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風景區位於城區東部長江南岸,規劃總面積0.495平方公裏,區內以西塞山險峻秀麗的自然景觀和紛陳的勝跡為實物主體,以道仕袱古黃石城多經滄桑的變遷史和年代久遠的古詩詞為重要文化內涵集合而成。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景點眾多。
〔西塞山又名道仕袱磯、磯頭山〕海拔176.5米長周18.5公裏,歷史上就以其吳頭楚尾的地理位置和險峻的地形集古戰場和風景名勝與壹身。從東漢末年到新中國成立前,發生在西塞山的戰爭達壹百多次,文人雅士觀賞西塞山晨曦暮色述誌言情而吟詩填詞近百篇,並在懸崖陡壁上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市園林部門從1985年5月起,在西塞山著手進行遊覽小道、長廊、上觀亭、桃花亭、沿江鐵鏈護欄和桃花古洞、古鉤魚臺的維修建設,景點不斷得到開發利用。
〔桃花古洞〕在西塞山北側臨江的陡壁間,洞高約3米,上圓下方,形如廟門,入內2米處被鐘乳石封閉,傳說是唐代詩人張忠和隱居釣魚時休息或避雨躲風的地方。洞門刻有桃花古洞四個字。1985年,去古洞必經之險道壹線峽被拓寬,並安裝了90米長的鐵鏈護欄,以保障遊客安全。洞下是古釣魚臺。
〔摩崖石刻〕山體東北懸崖之中,曾有不少石刻,如飛來船、鰲魚石、虎豹關、蛟龍窟、雲林得意、震標仟仞以及鐘崖、佛掌等等,有些已隨歲月褪去。在西塞山臨江面的壹塊4米多高的碑石上,刻有每字見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個大字,為明朝進士朱其昌手書。由此東移則有明進士吳國倫的龍蟠虎踞摩崖石刻。在桃花洞兩側石壁眾多石刻中,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寫的西塞山三個大字,鐫刻在洞左側江崖壁上,每字見方5米,甚為壯觀。
〔西塞山鐵樁〕在桃花洞右側的磯頭上有壹鐵樁,高8.2厘米、寬3厘米、厚壹厘米,鐵樁中間有槽,旁邊還有壹鍥。傳說是吳王孫皓鐵鎖橫江的遺跡。
〔龍窟寺〕在西塞山東邊山下,是唐代遺址。1986年已部分修復。相傳寺內曾栽有壹棵明朝留下來的牡丹花,該地壹賈姓人家丫頭逆主人之意助壹窮秀才赴京趕考後屈死,功成名就後的秀才尋恩到此,丫頭借牡丹花以表清白,使牡丹花變成潔白芳香、艷色迷人,二戰期間該花被日本人搶走。
〔北望亭〕仿古建築,位於西塞山北峰山巔,此處可俯視江濤奔騰東去,江北散花洲和策湖碧綠萬傾。亭正門北望亭三字為樊稼生題寫。亭北面有對聯,上聯:騁懷今古千秋事;下聯:放眼乾坤萬裏心。南面亦有對聯,上聯:形勝在吳頭楚尾;下聯:風流於古往今來。該亭於1998年4月16日開工建設,同年10月28日竣工,總建築面積為167平方米,亭高9.647米。總投資40萬元。
〔西塞山牌樓〕仿古建築,位於西塞山西面山腰,1986年6月動工興建,1988年12月竣工,總投資12.3萬元。牌樓上西塞山三個大字由中國書法協會主席舒同題寫。全長1.7公裏的西塞山專用公路從牌樓下穿門盤山而上,直達山頂。
〔園林綠化〕從1962年起,市人民政府就有計劃地組織市民到西塞山上義務植樹,現山上遍布松、柏、桃樹等樹種。春曖時節,桃花洞四周桃花盛開,與江濤浪花相映,景色誘人。
〔道仕袱〕道仕袱在西塞山腳下東側,這裏在歷史上先後設置過京都、西陵縣、土復鎮、楚雄鎮、道仕袱鎮、市和黃石城等。在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這裏曾是繁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鎮。公元1935年8月中秋夜,日寇海、陸、空三軍猛攻西塞險隘,使道仕袱這個千年古鎮變成了壹片廢墟,古鎮雄貌現已蹤影全無。
〔古錢窖〕盡管道仕袱的古鎮雄貌現已蕩然無存,但在此處的六次古錢窖發現,卻能證明其古代的繁華。
第壹次,明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發現壹金窖及壹墓葬的隨葬物品。
