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送東陽馬生序的原文及翻譯

送東陽馬生序的原文及翻譯

送東陽馬生序的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誌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白話釋義: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讀書。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後,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苦於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裏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

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壹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麽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

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壹,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壹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

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誌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明洪武十壹年,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德才兼備的人。

宋濂對年輕後生,並不避諱自己早年家貧、求學歷盡千辛萬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現身說法,坦誠而具體地敘說了自己從幼年到成年的艱苦求學歷程,用以勉勵後生勤奮學習。其中,種種艱辛,令人慨嘆;刻苦、勤奮的精神、虛心的學習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文章簡介:

《送東陽馬生序》的勸勉之意是力透紙背的。全文對學之意義只字未提,僅在“非苦學無以成”上大做文章,這是因為,學習的重要,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學有所成”也是眾人追求的目標。作者抓住怎樣實現“學有所成”這壹點,現身說法,語重心長,借褒揚同鄉馬君則,以教化太學諸生。

文中有求學時自己與同學的對比,從另壹個側面強調,不僅要矢誌不移、不畏生活的艱難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實;文中還以如今太學生求學條件之優越與自己當初求學之艱苦,從衣、食、住、學等方面進行鮮明對比,著重強調,學業是否有成,關鍵在於自身是否專心致誌。

作者簡介: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謚“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壹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因身居顯位,又逢明初開國盛世,其文風淳厚飄逸 ,文章中較多頌揚封建統治、宣傳封建道德的內容。有些文章如《閱江樓記》,雖情景暢達,但頗為粉飾之辭所累。宋濂此類文章,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此外,宋濂因受佛、道影響,部分作品亦有消沈、感傷情緒。

他的文名遠播國外,洪武年間,高麗、日本、安南等國使節曾出雙倍價收購宋濂文集。宋濂有史才,曾主持編纂《元史》二百壹十卷,王祎將其與司馬遷相比 ,四方學者稱其為太史公。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掩蓋了史學成就,據說他青年學習《春秋三傳》時,就擅長記憶歷史年代;成年後,也喜歡創作人物傳記、行狀墓誌。

他在《洪武聖政記》中,改變之前“以古為鑒”來勸諫君主的方法,創造了“以今為鑒”的勸諫方法,他是“以今為鑒”的“資鑒派”,《洪武聖政記》及他的另壹部著作《浦陽人物記》,對於有明壹代的史學頗有影響。

宋濂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註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壹定的藝術功力。 有明壹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

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壹”,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

宋濂面對財物非常廉潔,曾經在門上寫了大字:“寧願忍受饑餓而死,不能貪利而活著。”君子把這句話當成名言。權貴如果是宋濂不喜歡的那個人,即使拿壹滿袋子黃金,只要談論中有壹點矛盾,即使把錢送給宋濂,他也不接受。

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壹百兩黃金送給他,宋濂推辭而不接受。朱元璋問他這件事,宋濂回答說:“天朝的侍臣卻接受蠻夷小國的金錢,不是維護國體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