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誰知道龍川八景分別是哪幾個

誰知道龍川八景分別是哪幾個

《龍川八景》 嶅湖湖水漾金波,嶅頂峰高積雪多。

大乙仙巖吹鐵笛,東山暮鼓誦彌陀。

龍潭飛瀑懸千尺,梅村橫舟客家過。

縱步龍臺閑眺望,合溪溫水匯成河。

嶅湖秋月

嶅湖位於佗城西北壹公裏,古代湖面縱橫有兩公裏多,水深可行舟。宋代端平初年循州(龍川古時壹度稱循州)太守宋翊築堤蓄水成嶅湖,從城濠開閘,灌溉堤下千余畝田。湖口有山叫湖山,湖內有湖光亭、飛躍亭、臺隱堂、蘇陳堂、關帝廟、嶅湖書院,有東橋、西橋、北橋、龍津橋、白雲橋。宋元符二年蘇轍被謫為化州別駕,安置在龍川,居湖上白雲橋西閉門著述,曾在湖東築堤抗旱。後人為紀念他,將他所築的堤命名為“蘇堤”。嶅湖風景優美,特別是在月明如晝的秋夜,湖水清徹碧綠,波平如鏡,湖光月色,交相輝映,使人流連忘返。蘇東坡曾賦詩贊美嶅湖景色:“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來月漾金,夜靜問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輪沈”。元末至順二年,嶅湖湖堤崩毀,後屢築屢崩。明、清以來,湖水逐漸幹涸,淤而為田。湖上亭、閣、寺廟雖不存,但湖內秋月潭、蘇堤故跡仍在。

東山暮鐘

東山寺位於今佗城鎮東瑤村的東山,離鎮東約兩公裏多,建於隋大業年間,因寺位於東山,故名東山寺。寺四周松篁交翠,環境幽靜。寺內有大鐘,鐘聲洪亮,黃昏時敲鐘,十裏內可聞。

梅村橫舟

在佗城鎮東北兩公裏的渡船頭(地名,系東江渡口),與對岸梅村遙遙相望。兩岸農舍櫛比,人煙稠密,是佗城鎮通往老隆鎮的必經之路。由於東江中隔,古時南北兩岸載客渡江的小舟數十艘,滿江帆影,壹片篙聲,漁歌互唱,此唱彼和。蘇東坡曾寫有“梅村渡口看橫舟,水自清清江中流”的贊美詩句。從前梅村壹帶,河邊遍植梅花,故名梅村。每當梅花盛開季節,花影波光,匯成巨海,人遊其中,幾不覺身在舟中抑在梅林。近三百年來,由於屢遭兵燹,梅林被毀。1936年,橫跨東江的“大江橋”建成後,來往不用舟楫,“梅林橫舟”壹景已不復存。有人建議此景改為“長橋臥波”。

龍臺晚眺

佗城至老隆水路之間河岸半山上,有壹寺院,名曰“龍臺寺”。寺院門前壹方寬闊石臺,名“龍臺”。登臨其上,老隆、佗城壹帶盡收眼底。每當紅日銜山,霞光映石,景色奇詭,周圍山樹,凝綠聚翠,附近村落,炊煙裊裊,宛如壹幅天然圖畫。

合溪溫泉合溪在佗城鎮西約五公裏。溪床有幾股溫泉從地穴湧出,溫度頗高,遊人到此多洗澡,洗時可引冷泉調整水溫。洗澡後,披襟當風,身心愉快。周圍野花遍山,百鳥啼鳴,尤使人心曠神怡。溫泉含硫磺質,可治療皮膚病。

