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商標註冊 - 張小泉剪刀

張小泉剪刀

張小泉,明末安徽黟縣會昌鄉人。其父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小泉在父親的悉心指教和實踐中,也練就了壹手制剪的好手藝。

明朝末年,災害頻繁,烽煙四起。黟縣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父子二人,制剪為業,小泉刻意求師訪友,技藝大進。經過反復琢磨,終於創制出嵌鋼制剪的新技術。他選用聞名的“龍泉”鋼為原料,制成的剪刀,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刀口鋒利,開閉自如,因而名噪壹時。壹些專業藝人如裁縫、錫匠、花匠等慕名前來定制剪刀。

剪刀特色

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圓頭、長頭”五款,靠鑲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銷釘牢固、開合和順、式樣精巧、刻花新穎、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等十大特點稱雄制剪業。

“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並州”。這是我國傑出的劇作家田漢1966年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寫下的壹首贊美詩。

剪刀溯源

·發展歷程

歷史回眸張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40多年歷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張小泉的父親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後在黟縣城邊,開了個張大隆“剪刀鋪”,前店後家。張思家做事認真,他打磨的剪刀,堅韌鋒利,備受人們的稱贊。

清兵入關時他父子倆逃到杭州,在吳山腳下的大井巷內,開設了“張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鑄造技藝。在打制剪刀中運用了“嵌鋼”(又叫鑲鋼)工藝,壹改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選用的又是浙江龍泉、雲和之鋼,還采用鎮江特產質地極細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興隆。張小泉子承父業後,由於制作認真,質量上乘,加上地處清河坊壹帶,是杭州商業中心,故而生意興隆,利市十倍。

清康熙二年(1663年),張小泉剪刀始創於杭州,後成為聞名遐邇的“五杭”產品之壹。為防別家冒用張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張小泉”。

宣統元年(1909年)傳至張祖盈時,制剪技術在杭已傳八代,他以“海雲浴日”商標,送至知縣衙門,並報農商部註冊,商標上還加上“泉近”字樣。1915年,張小泉近記剪刀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從此剪刀遠銷南洋、歐美壹帶。門市平均每月銷售大小各種剪刀計壹萬余把。1917年張祖盈將剪刀表面加工改為拋光鍍鎳後,更受顧客的歡迎。當時師傅、徒工、店員人數已達八十多人。1926年獲美國費城世博會銀獎。

正當張小泉發展勢頭蒸蒸日上時,日寇侵占了杭州,張小泉剪刀盡管在剪刀業中遙遙領先,但仍遭受重創,瀕於破產。新中國成立後,張小泉剪刀保持了其傳統特色,並在工藝、產量和質量等方面有了進壹步提高。1957年“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成立,現在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剪刀生產企業。

2000年,張小泉企業整體改制,轉變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為“張小泉”的發展註入了活力。企業順利通過轉制,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現代企業制度邁出了決定性的壹步。

·剪刀軼事

據說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時,喬裝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遊覽。正當遊興正濃,天公卻不作美,突然下起雨來,只好下山尋屋避雨,匆忙中走進壹間掛著寫有"祖傳張小泉剪刀"字樣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順手拿來壹把剪刀壹看,只見寒光閃爍,鋒利無比,便買了壹把帶回宮去。他很喜歡這把剪刀,作為宮內用剪。從此,張小泉剪刀名聲大作,打出“張小泉”牌號做剪刀的,最多時曾達到86家,出現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滿街巷”的盛況。

工藝特點

雖然張家產業數易其主,但張小泉及其後代卻給人們留下了精湛獨特的剪刀制作工藝,當時總結出來的72道工序,是壹代又壹代勞動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結晶。

張小泉傳統制剪工序中有兩項精湛獨特的制作技藝歷經磨練被延續下來,壹是鑲鋼鍛打技藝,造剪壹改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選用浙江龍泉、雲和的好鋼鑲嵌在熟鐵上,並采用鎮江特產質地極細的泥精心磨制,經千錘百煉,制作成剪刀刃口,並用鎮江泥磚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藝,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飛禽走獸等紋樣,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張小泉剪刀創始人張小泉曾立下“良鋼精作”的家訓,340余年來由其後人身體力行,成為張小泉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張小泉剪刀廠“質量為上,誠信為本”的經營宗旨和"用心去做每壹件事"的精神即源於此。

張小泉剪刀在繼承傳統技藝基礎上不斷創新。它已成為我國剪刀行業中產量最大,品種最全,質量最好,銷路最廣的壹家企業。產品形成了工農業用剪、服裝剪、美容美發、旅遊禮品、刀具系列等100個品種500多個規格。最大的剪刀1.1米長,重28.25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長,4錢重,可放入火柴盒內。

