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壹後,
三夫人
九嬪
二十七世婦,八十壹禦女,***壹百二十壹後妃。
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
夫人坐論婦禮;
九嬪掌教四德;
世婦主喪、祭、賓客;
女禦序於王之燕寢。
秦朝
秦始皇統壹天下,始建皇帝皇後稱號。
帝祖母曰太皇太後,帝母曰皇太後,嫡(妻)曰皇後。妾皆稱夫人。
西漢
西漢初期,沿襲了秦時的母後稱號。又設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妃嬪的稱號。
漢武帝時增加了婕妤、婧娥、容華、充衣。
至漢元帝又新置了昭儀。
妃嬪等級擴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婧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
容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視千石,比中更。
充衣視千石,比左更。
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
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視三百石。
順常視二百石。
舞涓、***和、娛靈、寶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鬥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
漢時,只有先朝的皇後可被尊為皇太後。如嗣皇帝是妃嬪所生或從皇族宗室中過繼而來者,其生母皆不得稱(皇)太後。但也有個別例外。如漢哀帝是諸侯王之子過繼而來,其祖母傅昭儀被尊為帝太太後、皇太太後,生母丁姬被尊為帝太後。再加上已被尊為太皇太後的漢成帝母王政君,已為皇太後的成帝皇後趙飛燕,宮中壹時出現了四位太後並尊的奇景。
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時期,追求復古,種種名目層出不窮。其罷漢朝妃嬪稱號,模仿先秦時期,自創了和、嬪、美、禦四等稱號。
和三人,嬪九人,美人二十七人,禦女八十壹人。
東漢
東漢光武帝建國,去繁為簡,妃嬪稱號***有四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
貴人授予紫綬金章,俸祿為粟數十斛。美人、宮人、采女則沒有爵位和俸祿。
值得壹提的是,西漢時期諸侯王正妻稱王後,母稱王太後。東漢時,隨著諸侯王封地日漸縮減,王後被改稱為王妃,王太後改稱王太妃。
漢時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稱妃,妾曰良娣、孺子。
三國
魏
曹操為魏王時,王後之下的妃嬪稱號有五等:夫人、昭儀、婕妤
文帝曹丕增加了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叡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廢除順成稱號。
妃嬪爵位:
貴嬪、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
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淑媛位視禦史大夫,爵比縣公;
昭儀比縣侯;
昭華比鄉侯;
修容比亭侯;
修儀比關內侯;
婕妤
容華視真二千石俸;
美人視比二千石俸;
良人視千石俸。
吳蜀
吳蜀兩國史料不詳。
蜀有夫人、昭儀,吳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詳。
兩晉
兩晉時期的妃嬪等級由晉武帝司馬炎依據漢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其余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妃嬪稱號世有增減。
南朝
宋
宋武帝建國初廢除才人、中才人稱號,其余仍用晉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廢除夫人稱號,新創制了貴妃的稱號,以貴妃、貴嬪、貴人為三夫人。又以昭儀、昭容、昭華來代替九嬪中的修華、修儀、修容,重新設置了中才人、充衣。貴妃位比相國,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司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廢除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稱號,重新設置了修華、修儀、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廢除貴人,代之以新設置的貴姬;再置昭華,增加了淑容、承徽、列榮。
妃嬪等級為: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次於九嬪的稱號: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齊
齊高帝建元元年,設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
永明元年,以貴妃、淑妃、貴人為三夫人,廢除夫人稱號。因九嬪中少了壹員,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寶林、才人。良娣比開國侯,寶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梁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九嬪以下: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其它還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陳
沿襲梁制。
北朝
北魏東魏西魏
妃嬪稱號有左右昭儀、三夫人、九嬪(上三嬪和下六嬪)、世婦、禦女。
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禦女視元士。
後又設置女官,掌管內司。內司如同尚書令、仆。
二品:作司、大監、女侍中。
三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
北齊
文宣、孝昭二帝妃嬪稱號惟有夫人、嬪、禦。
武成帝好色,廣置妃嬪。清河年間,依古制設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壹禦女。妃嬪稱號有:
左右昭儀,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嬪:上嬪: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
二十七世婦: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寧、貞範、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暉範、敬訓、芳猷、婉華、明範、艷儀、暉則、敬信。比從三品。
八十壹禦女: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範、令儀、內範、穆閨、婉德、明婉、艷婉、妙範、暉章、敬茂、靜肅、瓊章、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閑、修靜、弘慎、艷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艷、貞穆、修範、肅容、茂儀、英淑、弘艷、正信、凝婉、英範、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寧訓、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修敬、承閑、昭容、麗儀、閑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範、良信、艷華、徽娥、肅儀、妙則。比正四品。
散號:才人、采女。
其後又立二後,妃嬪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壹人,比相國。
北周
史料不詳。
隋唐
唐朝,皇後以下,以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員,曰二十七世婦。寶林,正六品;禦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員,曰八十壹禦妻
宋元
宋與唐相仿,妃的稱號,除貴、淑、德、賢外,又加壹宸妃。遼代妃號更多,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壹品。八十壹禦妻。按金格,貞佑後之制,貴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麗妃、柔妃,而無德妃、賢妃。九嬪同。婕妤下有麗人、才人為正三品。順儀、淑華、淑儀為正四品。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欽聖夫人、資明夫人為正五品。尚儀禦侍、尚服禦侍、尚寢禦侍、尚正禦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為正六品,司正禦侍、寶符禦侍、司儀禦侍、司符禦侍,司寢禦侍、司飾禦侍、司設禦侍、司衣禦侍、司膳禦侍、司藥禦侍、仙韶使、光訓良侍、明訓良侍、遵訓良侍、從訓良侍為正七品。典儀禦侍、典膳禦侍、典寢禦侍、典飾禦侍、典設禦侍、典衣禦侍、典藥禦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為正八品。掌儀禦侍、掌服禦侍、掌寢禦侍、掌飾禦侍、掌設禦侍、掌衣禦侍、掌膳禦侍、掌藥禦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願良侍為正九品。 金海陵王當政時,妃子多達十二員: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
明朝
到了明朝,朱元璋監於歷代後宮宮女太多,秩序混亂,幹預政事,後患無窮,曾進行過整飭。規定了六宮定制和出入制度。但這也無濟於事,嘉靖皇帝,壹次選入宮中的有名號的妃嬪就有九人,其他無名號的就更多了。明朝的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諸妃中以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於皇後,貴妃為第三。終明壹朝,***有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才人、婕妤、昭儀、美人、昭容、選侍、淑女等名分或等級,但各時期有變化,不是壹成不變。[2]
清朝
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制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為皇貴妃壹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為主位。貴人、常在、答應均無定額,但各皇帝妃嬪數目的多少出入較大。
清代後宮妃嬪稱號按地位高低依次為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