太乙仙巖

霍山位於田心鎮,毗鄰興寧、五華,距龍川縣城47公裏,

距河源市區146公裏,方圓10公裏,海撥550米,為廣東七大名

山之壹,屬丹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譽。霍山以它

奇特的山形,清幽的巖宇,悠久歷史而著名。山裏三組峰巒

組成壹個體,傍無延緣,氣勢磅礴,奇峰突起,峭石崢嶸,

百態千姿,景色秀麗。山上泉水清洌甘甜,久旱不竭。東峰

之下,壹湖環山,湖光山色,美盡粵東,全山計有二十七巖、

四十八峰、十壹泉池、八大洞府等名勝古跡。諸勝中尤以

“霍山十景”為最。這十景是:船頭觀日、玉麟玩月、酒甕

淩雲、雄師吼龍、橫巖傲霧、壹線曙光、礱盂接佛、七井仙

泉、沙僧拜壽、鐵拐挑葫蘆。

酒甕石:亦名“酒甕淩雲”,孤峰拔地,形似酒甕倒置,

直刺藍天,草木蔥蘢其上,若雲蒸蔚。

壹線天:亦名“壹線曙光”,人在澗底,仰首張望,昭

昭壹線,長可半裏,故曰“壹線天”。

太乙巖:乃霍山最大的天然石室,深約二十米,廣約

三十七米,高五米,清幽可人。洞中原有壹井,深遂無底,

傳說與汕頭的大海相通,時聞海嘯。巖內昔為青華觀,巖前

建靈山寺,唐宣宗為僧時,曾到此。

船頭石:亦名船頭觀日,乃霍山之巔。丹崖如削,峰近

九霄,勢若船頭。船頭觀日,人生壹大樂事,夏秋之夜,常

有人宿於山上,以待日出。當年蘇東波漫遊至此,詩興大發,

吟道:“霍山佳氣繞蔥蘢,勢壓循州第壹峰;石徑面塵隨雨

掃,洞門無鎖借雲封;船頭昔日仙曾渡,甕裏當年酒更濃;

捷步登臨開眼界,江南秀色映瞳瞳”。

七井仙泉:勢如七星,各大如盆,甕深數尺,其泉清澈,

不汲不盈,最為奇異。遊人至此,洗臉可葆青春,飲之益壽

延年。

橫巖:亦名“橫巖曉霧”,半壁開焉,懸崖之上,峭石

危崖勢雄劍閣,雲霧繚繞,因霧霏霏。

礱盂石:亦名“礱盂接佛”上有佛跡十數處。側有澄泉,

其泉既清且甘。下有巖洞,非常清幽。峰似礱盂,傳說昔時

此礱有米出,乃供酒甕石釀酒之用也。

玉麟洞:亦名“玉麟玩月”也叫別有洞天。形如麒麟,

耿耿雙眸,遙望船峰。

龍潭飛瀑

龍潭瀑布,北宋大詩人蘇軾詩雲:“龍潭飛瀑懸千尺”。位於義都鎮的龍潭是古邑龍川八景之壹,有原始生態的秀美風景,也有許多明清的古跡,如建於明朝的嶅峰書院遺址等,是壹個休閑旅遊的好地方。書院藏深山-從龍潭口沿石階拾步而上,步行25分鐘左右便來到建於明朝的嶅峰書院遺址,書院是建在嶅峰半山海拔600米左右的坪頂,內有操場前有池塘,站在牌樓門前,壹眼望去,村莊、田野盡收眼底。書院用的火磚與古邑龍川佗城城墻相似。因時代已久,建築已成廢墟,但當初之規模依稀可見。書院常有人祭拜,香火不斷,有傳南越王趙佗曾在此處讀書,故又名“趙佗書院”。

潭水至清--從書院遺址沿著石砌路向南走,穿過壹片青綠色的竹林,便來到了龍潭河石砌拱橋--龍王橋。龍王橋何時何人建不詳,龍王橋東岸有兩座橋碑,壹座是嘉慶18年(1814年)立,壹座是光緒29年(1904年)立,龍王橋下是叫龍潭母的水潭,潭水面積約壹百平方米,夏天常有附近村民來此遊泳。潭旁有壹石屋,據說是仙女常在潭內遊泳嬉戲,在此更衣。

河上有奇觀--龍潭公位於龍王橋上400米左右,潭水面積約壹百平方米,潭水瀑布高達壹百米,龍潭公龍潭母潭水深不可測,兩潭都是進水多,溢水少,古書雲:“其穴潛通於海旁入洞庭”。

夏秋天時,經常西邊雨東邊晴,或東邊雨西邊晴,在太陽光照射下,龍潭上空出現五色彩虹,《南越誌》雲:“舜時五色龍乘雲出入此穴”。

嶅頂峰高

潭河水源於海拔千米的敖峰山,也是古邑龍川八景之壹,蘇軾詩雲,“嶅頂峰高積雪多”,龍潭河南面還有海拔九百米以上的天柱峰,又名金筆峰、高壽峰和天尉峰,蔚然深秀。龍潭河上所有的山全是原始生態林、古藤、金色的火竹和青綠色的苗竹林等,站在山頂壹眼望去,簡直就像壹片綠的海洋,竹子隨風舞動,“濤”聲陣陣,讓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