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北京民間絕藝(四)

北京民間絕藝(四)

 景泰藍

 據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夏更起介紹,從嘉慶年間開始,宮內的景泰藍造辦處逐漸停產。清朝晚期,隨著皇室工匠的流失,景泰藍工藝開始“移居”民間作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景泰藍再次受到西方人青睞,並開始大量出口。此時除少量官營琺瑯作坊外,民間商號紛紛開張,如老天利、靜遠堂、誌遠堂等,其中以老天利名聲最大,工藝最精。據早年在老天利當過學徒的雙福壽老人回憶,老天利工廠約位於寶禪寺街,為清末外國人出資興建,有西方資本主義工廠的特征,將打胎、掐絲、點藍、燒藍、鍍金等工序分開,由專人完成,且工人還有班車乘坐,產品幾乎全部出口。據相關資料記載,1923年至1924年間,老天利壹家全年交易額達15萬余元,雇工350多人,並時常雇用零散工,馬立新街有其門市,上海、漢口等地還有分銷處。由於老天利的工人多為散落民間且手藝精湛的琺瑯藝人,因而出品基本繼承了清朝時的工藝水平,底座上印有“老天利制”的銘文。

 1904年,老天利制作的“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榮獲壹等獎,1915年又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獲壹等獎,中國景泰藍開始受到國際關註。據說民國時北平民間約有琺瑯廠50余個,留下銘文的有五六個,當時國內市場上開始出現景泰藍實用品,且銷量很大。同時,美、英、法等國商人也在北平設立洋行,爭相購買景泰藍,王府井大街上還出現了專為外國人代收景泰藍的公司。

 從陷入低迷到再創輝煌

 工人在進行“燒藍”工序的操作。類似的需人控制溫度的步驟正體現了手工藝生產特性,目前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內最大、最老的景泰藍生產廠,各工序仍能保證傳統水平。

 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外銷中斷,琺瑯廠陸續倒閉。即使還有作坊開工,其制品也是“十藍九砂”,品質極其低劣。壹位曾在海王村舊貨市場擺攤的老人感嘆:“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那會兒算是絕根了。”

 林徽因的學生、 中國第壹位從事景泰藍專業設計的錢美華大師告訴記者,解放初期,景泰藍生產仍在低矮、昏暗的作坊內完成 ,產品單壹、圖案簡單、色彩單調。為挽救景泰藍工藝,市政府於1950年6月成立了北京市特種工藝品公司。錢美華回憶,1951年,梁思成、林徽因在清華大學營建系主持成立了壹個工藝美術研究小組,林徽因還抱病帶領錢美華等學生深入民間作坊調查研究,從制胎、掐絲、點藍等工序開始,跟老師傅熟悉流程。在林徽因的指導下, 美術組還為景泰藍設計了壹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突破了以往單調的荷花、牡丹圖。特藝公司還在崇文門外喜鵲胡同3號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藍的國營特藝實驗廠,將許多散落民間的景泰藍藝人請進廠參加實驗。錢美華說,當時已有幾位老師傅被迫改行拉黃包車了,被請回廠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隨著新產品試制成功,景泰藍“起死回生”。1956年,由42個琺瑯作坊合並組成公私合營北京琺瑯廠。1958年6月,3個琺瑯生產合作社合並成立了北京景泰藍廠,同年改名北京市工藝美術廠。同年10月,國營景泰藍實驗廠並入公私合營北京琺瑯廠,成立國營北京市琺瑯廠。從此兩個國營大廠開始了解放後景泰藍的“康乾盛世”。

 米振雄評價景泰藍是“困難時期對國家有極大貢獻的‘功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諸多產業落後於別國,只有以景泰藍為主的手工藝保持供不應求的出口趨勢。

 2005年初,米振雄、張同祿歷時兩年經數萬次實驗聯手制作出的“佛寶天龍八部”,使失傳200多年的鑄胎琺瑯工藝重現,成為業界盛事。但與此同時,無論新東安市場內的“老北京壹條街”還是各大名勝周邊的旅遊用品店,都在熱烈出售打著“北京景泰藍”旗號的各種“掐絲琺瑯”制品,其中價格在幾元至幾十元不等的“景泰藍”最受遊客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