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又沒有十個英雄人物的簡介+事跡

又沒有十個英雄人物的簡介+事跡

關於英雄指的就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不惜犧牲生命也不斷奮鬥的人,在我國抗日英雄就是英雄中的傑出代表,有關的抗日英雄舉例如下:

1、冷雲:

冷雲,原名鄭誌民,1915年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1931年入樺川縣立女子師範學校讀書。“九壹八”事變後,她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34年加入中國***產黨,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1936年, 與具有愛國思想的吉乃臣(後改名周維仁)加入東北抗聯第5軍,後經組織批準倆人結為革命伴侶,誌同道合,***同進行抗日鬥爭。冷雲先在軍部秘書處做文化教育工作,後調到5軍婦女團擔任小隊長和指導。

2、趙登禹:

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東菏澤人。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後任馮玉祥的隨身護兵。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任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後任第132師師長。

1933年初,日本侵略軍越過山海關,開始侵襲熱河省,在3月4日攻占了承德後,開始向長城各口發動大舉進攻。10日,日軍逼近喜峰口。趙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軍40華裏,在日軍之前抵達喜峰口孩兒嶺,並將敵先頭部隊擊退,在孩兒嶺及口門壹線穩定了前沿。為了有效消滅進攻陣地的敵軍,趙登禹要求部隊待敵進至百米之內,再突然出擊,以手榴彈炸,用大刀砍。由於兩軍混雜,使敵飛機、大炮、坦克無法發揮作用。入夜,趙登禹又利用敵軍警戒疏忽,率部從兩翼迂回敵人側後,進行包抄襲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甚眾。戰鬥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但仍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拼。激戰數日,敵人多次攻擊不果,銳氣盡挫,中國軍隊取得喜峰口戰役勝利。喜峰口戰役,***殲滅日軍五六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全面抗戰爆發後,7月下旬,日寇調集數以萬計的日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分別向北平、天津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擔任132師師長的趙登禹,率部抗擊日軍入侵,守衛北京城外的南苑。日軍出動40余架飛機輪番轟炸陣地,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132師將士在趙登禹的率領下,不畏強敵,奮勇抵抗。日軍將中國軍隊切成數段,分割包圍。部隊孤軍作戰,在敵人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下,損失慘重。趙登禹率部誓死堅守陣地,拼死抗擊。

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軍伏擊,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39歲。

3、馬本齋:

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活躍著壹支以回民兄弟為主組成的抗日部馬本齋隊——回民支隊。這支部隊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給日本侵略軍以沈重打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毛澤東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馬本齋就是這支英雄的回民支隊的司令員。[1]

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的壹個回族農民家庭。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面對國土淪喪,報國無門,因不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卸甲,到了故鄉河北省獻縣東辛莊。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1938年4月率隊參加八路軍,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任總隊長。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任司令員。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編後的回民支隊,在馬本齋的率領下,戰鬥力不斷提高,隊伍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壹支能征善戰的抗日勁旅。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歷大小戰鬥870余次,殲滅日偽軍3.6萬余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4、馬占山:

清光緒十壹年(1885年)11月30日生於今吉林省公主嶺市壹個農民家庭。貧苦農民,行伍出身,早年當磨房工人,精於射騎。他從小給地主放馬,後因丟失壹匹馬,被抓進官府,遭毒打和關押並被逼賠償。後來,那匹馬跑回來,地主仍不退錢。馬占山壹怒之下,上山落草為寇,因善騎射,為人講義氣,不久被推為頭領。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馬占山決定“金盆洗手”,率弟兄接受從軍。

1911年他投靠清軍奉天後路巡防營統領吳峻升,從四營中哨哨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升任東北邊防軍騎兵師師長和黑河警備司令等職。

1925年11月,郭松齡反奉,張作霖在新民巨流河壹帶組織力量抵抗郭軍。

1925年12月,馬占山隨同吳俊升在遼寧新民白旗堡附近,同郭松齡軍展開激戰。郭軍大敗,馬占山部尾隨搜索,並活捉郭松齡夫婦。

1925年,馬占山升任東北陸軍第17師騎兵第五旅旅長。

1928年6月4日,日本侵略者在皇始屯炸死張作霖和吳俊升,他發誓“公仇私恨,必報復之”。

1929年被張學良任命為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任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兼黑河警備司令。

1930年,任黑河警備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長。

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張學良任命他出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當日本關東軍無理要求中國軍隊撤離江橋(今黑龍江省泰來縣江橋鎮)時;

1931年10月16日,偽軍張海鵬部向嫩江江橋發起進攻,馬占山率部將其擊潰。他明確表示“吾奉命為壹省主席,守土有責”,“壹息尚存,決不敢使尺寸土地淪於異族”。在日軍進犯江橋時,守軍將橋破壞三孔。

