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許嵩的文筆

許嵩的文筆

《把傷痕當酒窩》原文: 我伸了壹下懶腰,望著窗外陰暗的天。快要下雨了,而此時已近黃昏。 心情不錯。是的,我搬家了。 桌前放著壹本書,其中的壹章,標題赫然是《把傷痕當酒窩》。正當我準備看看這個標題背後的內容時,父親叫我:出去找壹個拾廢品的人來,家裏正有壹堆沒用的舊東西。 下了樓,我走在壹條極其平凡的街道上。壹些高雅人士所鄙薄的低俗人等,全部在這條街上濟濟壹堂,先是五家大排檔,然後是壹排小吃攤,再過去就是農貿市場。這些人有時的確粗俗,譬如他們的三輪車撞到妳卻不說對不起只是表情怪異的壹笑;譬如妳買東西跟他們討價還價到最後他們會蠻橫的說,我不賣了。後來我漸漸想通,前者是因為他們還沒學會城裏繁瑣的禮貌用語,因此他們只能投以抱歉的微笑,但是這壹笑遭遇到了城市人翹起的嘴角和傲慢的眼神,所以這個笑容頓時變味;後者更好理解,因為城市人砍下的價格已然超過了他們接受的底線。 壹個老人緩緩的從我身邊走過。壹手牽著條狗,另壹只手裏搓著健身球,背部倔強的挺直,眼角流露出幽默的笑意。 這種笑意的內涵,正由這條平凡的街道默默的註視著。 拾破爛的終於在這裏被我搜索到。這位老人頭發全白,我很少看見如此純粹的白了,壹種慈祥的感覺洋溢在他的臉上。他的身後,悠悠然跟著壹個孩子,這是老人的孫子。 天更暗了,壹些雨點開始打落在我們的臉上,我們三個默然前行,再也沒有說話。 到家了。老人囑咐孩子等著,然後隨我上樓。進門時我發現老人的鞋子很臟,我不希望他將泥土帶進我的新家。老人似乎明白,脫下鞋子,赤著腳進來。雖然這時早已立秋,天氣轉涼。 父親讓他稍坐,便進房裏整理廢品,只剩我和他孤坐客廳。忽然想起晚上我要上課,便丟下老人自己到房裏穿戴整齊。 然後準備出發。我覺得我應該戴上手表。壹個中學生的時間,若不珍惜,很容易從指尖溜走。 這時老人已把東西弄好,付了錢,準備走。父親見外面雨大,便讓他稍作歇息。他沒推辭,便和父親隨便聊聊。 他的孫子的父母死了。孫子八歲,還沒上學。此時,他們還沒吃飯。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認為恰恰相反。富裕的家庭能營造不同的環境,所以多樣;不幸的家庭總是相似,因為單壹。 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在找我的手表。我很不願意這樣想,老人拿了我的手表。因為有兩個證據:其壹,我記得我的表就放在老人坐的椅子旁邊;其二,老人的褲子口袋裏露出壹截銀光閃閃的東西,我想那是我的表帶! 我不鄙視窮人,但是窮人要是不知自重,我們也不必憐憫。而且我沒有時間等了。想到這兒,我很有風度地說,老人,請還給我,我的手表。 我認為這是我平生說過的最委婉的壹句話,能把對他的傷害降到最低限度。我之所以這樣做,因為我想他可能只是壹時糊塗,順手牽羊,我們不必大動幹戈。 老人看看我,憂傷的沈默。我想他壹定為他罪行的敗露感到可恥。 然而父親還沒懂得我的意思,竟然問我,妳在說什麽?我很平靜的重復了壹遍。 父親責令我住嘴。然後令我把他的包拿來,我知道事情可能會有點微妙的變化。 打開包,我的手表。原來父親今天上班時看見我的表不走了,就拿去表店換了壹塊電池。 我何以那麽草率的認為是老人拿了手表呢?我說我不鄙視他們,然而骨子裏對他們還是信任不過的。是的,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正當我準備道歉,老人笑了。這種幽默的笑意,似曾相識。我不知道他為什麽而笑,這種笑意的內涵,正由他伸向褲子口袋的手默默的註釋。他掏出來了,不是我認為的“表帶”,只是壹個不銹鋼的勺子! 我不知道我的話對他造成了多少傷害。對於壹個貧窮的人,最大的侮辱莫過於說他用不正當的手段去擺脫貧窮。 然而我對他的這種傷害,被他化為了壹個笑容。 《把傷痕當酒窩》這篇文章我還沒看,但是我已經找到了最好的解釋。 雨更加大了,祖孫倆推著車子壹路小跑。天空升起了壹顆早熟的星星,而那黑夜,也在重重的幕簾後面靜靜的註視著壹切,不忍心走來。 許嵩學生時代擅長寫作,當年在《萌芽》、《兒童文學》、《少年文藝》等刊物上發表了大大小小作品20余篇。高二時,他曾寫過壹篇《把傷痕當酒窩》的作文,“當時只是興趣所至,就發到了個人主頁上。”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這篇習作後來竟被當年江蘇省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作為閱讀理解的試題。 