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與我共存,意思是:化自然為無為,順應天命,不要刻意追求“我”的欲望,破壞自然之道。
2.萬物與我合壹:讓我擺脫物我之別,大小之別,體驗“無敵而非我”的奇妙。
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出自戰國時期莊子的齊物論。摘自原文:
老公,世界不比邱浩末日大,泰山小;莫壽死了,彭祖卻死了。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合壹。
翻譯:
整個世界不會比現實中的邱浩尖腦袋大,但有形的山相比之下很小;現實中,我們的壽命不會比英年早逝的孩子長。
相比之下,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卻是壹個英年早逝的孩子,證明天地與我們都是因道心妙用而生,萬物與我們是壹個本體,人與萬物並無分別。
擴展數據:
淺析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合壹;
莊子在《論物的同源性》中說“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這句話被很多研究莊子的學者和大師翻譯理解。其中,南在《莊子註》中解釋說“天地與我同在,萬物與我同在”。
也就是說,天地自然,萬物和我是分離的——我不是天地的壹部分,也不是萬物的壹部分,天地和萬物都不屬於我。我屬於壹個未知事物的壹部分,與天、地、萬物同在。至於這個東西是什麽,大概就是“道”吧。
莊子的前輩(或者更多人定義為老師)老子說:“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總的來說,莊子和老子在思想上沒有什麽區別,但壹般認為,老子表達思想的方式更符合邏輯,而莊子更像壹個浪漫主義的詩人、散文家和預言家(在我看來,他更像那個褚匡傑語)。
他也像老子壹樣講“道”。雖然寫得氣勢磅礴,不如老子言簡意賅,但本質上也是老子的“道”。所以他說的天地萬物人,根本就是道的誕生。“天人合壹”的“壹”是按照“道生壹”的規律倒退的,“壹”也是由“道”而生的。所以,與其說“天人合壹”。
不如說“天人合壹”。“天人合壹”這個詞看似把“天”和“人”的位置擺正了,但又回到了“道”的概念上。道是什麽,可以包括天地萬物和人?如何做到「天人合壹」?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或許我們可以稱道為“自然”。
現代科學似乎總是喜歡把人和自然分開。似乎人從具有社會性的那壹刻起,就已經脫離了自然,站在了自然的對立面,甚至把人放在了高於自然的位置上。但是莊子《萬物之論》的題目已經告訴我們,世間萬物,包括人,都是壹體的。
因為“同質物體論”這個術語包括“同質物體”和“同質理論”兩個方面。其中,“吳起”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雖然看起來很不壹樣,但歸根結底都是和諧的,也就是“合”與“和”。既然“天”與“人”同宗同源,合二為壹,那麽人需要在哪裏達到“天人合壹”呢
莊子雲:“既然我們是壹家,還有什麽好說的?既然是其中之壹,是不是就無語了?”作為人,“我無所適從,因為我就是我自己”,立場不需要擺正,但思想需要擺正——順應自然,與生俱來的“天人合壹”。
作者介紹:
莊子,姓莊,名周,字秀(又名),生於宋朝,祖上是宋朝的國君宋代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中國重要的哲學流派莊子創立。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
莊周不應該被楚威王雇用,因為他主張自由。他只在宋代做過漆園官。史稱“漆園傲官”,被視為地方官的典範。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思想,對儒家思想影響深遠。莊子對《易經》有深刻的見解,深刻地指出“易經取陰陽之道”;莊子的“三聲”思想與《易經》中的三才是壹致的。
他的代表作是《莊子》,其中著名的有《逍遙遊》、《吳起論》等。和老子壹樣有名的,叫老莊。莊子的想象力極其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壹些微妙的、不可言說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稱為“文學哲學,哲學文學”。
據說他隱居在南華山,所以唐玄宗天寶初,他把莊周命名為南華真人,把他的書《莊子》稱為南華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