1931年11月3日,馬占山拒絕日軍的最後通牒。

1931年11月4日,日軍向江橋守軍陣地發起猛攻。他下令抵抗。由於敵眾我寡,沒有後援,加上裝備簡陋,傷亡很大(據說此次傷亡人死滿壹橋,而且摞了好幾層),鏖戰了半個月,不得不撤離江橋。馬占山親臨前線指揮抗擊,挫敗日軍多次進攻。馬部血戰江橋抗戰,給全國人民以莫大的鼓舞,馬占山的名字,迅速傳遍全國,慰問函電如雪片飛來。人們稱贊他“為國家保疆土,為民族爭光榮”,是當代的“愛國軍人”和“民族英雄”。但由於日軍不斷增援,而馬部卻是孤軍奮戰。

1931年11月18日,在消滅日偽軍壹千余人後,不得不撤往齊齊哈爾。

1931年11月21日,退至海倫,繼續抗敵。

1931年12月,國民黨政府任命他為黑龍江省主席。上海、哈爾濱等地組織了“援馬抗日團”,上海福昌煙公司為鼓舞士氣,還生產了“馬占山將軍牌”香煙。

1932年,馬占山詐降,出任偽黑龍江省長兼任偽滿州國軍政部總長之職後,秘密用12輛汽車、6輛轎車、將2400萬元款項、300匹戰馬及其它軍需物資運出城外,再次舉起了抗日的旗幟。馬占山在拜泉約集李杜、丁超等各路軍的代表開會,改黑河警備司令部為省府行署。三路人馬***7000人,公推馬占山為黑龍江省救國軍總司令,會上做出三路出擊日軍的戰鬥部署。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馬占山率部給日偽軍以重創,大滅日軍侵略氣焰。後因戰事失利,退到蘇聯。

1933年6月3日,馬占山從蘇聯返回上海,曾先後3次面見蔣介石,請纓抗戰。

1936年1月22日任陸軍中將。

1936年12月至西安,參與西安事變,支持張學良、楊虎城逼蔣抗日發動的西安事變。

1937年七七事變後,蔣介石任命馬占山為東北挺進軍總司令兼東北四省招撫,率部轉戰綏遠(今呼和浩特)、包頭、五原等地。後任黑龍江省政府主席率部繼續抗日。

1938年5月,總司令部進駐陜西省府谷縣哈拉寨(今哈鎮)。

1938年11月,馬占山因病到延安就醫,康復後,中***中央和陜甘寧邊區舉行盛大的歡迎會。毛澤東在會上致詞,稱贊他是始終如壹、抗戰到底的民族英雄。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加上將銜。

1947年,蔣介石任命馬占山為東北保安副司令,但他不肯就任。

1948年平津戰役時,馬占山毅然決定棄暗投明,出面幫助傅作義拿定主意和平交出北平城,推動了北平和平解放的進程。

1949年初,曾勸說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並向傅建議請鄧寶珊做同中***談判的代表,為促進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有益的工作,促使北平和平解放。

1950年6月,毛澤東托秘書打電話給馬占山,邀請他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壹屆二次會議,馬占山十分激動,可惜由於他的病情加重最終未能出席。至全國政協會議開幕的前壹天,毛主席辦公室還來電話詢問馬占山的病情,並準備派車來接,但當時病情過重,已不能行動。

1950年11月,病情惡化。

1950年11月29日20點零6分,馬占山因肺癌病逝於北京,終年65歲,安葬於北京萬安公墓。

5、謝晉元:

謝晉元 率領八百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

謝晉元團長帶領八百名英勇孤軍死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掩護五十萬名中國謝晉元軍隊撤退,上海保衛戰壹役,徹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迷夢。

繼壹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蘆溝橋戰起,八月十三日即展開了中日首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當時的上海是東亞最大港埠,又是我國經濟文化交通第壹要地,租界林立,華洋雜處,因此,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決定在上海向國際顯示中國抗戰的決心。

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方圓不過幾十公裏,日軍先後增援三十萬兵力,雙方三個月的血戰,死傷超過五十萬人,壹寸山河壹寸血的慘烈程度,被國際媒體形容為“血肉磨坊”。由於中國部隊戰誌高昂,見死不退,著實出乎日軍意料之外。僅此壹役,就已經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迷夢。

戰爭相持至十月底,日軍登陸杭州灣,大上海全部陷於敵火包圍之中,中國統帥部以拖延時間之戰略目的已達,為從長遠計,決作戰略上之轉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萬國軍退出上海戰場。謝晉元團長奉命守閘北繼續作戰,負起掩護大軍撤退的艱巨任務。

