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特斯拉大幅降價引起了消費者的強烈關註,隨後不少新能源汽車廠商跟進,降價風潮驟起。
近期,傳統汽車廠商也開始加入降價大軍,降價幅度遠超新能源廠商,引起了更多的消費者關註。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超過40個汽車品牌打起了價格戰,此次價格戰涵蓋的品牌國別廣、車企類型全、地理區域寬。
對消費者來說,汽車降價可以節省購車預算。另壹方面,降價影響企業的利潤,進而對汽車上下遊產業鏈帶來連鎖反應。
降價潮從湖北省蔓延全國
新能源汽車市場內的降價,是由特斯拉引起的。從2022年9月份開始,特斯拉連續兩次大規模降價,引起了不少新能源廠商跟風。但最近這波降價潮,卻是從湖北省開始的。
從3月1日開始,“東風系”品牌車型開始集體降價,東風本田、東風日產、雪鐵龍以及東風旗下自主品牌等均加入其中。“東風系”車型采用“政企聯補”的方式降低售價,部分車型的降價幅度甚至超過9萬元,讓不少消費者大呼過癮。
從客觀角度來說,湖北省的補貼政策目前僅限於省內,而且限3月份之內,不算長期行為。但由於降價幅度過大,不少鄰省的消費者甚至前往湖北購車,迅速引發了其它地區政府及廠商跟風。
壹汽集團隨即推出了億元限時惠民補貼活動,單車補貼金額最高可達3.7萬元;山東濟寧東風標致車型可享受3萬元政府補貼和最高7.5萬元的企業補貼;上汽通用別克也宣布,旗下多款車型在3月內均享有補貼資格。
除此之外,廣州本田、壹汽-大眾、廣汽豐田、上汽奧迪、壹汽奧迪、北京奔馳等廠商也不約而同地宣布降價,有些品牌車型直接官降,有些廠商則通過減免購置稅、推出各種福利套餐等方式來降價,全國範圍內的降價就此成為風氣。
為什麽集體降價?
眾所周知,中國汽車市場的降價行為壹直都存在。但以前的降價壹般出現在新車上市之前,為了現款車型清庫存而降價,降幅較小,而且不少合資廠商並不參與。
但這次的降價潮卻不同,不少車型的售價直接擊穿了底線,而且合資廠商變成了降價的主力軍,這證明整個市場格局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
降價潮的發生,首先與車企部分車型的市場表現不佳有關。根據乘聯會等權威機構的預測,2023年中國車市很有可能出現零增長。
同時,自主品牌廠商的市場占有率在2022年年末已經飆升到了47%,進壹步擠占了合資廠商的生存空間。
此外,合資廠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乏善可陳,失去了市場良機。在這種情況下,用大幅降價來搶奪市場份額,已經成為合資廠商的***識。
除了車企自身表現欠佳之外,汽車大環境的變化也成為這波降價潮的誘因之壹。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從今年7月1日起,史上最嚴苛的“國6B”排放標準將正式實施,目前不少傳統廠商尚並未做好準備,積壓了大量的“國六A”車型,在7月1日前,必須將這些庫存車處理完畢,這給傳統廠商帶來了巨大壓力。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為了促進汽車消費,紛紛制定了各種補貼政策。以湖北省為例,車企們促銷車型的補貼金額由當地政府承擔壹半,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車企們的經濟壓力,讓它們更願意積極降價。
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2022年汽車的年銷量在2000萬輛以上,但需要註意的是,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並非壹帆風順,此前在低谷時期,政府也曾經通過汽車下鄉等措施來刺激汽車消費,幫助部分汽車廠商走出困境。
但這次卻不壹樣,對部分汽車廠商來說,參與這波大幅降價,並不壹定能真正解決自身的問題。
與此前的常規降價相比,這波降價潮最大的區別是降幅過大。以日產天籟為例,這款B級車的入門車型售價跌破14萬元,打破了其此前的價格體系,或將影響其二手車市場表現。
車企為了在危機中求生,會用降價來刺激銷量,減少庫存。但車企不能任意降價,要合理定價,並肩維護市場秩序。
汽車品牌更要從內到外提升自身價值和實力,從技術、品質、服務等方面做到無可挑剔,提高產品的性價比、質價比,追求高質量發展。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汽車經緯AUTOMATRIX,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