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開篇賓妮給過我們這樣的預言:
我們展開對話是互相選擇的結果。
別不耐心。
1.
當我把這本書看到快壹半的時候,才忽地明白這兩句話的含義。
從過去看起,賓妮是我壹直關註的作者之壹。最初她的壹篇《花染涼意水無聲》已給喜好虛幻題材的我留下印象,而後的短篇《命藥》更是讓我深深記住其中“雨下得如此之大,讓他忘記了來時路,也只是依稀辨得出去時途。”這樣悲涼到骨子裏的結尾。
而今,三年已過去,賓妮以幾乎壹年壹本的出書速度依次推出《妄言之半》《四重音》《馥鱗》。
可有人卻說,賓妮在不斷地退步。
2.
縱觀全書,主線人物有三個——馥鱗,何律楨,何律致。
副線人物有何,賀,束之蒙,施契,巫女等。
全書圍繞壹個發生在雙生島嶼上的錯綜歷史展開。
可不同於以往的作品,賓妮此次選用獨特的自白式語言敘述整個故事,大量有關自身心靈與命運的探討通過已成為鬼魂的馥鱗娓娓道來,同時加之束之蒙的教導,海神寺與巫女的神秘歷史,何家兄弟與馥鱗之間的羈絆,為我們漸漸描繪出壹段虛擬的歷史與深埋於其中的陰謀。
3.
書評寫到這裏,我停下了很長壹段時間,除卻自身雜事所牽絆之外,還有壹個原因——我在心底實在是不忍對我追尋已久的作者表達壹些負面的想法。
如果賓妮能看到以下的文字,首先我想對妳說壹句抱歉,我明白妳對馥鱗這個小女孩的感情。再者對那麽多喜歡賓妮的人說壹聲,我與妳們壹樣,不論何時何地。
4
首先我不能認可有的人發表有關賓妮退步的說法,也許是最小說裏某位作者劉棟認為的,這是賓妮的壹種轉型。
但是,我卻能感覺到這種轉型有可能會讓賓妮流失掉壹批讀者。
我們尋常讀書,經常會關註這本書“好不好看”。這種疑問裏實則包含了對壹本書整體的考量。
從書籍的裝幀開始,到作品的題材,情節,人物,探討的主題,作家的名氣,都變成了圖書市場讀者需求的壹種引導。而“好不好看”更多的是對情節的壹種要求,即故事的精彩度。
單從此角度來說,我認為《馥鱗》不是壹本“好看”的書。
從第壹頁開始,馥鱗以壹種陳述的方式倒敘自己生前的回憶,可這種陳述多半是乏味的,因為它言及自由,命運等壹系列較為晦澀的話題,列舉壹段:
“夜空又彌漫著妖冶光影與死亡濃郁撲鼻的味道,束之蒙說,那是硫磺與硝石的氣味,但不是死亡的氣味,死亡應是微微刺鼻的腥甜——那是血的味道。愛它的人愛它的腥甜,恨她的人亦是。我多喜歡這詞語,腥甜,意味著兩處***生的極端。它竟能讓人同時產生愛與恨,悖論而矛盾地揭露了萬物***生的不純。”(P24)
如此這般的獨白在書中比比皆是,不是對話,無關情節,單純的敘述將某種情緒表露出來,再牽扯上主人公周遭人物的點滴活動,馥鱗得以因為種種童年經歷被逐漸抹殺掉了純真,變成了壹個“讓束之蒙放心”的女孩。
《馥鱗》尤其不同於其他小說的壹點,便是矛盾的制造與發生,這也是此書不同於消失賓妮前期作品的地方。《妄言之半》中詭異的木偶師與孤單的女鬼,《四重音》中自殺的女模特與性格怪異的公務員,甚至我們可以發現這兩本書都在刻畫壹種貫穿全篇的命運軌跡,讀罷全書後讓人不禁啞然,同時著迷於賓妮筆下精煉的文字世界。
轉至《馥鱗》,情節的刻畫在本書中被弱化了許多,在最後何家兩兄弟反目與馥鱗散盡全身血液之前,我們幾乎看不到那個寫下曲折動人故事的賓妮(可以這麽說,妳若是忽略小說前期的壹些描寫,對後文影響也不大,但妳眼中的就不是完整的馥鱗了)而賓妮似乎也意識到情節推進的緩慢會減少讀者的閱讀興趣,所以文章中不斷出現壹些劇透——“我的死”“海神”的歷史與巫女的秘密,以帶動故事進展的起伏。
於是這樣的寫作手法會讓關註賓妮的人分為兩個派別,那些喜好劇情曲折的讀者會大失所望,但是追求文字背後心靈底蘊的讀者卻會更為之癡迷,這也可以用我們常說的“叫好不叫座”來形容,精彩度不高,但對諸多情感的探討卻較前作更為深入——信與不信,貪婪與放棄,決裂與絕望後的報復。本書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從另壹個角度來看即可成為壹個亮點,前提是妳必須逐字逐句體驗當中的情緒,這對壹部分追逐快餐文化的人來說或許是痛不欲生,可對於那些願意花壹年時間讀透壹本書的人們——《馥鱗》是妳們可以對話的不錯選擇。
所以,賓妮也好,馥鱗也好,不要再奢望他們會給妳壹個始料不及的閱讀經歷,因為這本書中的她們已如同深海,等待有心人用時間鑄成火把,在無邊黑暗的跋涉下抵達她們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