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總要度過幾個黑夜,總要哭紅過幾次眼睛才能真的長大壹些。
心智的成長沒有盡頭,很多人潛意識裏總是覺得自己的是對的。
其實哪有什麽絕對的對錯,只不過是各自的判斷選擇罷了。
,
不知妳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壹段酣暢淋漓的交流研討過後,會讓自己身心舒暢,精神煥發。為什麽會這樣呢?
因為人際關系很重要,與人交往,至少妳要讓身邊與妳交往後的人獲得淺層次的快樂,不是刻意的討好,這種做法,可以讓妳也同時收獲快樂。
去 社會 中歷練碰撞,感受到別人的需求、情緒,甚至是壹些嘲諷,感知這個世界並不如妳想象般的美好,也不如妳想象般的那麽差。
與人交往必定會有磕絆,在此過程中妳會感受到有人等著看妳笑話,有人卻是真心地為妳著想,當妳的體驗豐富了,感受多了,經歷多了,思想深度也會加深,看世界也不再是壹個維度。
當妳擁有了多元系統的思維之後,在任何環境中妳都可以遊刃有余與任何人接觸,妳都能快速地看出每個人的特點,他最深層次的需求,最本質的善惡,內在道德感的高低,也能學會包容與悲憫,看到每個人身上的優缺點,容得下別人身上的小毛病。
同時人群也是壹面鏡子,別人的反應也能照出妳的樣子。
主動向正向、比妳優秀的人靠攏,從他們的言行中汲取營養,讓自己身邊圍繞著”正向的人”,這類人可能在妳眼前,也可能是媒體中的,也可能是書中的。
但是必須肯定的壹點是,他們能給妳的生活帶來正向影響,如果能夠做到這壹點,妳的生活方式也不會太孤獨,因為總能讓自己感受到正向影響。
曾國藩提出過要交八種朋友:勝己者、德盛者、趣味者、懂得吃虧者、直言者、誌趣遠大者、惠在當厄者、體諒人者。
不是大街上隨便撈壹個人都能成為朋友的,朋友要分親疏遠近,三六九等,這體現出壹種對朋友的尊重,也是對情意的壹種尊重。
做銷售的都知道產品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顧客認為產品怎麽樣。
這種思考方式其實就是將顧客的感受放在第壹位,明白顧客的需求,把顧客的感受放在心上。
要克服“我以為”思想。不要忽略外部世界,多想想別人是怎麽看的,是怎麽想的,妳的世界就會變大,既要內觀又要外審。
當心中能存的人、事有限,自我肯定在其中,若是將自我比實際放大了好幾倍,那麽其他人、事存在的空間就被擠壓了,過度的放大自我感受和需求容易導致內心結構的不平衡。
自我獨大,則會忽視他人,不利於自己長遠的發展,單核心比不上多元化。
人壹旦陷入某種情緒中,很多東西道理都忘了,這個時候就應該讓自己置身到壹種高能的環境中,重新獲取能量,獲取快樂。
與其想著如何脫離壞情緒,不如從另外的地方角度去做事。
覺得無路可走,就另辟蹊徑;覺得無火可燒,就另起爐竈。
苦了,不要想著如何脫離苦海,要著眼於它的對立面樂,尋找如何得樂的方法,自然就離苦遠了,這與轉移註意力還是有些差別的。
當妳陷入消極情緒中,拔不出來就用能吸引妳註意力的東西,將妳的心神吸過去,做暫時的抽離、歇息,找到吸引妳的東西,去幹就行了,就會快樂。
當妳能夠從吸引妳的事情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樂趣,那麽妳就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