6、楊靖宇: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楊靖宇犧牲後,當殘忍的鬼子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裏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壹粒糧食,也無不為之震驚。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壹。原名馬尚德,字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緒三十壹年正月二十三)生於河南省確山縣(今駐馬店市驛城區)李灣村窮苦農民家庭。在東北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時,曾化名張貫壹、乃超。1932年赴南滿領導抗日武裝鬥爭時,改名楊靖宇。[3]

1926年加入中國***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5月轉入中國***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後,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他任中***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遊擊根據地。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壹軍第壹獨立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4月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後任東北抗日聯軍第壹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軍第壹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威震東北,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中***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向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贊之為“冰天雪地裏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範”。

7、閻海文:

閻海文寧死不屈的“支那空軍勇士”

壹個駕機作戰被擊落跳傘的中國空軍,用配槍的最後壹顆子彈拒絕俘降,用自閻海文己的熱血和正氣,征服了他的敵人。

壹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睛空萬裏。淞滬會戰硝煙彌漫,激戰正酣。

天上,戰機穿梭往來,煞是忙亂,壹朵朵彈花象盛開的的木棉,布滿天空。突然,壹架中國戰機被密集的地面高炮擊中,拖著黑煙,向西墜去。這時,壹個黑點彈出了燃燒的機身,轉眼,化作壹朵潔白的傘花。

降落傘輕柔地飄落空中,閻海文拔出手槍,警惕地四下搜索著。幾分鐘前,當他把成噸的炸彈準確地投向地面上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時,日軍虹橋壹帶密集的高炮擊中了他的座機。對此,他早有準備,本來他就是強行闖入敵火網的,當他看到地面上日軍目標處升起的煙塵火海時,他覺得夠本了,只是在心裏有點兒為他的座機惋惜。

8、高誌航:

高誌航首創八壹四空戰大捷的空軍戰神

高誌航大隊長首戰擊落日本轟炸機六架,創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高誌航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立即以海陸空三軍,展開對上海大規模攻擊作戰,日軍在開戰之初,就企圖以優勢的航空兵力,殲滅剛剛培訓成立的中國空軍。事實上,日本空軍當時根本不認為“年幼的”中國空軍有任何的戰鬥力。

因為就兩國兵力比較,日本擁有自行生產的先進戰機三千二百架,而中國只有購買拼裝二手各國雜牌戰機三百架,訓練與後勤均落後於日本許多。

壹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清晨,中國空軍主動對黃浦江上的日本海軍艦艇發動攻擊,日軍盛怒下立刻調動從臺灣飛來的木更津聯隊與鹿屋聯隊戰鬥機,企圖壹舉消滅南京、上海地區之所有中國空軍基地。不料當天入侵的日本機動群,遭到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長高誌航率領的戰機反擊,結果,中國空軍以六比零擊落日機,首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9、張自忠:

他是帶領大刀隊夜襲長城喜峰口的英雄,也為“臨沂大捷”、“鄂北大捷”張自忠立下戰功,最後在日軍的圍殲下,戰死南瓜店,找到了自己戰死報國的地方。

九壹八事變後,中、日兩國實際已處於戰爭狀態之中,先有東北義勇軍馬占山奮起抗日,再有“壹二八”淞滬之戰,復有長城各口之戰,都是七七全面抗日前的序幕戰。

在這幾場序幕戰中,戰果最突出、最輝煌的,首推長城喜峰口大捷。這是自九壹八以來,日軍所遭遇到最嚴重的打擊,敵人自己也承認,是侵華以來所遭遇到的最大失敗和恥辱。當時二十九軍第三十三師,在師長張自忠率領的千人大刀敢死隊,以急行軍兼程趕赴前線,用大刀、手榴彈為武器,於月黑風高之夜,乘敵不備,殲滅日軍步兵兩個聯隊,騎兵壹個大隊,血染喜峰口,造成空前大捷,震驚中外。張自忠獲中央頒授青天白日勛章,於是抗日英雄的威名,傳遍全國,婦孺皆知。

10、何基灃:

何基灃(1898-1980),河北槁城人。1933年春,赴喜峰口抗擊日軍,以戰功升為第110旅旅長。盧溝橋事變前夕,率部駐守盧溝橋壹帶,多次挫敗日軍。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直接指揮駐軍抵抗。以機智頑強的作戰贏得時人贊譽,成為壹代抗日名將。1938年春秘密赴延安,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國***產黨。

1948年11月,同張克俠壹起率領國民黨第七十七軍和第五十九軍***兩萬余人在賈汪、臺兒莊駐地起義,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1948年12月10日,毛澤東、朱德向在淮海戰役中舉行起義的國民黨軍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發出賀電,祝賀他們起義成功。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四軍軍長、南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水利局局長,水利部副部長,農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等職。是第壹、二、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和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80年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