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日本幕府時代末期的政治鬥爭已進入白熱化狀態,倒幕勢力和幕府勢力正在進行最後的決戰。在這場較量中,雙方都要爭奪天皇的旗號,誰掌握了天皇誰就是“官軍”,否則就成為“賊軍”。較量的結果,德川幕府如紅日西沈,其頹勢已不可挽回。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只得於1867年10月14日上表奉還大政。在同壹日,掌握朝廷實權的公卿巖倉具視等人與倒幕派誌士和某,以天皇名義發布密旨,稱德川慶喜“籍累世之威,恃闔族之強,肆意戕害忠良,數度棄絕王命,遂轎先帝之詔而不懼,陷萬民於溝壑而不顧。罪惡所至,神州將傾覆焉”。密旨號召倒幕派“殄戮賊臣慶喜,以速奏回天偉勛”。倒幕派得此密旨如虎添翼,聲勢更壯。
12月9日,朝廷發布了《王政復古大號令》,廢絕攝關、幕府,設總裁、議定、參與三職。是日夜,在皇宮內的小禦所召開會議,商討如何處理德川慶喜等事宜。天皇親臨會議,主張嚴懲與主張寬恕的兩派各持己見,相持不下。主張寬恕的土佐藩主說對方是“挾幼年天子以權謀私”。不過,寬恕派最終在嚴懲派的武力壓迫下退讓了,會議決定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由此可見,這時的天皇仍然是倒幕派的工具。據說當時天皇主張在處理德川慶喜時不要完全淹沒了德川氏的功勞,但天皇的這個主張對倒幕派的行動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1868年3月14日,天皇率公卿諸侯在紫宸殿祭祀天神地祇,發布了“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破舊有陋習”,“求知識於世界”的《五條誓言》作為今後日本發展的基本國策。同時發表的天皇的禦筆信也表明了天皇及新成立的明治政府要“經營四方、安撫億兆、開拓萬裏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海”的決心。被稱為日本歷史三大轉折之壹的明治維新開始了。閏4月21日,政府制定了《政體書》,建立了王政復古制的天皇制統治機構。天皇雖然處於這個統治機構的中心,但“壹切權力歸太政官”,由三條實美、巖倉具視等人掌握,後來在明治維新中建功立業的中下級武士才逐漸加入到政權核心中來,取代了親王公卿,掌握了國家權力。為了表示新政府為國家主權所在,特意在2、3月間讓天皇會見了各國駐日使節,會見時天皇描眉塗粉,完全是平安時代的裝束,使得各國使節大開眼界。7月,改江戶為東京,8月,在紫宸殿舉行了即位式,9月改元“明治”(“明治”年號取自周易“聖人面南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句),規定壹世壹元,並遷都東京。1869年3月,天皇在東京皇宮定居。
明治政府在整頓健全統治機構的同時,大力宣揚日本為神國,神化天皇,1871年11月舉行了大嘗祭,政府還規定神武天皇祭、紀元祭為國祭日,在宮中造八神殿,在各地毀佛棄釋,以神道為國教,由政府統管全國的神社。因為天皇是神,所以,連描繪天皇的模樣也是對天皇的不敬,也禁止在歷史劇中出現天皇的形象。政府安排天皇數次出巡全國各地,以提高天皇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政府還將4000名基督教信徒,關押在監獄裏嚴刑拷打,強迫他們改變信仰,崇信神道,崇拜天皇。凡不從者,男子送往礦山服苦役,女子則被送入妓院倍受折磨摧殘。就連維新的功臣之壹橫井小楠也因崇拜西方民主主義、主張***和政治,被懷疑為基督教徒,結果被親兵團暗殺。明治政府的這個政策來源於巖倉具視等人的主張,即實現獨裁專政要以崇拜天皇的宗教為基礎。
明治政府的當權者們還很註意對明治天皇的培養,先後任命平田鐵胤、加藤弘之、元田永孚、西村茂樹、西周、福羽美靜、伊知地正治、副島種臣等當代知名學者為“侍講”,精心撫育天皇。在講授的課程中,既有中國古典《詩經》、《史記》、《資治通鑒》、《貞觀政要》,也有日本史籍《神皇正統記》等,此外還有關於西方世界的新知識,《西國立誌編》、《法國政典》等起名著作成為講課的教材,而且還教天皇學習德語。經過了這樣的悉心教育,明治天皇從壹個無知的少年成長為既尊重傳統又具有開放精神的君主。
為了深入了解西方國家的情況,學習借鑒有益經驗,明治政府於1871年秋派出高級使團到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1年又10個月的考察。通過這次考察,明治政府確定了它所追求的總目標,即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英國和德國)為樣本,大力扶植和發展資本主義,將日本建成國富兵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從而擺脫半殖民地化危機,並向海外擴張。為此,明治政府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進行了壹系列改革。