傳承意義

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張小泉剪刀選用優質中碳鋼鑲嵌鍛制刃口,經過72道工序制成。其“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剪切鋒利、開合和順、樣式新穎、手感輕松”的特點,壹直為人所稱道。現在張小泉剪刀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到世界40余個國家和地區。

上世紀50年代,生產壹把剪刀是在“壹只風箱壹把錘、壹塊磨石壹只盆、壹把銼刀壹條凳”的簡陋條件下經過72道工序才完成的,而如今,張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產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工序最少的只需9道。隨著沖壓、註塑工藝的大面積應用,傳統的工藝逐漸被遺棄,即使是仍在采用的幾道傳統工序,也只有退步,沒有進步。眾多制剪工人年事已高,無法親自操作。致使這壹古老的手工藝出現傳承斷檔,如今能夠從頭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高手已不復存在,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急需搶救、恢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杭州市的施金水、徐祖興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張小泉品牌之爭

·壹個品牌兩個地方

杭州

杭州市檔案館及浙江文史資料選輯記載:1628年張小泉帶著兒子近高來到杭州,開設“張大隆”剪刀店。1663年,改名為“張小泉”刀剪店。小泉去世後,兒子近高繼承父業。1910年張祖盈承業。1949年,張祖盈因虧損宣告停產,並將“張小泉近記”全部店鋪與牌號盤給了許子耕。1953年,人民政府將杭州數十家剪刀作坊並成五個“張小泉”制剪合作社。1958年合並為杭州張小泉剪刀廠。 1964年8月,杭州“張小泉”獲得“張小泉牌”註冊商標。

上海

上海檔案館資料記載:1950年,上海數十家上海張小泉剪刀商店簽訂同牌同記聯名具結書。內容主要是:“張小泉牌號沿用已久,難以更改,***同使用,加記號以為識別,永無爭議。”1956年公私合營,“張小泉協記”、“張小泉鴻記”等合並成上海“張小泉”。 1956年上海“張小泉”開始使用張小泉企業名稱(即字號),1987年獲得“泉字牌”商標,1993年10月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

·品牌訴訟

1990年代中後期,杭州和上海兩個張小泉為因為品牌問題展開了長時期的訴訟,可以說是曠日持久,各抒己見。

杭州

1997年,杭州“張小泉”的“張小泉牌”商標被國家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對此,杭州“張小泉”認為,上海“張小泉”在成立之初取得“張小泉”字號,因歷史原因可以諒解。但在杭州“張小泉”取得註冊商標,特別是取得馳名商標以後,上海“張小泉”仍在使用“張小泉”字號,使消費者誤認為上海“張小泉”與杭州“張小泉”存在某種關系,因此認為上海“張小泉”的行為侵犯了杭州“張小泉”的商標專用權,構成不正當競爭。

1999年3月,杭州“張小泉”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上海“張小泉”在企業名稱和產品標識中停止使用“張小泉”文字,並要求賠償270多萬元。

上海

上海“張小泉”認為,上海“張小泉”名稱早在1956年就已使用,迄今已數十年,而杭州“張小泉”註冊商標的取得晚於上海“張小泉”企業名稱的使用。因此不存在侵犯商標專用權或不正當競爭的事實。此外,“張小泉”文字根據存在和使用的歷史資料記載,並非屬於某個企業,其知名度高也非由於杭州“張小泉”取得馳名商標而形成,它是眾多使用“張小泉”的廠家或商家***同創造的結果。

·法院裁決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杭州“張小泉”的註冊商標權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但考慮到杭州“張小泉”的註冊商標和上海“張小泉”的企業名稱產生的特定的歷史背景,從公平和誠信原則出發,對上海“張小泉”不認定構成對杭州“張小泉”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

杭州“張小泉”對壹審判決不服,提出上訴,之後,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駁回了杭州“張小泉”的上訴,維持原判。

·律師說法

據上海“張小泉”有關人士透露,目前全國約有10家“張小泉”,除了杭州存在的兩家“張小泉”外,上海有三家“張小泉”,此外,武漢、南京等地也有“張小泉”企業。“張小泉”已成為江南地區刀剪行業的代名詞。

對於此案的判決依據,華誠律師事務所徐申民律師認為,“張小泉”之爭存在兩個法律問題,即商標與字號、歷史與法律的沖突,但法律規定了“在先權利”原則,即企業字號在無惡意的情況下使用超過5年以上,就應以“在先權利”原則獲得法律保護。上海“張小泉”的企業字號早於杭州“張小泉”註冊商標的使用,依“在先權利”原則,杭州“張小泉”的訴請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