第二次,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發現壹錢窖,方中丈余皆滿,錢貫鐵線已朽。
第三次,清乾隆甲子(公元1744年)春,發現壹錢窖,坎土長二三裏,挖掘時間長達數月。
第四次,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發現壹窖銅錢,被日寇用船滿載而去。
第五次,1955年5月,大冶鋼廠水利工程指揮部在西塞山下取土時,發現壹銀窖,出土銀292錠,***重133.38公斤。
第六次,1967年11月15日,維修西塞山下江堤時,發現宋代錢窖,掘出方孔銅錢串近30萬斤。
以上六次發現均在西塞山東,官至宋朝衛國公的呂文德故宅附近。前四次發現僅有文獻資料可查,後兩次發現則有大量實物為證。最後壹次罕見的發現時值文革期間,發掘的實物除文物部門留有千余斤外,所余部分被運到武漢冶煉廠銷毀,實為壹大罕事。據長年居住在道仕袱的村民傳說,西塞山麓埋藏有九個錢窖,按此傳說尚有三窖仍埋在地下。
〔古墓葬〕解放後,在西塞附近,曾多次發現古代墓葬。
〔漢墓群〕1955年,在道仕袱取土修築江堤時,發現八座漢代磚室墓。出土文物有鑿金片、五銖錢、貨泉、銅鏡、鐵刀、四耳壺等。
〔晉墓〕1982年3月,發現兩座魏晉時期的磚室墓葬,壹號墓出土青瓷碗等16件;二號墓曾被盜掘,僅存瓷碟壹件。
〔元墓〕1983年9月,發現元代墓葬壹座。墓內發現印有西方凈土、西方極樂字樣的制錢,反映死者信奉佛教。
解放後在西塞山附近壹***發現從東漢至明代的墓葬40多座。因保護不周,存者極少。
〔古詩詞〕歷代名士六朝有江淹、何遜,唐有張誌和、劉禹錫、韋應物、李白,宋有蘇軾、黃庭堅、陸遊,明有吳國倫、王世貞、易應鬥,清有宋湘、詹應甲以及現代的董純才等***40余人,留下吟西塞山的詩詞。
寫與戰爭有關的詩有:明代張居正的指點吳魏爭雄處,萬軍壹日蛟龍吞。至今西塞山頭色,猶是當年戰血痕;顧澍的:西塞山前百戰場,當年將士有輝光等。
寫西塞山美景的有:唐張忠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陸遊的: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裏鐘等。
寫西塞山古跡的有:唐詩人王周的:千尋鐵鎖無人問,石壁空存道者形;王可象的:龍窟寺前新漲急,玉虛殿後碧峰圓;李增榮的:桃花洞口常盟鷺,流水聲中獨釣魚等。
寫西塞山雄偉氣勢的有:李白的:回巒引群峰,橫蹙楚山斷;韋應物的:勢從千裏奔,直入江中斷;張文潛的:危磯插江生,石擘青玉等。
〔古戰場〕由於西塞山崖陡水急,易守難攻,並由綿延起伏的黃荊山作依托,成為扼守長江中遊的戰略要地。歷史上在此出戰事壹百作次。
〔孫策攻黃祖〕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冬,孫策為報殺父之仇和向西擴張的需要,發兵攻黃祖,在西塞山激戰獲勝,再攻夏口亦勝。整個戰役獲黃祖妻息男女七人,船六千全艘,財物山積。西塞山成為孫氏轄地。
〔三國戰亂〕孫策死後,黃祖又經常侵擾西塞山,孫權也三次征伐黃祖,使西塞山狼煙不斷。吳人設置鐵鎖橫江重點把守。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冬,晉傾舉國之兵分道伐吳,晉將軍王睿、唐彬浮江東下,激戰西塞山後東下建業,受皓之降。三國分立局面終結。
〔農民起義軍血灑西塞山〕元朝至正十壹年(公元1351年),農民領袖徐壽輝設重兵紮寨西塞山,後被蔔顏鐵木兒摧毀。明末李自成取南京途中兵敗富池口,後取西塞山轉戰鄂南。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洪秀全率太平軍棄武昌東下,在西塞山、道仕袱戰勝清將向榮的追兵,東進南京建都。第二年太平軍西征,第三年太平軍與清軍爭奪武漢均在西塞山展開惡戰。
壹九三八年十月八日,國民黨七十四、八十二、九十三等師,在西塞山與日寇混戰五晝夜,重創日軍。這是發生在西塞山的最後壹次大規模戰爭。
此外,晉末劉裕攻桓玄,南朝宋時蕭道成戰沈攸之,唐朝唐曹王臯復淮西等均在西塞山留下過血風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