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以歷史學眼光來看待這兩本書,最重要無非便是在方法論上的啟示,尤其是《江村經濟》壹書便是以壹個微小的社區(如壹個村)為研究對象,猶如通過顯微鏡下的壹個切片,來看待整個中國的縮影。這種研究方法後來被稱之為“微型社會學”,以微明宏,以個別例證壹般。在歷史學的研究之中,我們不難發現本土歷史學家與國外漢學家的壹個明顯的非常有趣的對比,本土史學家們重歷史過程,往往從歷史的宏觀角度來展開論述,提出問題,走的是大視野的路子;而反觀國外漢學家們,像重量級的費正清、孔飛力,在自己讀過的他們的著述《中國:傳統與變革》、《基督教在中國——早期新教傳教士作品研究》、《叫魂:1768年的中國妖術大恐慌》等等,再諸如英國漢學家蘇珊·惠特菲爾德寫的《絲路歲月》,在考量大量的歷史古籍、方誌,甚至是細微到當時片段般的獄誌、判書、信文等等,不斷考證之後,從小人物、從細微的角度來反映當時社會的大風貌。因此,費先生的兩本書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便對如今的史學研究大有裨益,在諸多的歷史研究考察中,許多人往往忽視很多很重要的細節性的東西,也正是少了這些細節,極可能就造成研究成果上人雲亦雲,模棱兩可等等,真實性、可信性大大降低,脫離了歷史學考證的嚴謹。在大歷史充斥的今天,應該更多的去把握歷史的細節,或許從中能得到更為真實的歷史真相,為今天提供更多的參考。
-----------------------------------
如有疑問歡迎追問!
滿意請點擊右上方選為滿意回答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