在政治方面,明治政府首先果斷地決定各藩封建諸侯將領地和百姓都“奉還”中央,在此基礎上進壹步取消藩制,各地設府縣,行政長官由中央任命,削除了封建割據,統壹了全國。政府還褫奪了舊武士階級的封建特權,嚴厲鎮壓了不滿五十的武裝叛亂。與此同時,明治政府不斷調整和改組國家政權機構,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1868年設立了總理國務的機構“太政官”,至1875年形成元老院(立法)、大審院(司法)和太政官(行政),有了三權分立的形式,基本確立了天皇制官僚統治體系。為了準備實施日本式的君主立憲制,明治政府在1885年12月改太政官制為內閣制,同時建立並逐步健全了近代文官制度。
在軍事方面,1873年初明治政府發布《征兵令》,確立了全體國民“人人皆須服兵役”的原則,同時在軍隊中建立了軍政、軍令二元制。參謀本部等軍部的最高領導人擁有“帷幄上奏”權,有關軍政事宜可以直接上告天皇,並左右內閣。明治政府還先後發布《軍人訓戒》和《軍人敕諭》,用封建武士道精神禁錮士兵的思想,將士兵變成為反動的天皇制軍國主義的服務的工具。
在法律制度方面,制定憲法是最重要的改革。明治政府經多年準備,於1889年頒布了以德國憲法為藍本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壹系之天皇統治之”,“天皇乃國家之元首,總攬統治權”。元老會議和樞密院是天皇的重要咨詢機關,內閣則是只對天皇負責的最高行政機關。議會有貴族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同權,眾議院作用有限。人民雖然得到壹些權利,但受到很大限制。這部憲法十分保守,卻是東方第壹部資產階級憲法。1890年建立了議會制度,其他法律制度也相繼制定,到90年代末期,日本已成為法制大體完備的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國家。
在經濟方面,明治政府高度重視依靠國家權力和資本扶植資本主義的發展,以軍事工業為核心的國營工礦企業帶動私營企業發展。政府通過改革地稅、革除封建武士的俸祿以及對外掠奪等手段積累資金,從70年代初大力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創辦近代化企業,同時移植和引進資本主義經營管理制度和生產技術,限制壟斷,鼓勵競爭,獎勵國產,努力推動私營企業發展,並在必要時以極低廉的價格將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轉讓給私人資本。日本資本主義經濟因此得到迅速發展,但農業發展緩慢,農村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租佃關系,工農業發展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
在文化教育方面,1872年明治政府發布《學制》,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以“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為目標實行教育改革。首先將國家劃分學區,設置各級、各位學校,逐步普及小學義務教育,明治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盡力增加教育經費。1879年和1886年政府又兩次調整教育政策,改變了“壹刀切”的作法,使之更符合日本的國情。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政府日益重視鼓吹“天皇萬世壹系”、灌輸封建忠君思想的國史教育。1890年頒布了《教育敕語》,鼓吹“克忠克孝”的封建道德標準,它成為天皇制軍國主義教育的根本指針。
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明治天皇逐漸參加到國家政權中來。尤其在1877、1878年維新三傑木戶孝允病死、西鄉隆盛兵敗自殺、大久保利通被刺身亡,在明治政府的第二代領導人伊藤博文等掌握了權利的同時,明治天皇也開始參與國政,常常親臨內閣,實施親政。尤其在1888年樞密院開始審議憲法草案後,***召開了90次會議,明治天皇親自參加了這些會議,認真聽取與會者的發言,對立憲壹事表現出了極大的關心和重視。,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主持了憲法發布儀式,同時公布了《眾議院議員選舉法》、《貴族院令》及《皇室典範》等法律文件。這是日本近代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是日本近代天皇制國家即半封建的資產階級國家形成的標誌。在這種立憲君主制體制之下,“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國家的法律、行政、軍事等項大權都歸天皇壹人掌握。天皇的立法權由國會“協贊”,行政權由內閣“輔弼”,軍事權由軍部“帷幄上奏”。這時的天皇大權不僅已和封建時代的天皇大權、幕府大權有本質的不同,就是同明治維新初期“王政復古”後的天皇權利相比,也有根本性的差別。天皇的階級屬性這時已經發生了變化,從壹個封建君主轉變成了大地主兼資本家,成為明治時代日本的封建性和資產階級性相結合的最高體現(天皇家占有的土地,已從明治初年的大約600町步擴大到1890年的365萬4500町步,1887年皇室財產總計788萬5840日元,1899年時又達到2264萬5000日元)。