下面是余秋雨的《把傷痕當酒窩》當年許嵩看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名字,選自《千年壹嘆》全文如下: 在安曼串門訪友,路名和門牌號都沒有用,誰也不記,只記得哪個社區,什麽樣的房子。要寄信,就寄郵政信箱。這種隨意狀態,與阿拉伯人的性格有關。 但這樣壹來,我們要去訪問蒯先生家,只能請他自己過來帶路了。他家在安曼三圓環的使館區,汽車上坡、下坡繞了很多彎,蒯先生說聲"到了",我和陳魯豫剛下車,就看到壹位紅衣女子迎過來,她就是蒯太太,本名杜美如,誰也無法想象她已經七十壹歲高齡。 他們住在二層樓的壹套老式公寓裏,確實非常樸素,就像任何地方依舊在外忙碌的中國老人的住所,但擡頭壹看,到處懸掛著的書畫都是大家名作。會客室裏已安排了好幾盤糕點,而斟出來的卻是阿拉伯茶。 杜美如女士熱情健談,陳魯豫叫她壹聲阿姨,她壹高興,話匣子就關不住了。她在上海出生,到二十歲才離開,我問她住在上海杜家哪壹處房子裏,她取出壹張照片仔細指點,我壹看,是現在上海錦江飯店貴賓樓第七層靠東邊的那壹套。正好陳魯豫也出生在上海,於是三人交談中就夾雜著大量上海話。我們感興趣的,當然是早年她與父親生活的壹些情況;她感興趣的,是五十年不講的上海話今天可以死灰復燃,曼延半天。 以下是她的壹些談話片斷,現在很多不了解杜月笙及其時代的讀者很可能完全不懂,但我實在舍不得在地中海與兩河流域之間的沙漠裏,壹個中國老婦人有關壹個中國舊家庭的絮絮叨叨。 "我母親壹九二八年與父親結婚。在結婚前,華格鎳路的杜公館裏,已經有前樓姆媽沈太太、二樓姆媽陳太太、三樓姆媽孫太太,但只有前樓姆媽是正式結婚的,她找到還未結婚的我母親說,二樓、三樓的那兩位壹直欺侮她,為了出氣,她要把正式的名分作為壹個禮物送給我母親。我母親那麽年輕,又是名角,也講究名分。壹九三壹年浦東高橋杜家祠堂建成,全市轟動,我母親堅持壹個原則,全家女眷拜祖宗時,由她領頭。那年我兩歲,我母親生了四個,我最大,到臺灣後,蔣家只承認杜家我們這壹房。 "父親很嚴厲,我們小孩見他也要預約批準。見了面主要問讀書,然後給五十塊老法幣。所以在我心目中他很抽象,不是父親,父親的教育職能由母親在承擔,而母親的撫育職能則由阿姨在承擔。後來到了中學,家裏如果來了外國客人,父親也會讓我出來用英語致歡迎詞。有時我在課堂上突然被叫走,是家裏來了貴客,父親要我去陪貴客的女兒。母親壹再對我說,千萬不要倚仗父親的名字,除了壹個杜字,別的都沒有太大關系,要不然以後怎麽過日子?這話對我壹輩子影響很大,我後來壹再逃難、漂泊,即使做乞丐也挺得過去。 "父親越到後來越繁忙,每天要見很多很多客人。壹九四九年五月十九日才急匆匆從上海坐船去香港,在船上已經可以看到解放軍的行動。他還仔細地看了看黃浦江岸邊的壹家紡織廠,他母親年輕時曾在那裏做工。在香港他身體壹直不好,因嚴重氣喘需要輸氧,但又不肯戴面罩,由我們舉著氧氣管朝他噴。母親問他現在最希望的事是什麽,他說希望阿冬過來說話,阿冬就是孟小冬,母親就答應了。父親還就這件事問過我,我說做女兒的是晚輩,管不著。後來他就與孟小冬結婚了。父親去世後孟小冬只分到兩萬美元,孟小冬說,這怎麽夠……" 陳魯豫打斷說,我們談點愉快的吧,譬如,妳們兩人是怎麽認識的? 這下兩位老人都笑了,還是杜美如女士在說:"那是壹九五五年吧,已經到了該結婚的年齡,我們幾個上海籍女孩子到南部嘉義玩,參加了壹個舞會,見到了他。但我是近視眼,又不敢戴眼鏡,看不清,只聽壹位女伴悄悄告訴我,那位白臉最好,她又幫我去拉,壹把拉錯了,拉來壹位正在跟自己太太跳舞的男人……當然我最後還是認識這位白臉了,見了幾次面,他壯著膽到我母親那裏準備提婚,正支支吾吾,沒想到母親先開口,說看中了就結婚,別談戀愛了。原來她暗地裏作了調查……" 蒯先生終於插了壹句話:"我太太最大的優點,是能適應壹切不好的處境,包括適應我。" "是啊,"杜女士笑道,"我遭遇過壹次重大車禍,骨頭斷了,多處流血,但最後發現,臉上受傷的地方成了壹個大酒窩!"我們壹看,果然,這個"酒窩"不太自然地在她爽朗的笑聲中抖動。 她五十多年沒回上海了,目前也沒有回去的計劃,而不回去的原因卻是用地道的上海話說出來的:"住勒此地勿厭氣。""厭氣"二字,很難翻譯。她說,心中只剩下了兩件事,壹是夫妻倆都已年逾古稀,中華餐館交給誰?他們的兒女對此完全沒有興趣;二是只想為兒子找壹個中國妻子,最好是上海的,卻不知從何選擇。她把第二件事,鄭重地托付給我。 我看著這對突然嚴肅起來的老夫妻,心想,他們其實也有很多煩心事,只不過長期奉行了壹條原則:把壹切傷痕都當作酒窩。 酒有點苦,而且剩下的也已經不多。 祝他們長壽,也祝約旦的中華餐廳能多開幾年。 壹九九九年十壹月五日,安曼,夜宿Arwad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