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只是說有兩位翩翩公子乘舟遠去,送行的人很是不舍,祝福他們此去安康。
很是平和喜樂的詩歌,背後的故事卻驚心動魄,極致地反映了人性中的惡與善。
衛宣公沒當皇帝的時候,與父親的小妾夷姜私通生了公子伋,後來公子伋被立為太子。
等到公子伋成人要娶媳婦時,衛宣公搶了兒子的媳婦宣姜,有了新歡就忘了舊愛,宣姜三年給他生了兩個兒子,公子壽和公子朔。
所以說公子伋和公子壽,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衛宣公自從有了這倆兒子,早把夷姜這邊忘光了,氣的夷姜上吊自殺。於是太子公子伋就成了孤兒。
衛宣公這邊呢,寵愛這邊倆兒子,就想著把太子之位傳給公子壽,於是覺得公子伋成了眼中釘肉中刺。
待公子壽日漸長大後,宣姜想奪取太子位,除去自己的前未婚夫,而宣公出於惱羞的心理,設計了壹個陷阱。此夫妻二人真是狼狽為奸,壹丘之貉。都想將公子壽置於死地。
於是他派公子伋出使,攜帶白色牛尾的節杖,然後又派出殺手偽裝成強盜,見白色牛尾就殺。
這個陰謀被公子壽探聽到了,按理來說,公子伋死後,他將順理成章成為太子,是最大受益人。
但倆人兄弟情深,公子壽私下見到公子伋,告訴他父親的計謀,讓他小心。公子伋實在不能相信世上居然有這樣的父親,可能也是哀莫大於心死,公子伋不聽其勸告準備毅然赴死。
公子壽不忍,將公子伋灌醉後代其上路,公子伋醒來追趕,但追上公子壽時公子壽已被殺死,公子伋悲痛萬分,告知殺手“我才是公子伋,妳們殺錯了人,既然如此將我也殺死回去復命吧。”殺手於是將其二人都殺了。
兩位無暇的公子,手足的兄弟,就這樣死在了貪婪、殘暴的陰謀下,衛國人民萬分惋惜,於是以隱晦曲折的民歌,表達追思,並怒斥衛宣公和宣姜的無恥。
公子伋的愚忠真的是讓人唏噓,而公子壽的愛兄之心也讓人扼腕。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讓人動容!
這對好兄弟,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種精神儼然成為了春秋亂世中的壹股清流,滌蕩著我們的心扉。
讓我們壹同來學習:
賞析
這是壹次動情的送別,發生在河邊。這首詩只有兩句,非常容易理解。
二子:衛宣公的兩個異母子。景:通憬,遠行貌。泛泛:飄蕩貌。景:聞壹多《詩經通義》“景讀為‘迥’,言漂流漸遠也”。
這兩句點出送別地點發生在河邊。兩位年輕人拜別了親友登上小船,在浩渺的河上飄飄遠去,只留下壹個零星小點,畫面由近而遠。“泛泛”二字形象地描繪出波光粼粼的場景。
願:思念貌。 養(yáng羊)養:心中煩躁不安。這句話的意思是送行的壹行人在岸邊佇立,久久不肯離去。騁目遠望,悠悠無限思念之情。此處直抒送行者的留戀牽掛之情,更將送別的匆忙和難分難舍表現得淋漓盡致。
兩位年輕人所乘之舟,早已在藍天之下、長河之中逐漸遠去,送行者卻還癡癡站在河岸上遠望。
瑕:訓“胡”,通“無”。“不瑕”,猶言“不無”,疑惑、揣測之詞。這兩句,是用祈禱的方式,傳達情感上的遞進和轉折,恐怕只有親人、朋友、愛人才會真正如此設身處地地惦念。在這割舍不斷的牽念中,很自然地浮起憂思和對未來的擔憂。
同是壹首送別詩,《邶風·二子乘舟》寫得遠比《邶風·燕燕》單純。全詩無壹句比興,詩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壹再重現和消逝的小舟。
情感的抒瀉,也沒有《燕燕》那種“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細節表現。但它的內涵卻極為豐富:因為畫面只有飄飄遠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為空白,便為讀者的聯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間。
因為背景全無,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為誰,其表現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適合於“母子”、“男女”、“友朋”,成為壹種具有極大涵蓋面的“人間之情”。它之能夠激發各種身份的讀者之***鳴,而與詩人壹起唏噓、壹起牽掛,甚至壹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