1890年11月,第壹屆會議開幕。明治天皇親臨會場,宣讀了召開議會的詔書。日本成為壹個半封建的資產階級立憲君主國,邁出了富國強兵的第壹步。在天皇的名義下,日本政府被那些積極主張對外侵略擴張的人所把持,在內政改革大體完成、國力基本充實後,他們便急於向外擴張勢力。為此連年編制了龐大的軍費預算案,以求加速擴張軍備。但是,在議會審議時,政府的擴充軍備的預算案遭到了在野黨的激烈反對,政府萬般無奈,只得利用天皇的權威迫其就範。在1893年2月的第四屆議會上,明治天皇發布詔書,希望政府和議會“協衷***濟”,天皇決定在6年內每年從皇室經費中拿出30萬日元用於補充建造軍艦費用之不足,各級官吏也被強制性地減俸1/10,以彌補軍費的不足。在天皇的威壓下,在野黨只有偃旗息鼓,與政府妥協。政府的擴軍備戰沒有了阻力,更變本加厲地向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方向發展。
1894年,日本政府以侵占朝鮮為目的,首先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明治天皇發布了宣戰詔書,又移駕設立在廣島的戰時大本營內,不分晝夜地督勵軍務,指揮戰爭。皇後也親臨醫院慰問傷兵,鼓勵士氣。日本打敗了腐朽不堪的清帝國,不僅確認了在朝鮮的地位,攫取了臺灣和澎湖,而且獲得了2億3千萬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及其大量在華利益。在戰爭的刺激下,日本帝國主義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而資本主義的發展又需要新的更大規模的戰爭。中國支付的巨額“賠款”的83.6%被日本政府用於擴充軍備,5.5%劃歸皇室,其他如教育基金等總***只有10.9% 。在1904年,日本又以朝鮮和中國東北為目標同沙皇俄國開戰,明治天皇坐鎮設置在宮中的戰時大本營指揮戰事,積極發揮了最高統帥的作用。通過日俄戰爭,日本侵略勢力擴展到半個中國東北,日本成為亞洲頭號強國,並躋身於世界五強之列。
日俄戰爭前後,日本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發展成為具有自身特點的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完全並吞了朝鮮,日本帝國主義的版圖進壹步擴大。所有這壹切,後人都把它當做明治天皇的偉績加以歌頌,可以說,明治天皇在位46年,他壹生的活動就是明治時代的集中反映,其前期為日本擺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建立資本階級式的立憲君主制做出了努力,後期則與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和對外的無休止的侵略擴張分不開,甚至可以說,明治後期的日本侵略戰爭占據了明治天皇壹生活動的主要部分。
1912年7月,明治天皇病死,享年61歲。他的死在當時的日本引起巨大震動,9月13日日本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大葬典禮。在日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乃木希典將軍及夫人在同壹日自殺殉死,以表示對明治天皇的無比忠誠。明治天皇葬於京都伏見桃山陵,陵區面積廣大,但陵墓本身樸實無華,這也許能反映出陵墓主人儉樸勤奮的品德。明治天皇註意個人修養,善於寫作詩歌,壹生留下了內容多變、風格各異的詩歌數萬首。
明治時代是個激烈動蕩的時代。由於推行各項資產階級改革,日本初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由於推行帝國主義侵略政策,日本民族變成了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由此可見,整個明治時代是壹個先改革後擴張的過程。
明治維新的進步意義在於,明治維新是日本新興的資產階級進行的現代化,它建立了封建資產階級的立憲君主制——近代天皇制,使日本免遭了其他東方民族那樣的被壓迫、受奴役的命運。1911年,日美簽訂新約,日本完全確立了關稅自主權。日本打破了歐美列強壹統天下的世界政治格局,對亞洲各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但是在看到明治維新的進步意義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其反動的歷史作用。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給亞洲近鄰國家到來的“禮物”只有停滯、落後、被奴役、被宰割,它自身在實現民族獨立的同時轉變成軍事封建性帝國主義、極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從而規定了日本此後發動更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必然道路。
給LZ推薦兩本書《日本天皇列傳》和《百代盛衰日本皇室》,有時間壹定要找來看哦~網上書店很容易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