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知青下鄉的意義及目的

知青下鄉的意義及目的

意義:

1.緩解當時社會就業壓力。

2.緩解城市供給壓力。

3.拉近階級之間的距離,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

4.大量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給戰後的中國農村註入大量勞動力,壹龔程度上解放農村勞動力,給農村帶來新的種植理念,引導農業發展。

5.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給知識落後的農村帶來新的思維方式,新的思想,為以後政府執行政策起到了前期鋪墊作用。

6.從某種程度上位終止文化大革命起到壹定作用。

目的:

1、知識分子屬於小資產階級,因此當時認為他們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十分必要;

2、希望他們把壹些科技、文化傳到農村;

3、部分反革命組織企圖以此為借口,打擊異己,全面奪權。

擴展資料: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代開始壹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或高中教育。

下鄉知青始於1955年,當時河南省郟縣大李莊鄉有壹批中學和高中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報上發表了《在壹個鄉裏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報道了這個鄉的事。***青團中央在全國十多個省市組織了遠征墾荒隊,動員城市青年奔赴農村。知青的榜樣: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當年被《中國青年》、《中國青年報》大勢宣傳報道出名的。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逐漸進入高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裏吃閑飯!”》,並在編者按中說:“主席最近又壹次教導我們: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壹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誌應當歡迎他們去。希望廣大知識青年和脫離勞動的城鎮居民,熱烈響應主席這個偉大號召,到農業生產的第壹線去。”從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至1973年12月8日,全國有800多萬城鎮青年上山下鄉。這些城鎮中學生告別父母、親人和家鄉,奔赴農村和邊疆,開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這壹政策壹直執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此後,大批知識青年返回城市。實際上,這場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初、結束於70年代末的上山下鄉運動,總***涉及到將近1800萬的知識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