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張九齡《望月懷遠》全詩翻譯及賞析

張九齡《望月懷遠》全詩翻譯及賞析

 導讀:《望月懷遠》是唐朝詩人張九齡所作,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張九齡《望月懷遠》全詩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文解釋

 海上升起了壹輪明月,遠在天涯的人與我同樣望月,思念對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長夜,整個晚上想念親人。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覺得露水漸漸重了。不能把這滿手的月光贈給妳,還是回去睡覺吧,希望與妳在夢裏相見。

 翻譯二:

 壹輪明月從海上升起,這時,遠在天邊的親人和我同樣在望著月亮。

 親人怨恨夜太長了,在經過整整壹夜後,思念之情變得更加強烈。

 熄滅了蠟燭,更覺得月色皎潔可愛,披衣走到屋外長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潤的涼意。

 月光雖然可愛,卻不能滿滿地捧在手裏把它送給遠方的親人,倒不如回去睡覺,在夢中與親人好好地相會。

 詞語解釋

 遙夜:漫漫長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戶。

 露滋:露水打濕。

 還寢:回臥室再睡。

 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這兩句寫對著明月思念遠方的親友——當月亮從海上升起來的時候,我和親人天各壹方,相隔遙遠,各自在天涯的壹地,***看這壹輪明月。前句寫景,點明“望月”,後句由景入情,轉入“懷遠”。意境雄渾闊大,風格渾成自然,乃有名的佳句。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①憐:愛憐。②滿:滿屋月光。③披衣:披衣出屋。④覺露滋:露生覺濕。有露濃濕衣之意。

 這兩句是說,月夜懷遠,思緒縈繞,滅燭沈思,只見月光十分可愛。惹得人思情更深,睡意全消,索性披衣起身,步出屋外,望月而又望遠。佇立良久,不覺夜已深沈,露水將衣服都打濕了。兩句詩蘊含深沈的懷遠之情,細微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的實情實景,手法巧妙,意韻傳神。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①不堪:不能。

 ②盈手:滿手。

 ③寢:寢室、臥房。此指就寢。

 ④佳期:相聚歡娛的時候。

 這兩句是因望月而引發對親人的思念——月光雖美,卻不能滿手捧著送給親人;不如回臥室睡覺,作壹個和親人團聚的夢。構思奇妙,情感深摯,意境幽清,余韻悠長。

 賞析

 這是壹首望月懷人的詩。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徹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見證。詩人通過寫主人公的動作表達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全詩意境雄渾而又幽清,語言形象真切,情與景有機地交融在壹起,溫婉纏綿,回味無窮。

 望月懷人,是古詩詞中習見的題材,但象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二句,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以樸實而自然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壹幅畫面:壹輪皓月從東海邊冉冉升起,展現出壹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寫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中寄托的深遠。句中壹“生”字,極為生動,與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天涯***此時”句,是化謝莊《月賦》中“隔千裏兮***明月”而來。詩人巧妙地把寫景與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首聯擒題,以下諸句均由此生發開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寫多情人惱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表現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這裏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動作過程,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壹聲“怨長夜”,包孕著多麽深沈的感情!

 按律詩的要求,頷聯應是工整的對偶,此詩卻采用流水對的格式,這固然因為唐代初期律詩尚無嚴格的.要求,壹定程度上仍保存著古詩的風貌,另壹方面,此聯采用流水對的形式,與首聯在內容上就顯得更為密切,蟬聯而下,自然流動,給人壹種氣韻純厚之感。“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後,更覺月華光滿可愛,於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這是壹個為相思所苦的形象。

 這壹聯看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人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與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之意。詩既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這聯屬對工整,頓挫有致。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壹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句,表現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因此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將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就是尋夢之想,這是壹種無可奈何的癡念,但借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歌在這失望與希望的交織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詩題《望月懷遠》,全詩以“望”、“懷”著眼,將“月”和“遠”作為抒情對象。因而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將月寫得那麽柔情,把情表現得那麽沈著,詩的情意是那麽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這種風格對以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壹年(733年),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同《感遇十二首》應該屬於同壹時期的作品。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壽,壹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景龍(唐中宗年號,707—710)初年進士。唐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朝有名的賢相。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以格調剛健著稱。有《曲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