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舞是壹種集芭蕾舞、現代舞、African Dance、Show Dance、Theatre Dance、Social Dance 和 East Indian Folk Dance 於壹身的「多元表演舞蹈」,因此獨具特色、別樹壹格。爵士舞蹈及音樂源於美國,帶有濃厚的黑奴文化背景。直到二十年代 「爵士」直卷各地,人人爭相學習。跳爵士舞需要有紮實的基本貫通,加上心靈身體的全情投入才能把精髓表現出來。
爵士舞蹈是非洲舞蹈的延伸,由黑奴帶到美國本土,而在美國逐漸演進形成本土化、大眾化的舞蹈。非洲的黑人由於受到長達約三百年的奴隸交易,使得他們被遣散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在新環境,新生活中過著暗淡悲慘的奴隸日子,雖在這種痛苦的情況中,仍然未忘記他們的音樂與舞蹈。無論在人生的喜、怒、哀、樂或拜神的集會裏,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唱起故鄉的歌曲,大跳其民族舞蹈,於是久而久之乃逐漸變成喜氣洋洋、都巿型的音樂和舞蹈。又因他們不斷的創新,發明新舞步,逐漸地美國人對這些充滿韻律節奏感的黑人舞蹈感到興趣。
爵士舞於二十世紀早期因循爵士樂自然伴隨而演進下來,最早的爵士舞蹈是由黑人的社交舞配上爵士音樂來表演的,盛行於美國南方的鄉下,特別是紐奧良城的壹些業余舞者,他們會在聚會上或俱樂部的場所表演爵士舞蹈。到了壹九壹七年,當時的流行舞者順著歌詞的意思來表演,有壹位叫班頓歐爾斯崔(W. Benton Overstreet)寫了壹首歌叫 “The Jazz Dance”,而這首歌裏的 “Jazz Dance” 就變成爵士舞蹈的永久代名詞,爵士舞的名稱就此產生了。
當爵士舞以「舞曲」的形式出現後,那些黑人、白人的舞蹈家將基本步伐加以改良及變化,此外又啟發後進者的創新靈感而增加了臀部的擺動,肩部的抖動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獨立動作。
隨著壹九二零年紐奧良的黑人們開始演奏其爵士音樂以來,就流行許多以混會體方式的搖滾型舞蹈,如查爾斯登舞(Charleston)、西迷舞(Shimmy)、琳蒂舞(Lindy)等均盛行壹時,後來更由於布吉烏吉(Boogie-Woogie)的誕生,在舞蹈的型式上有了壹個很大的變化,從以往壹向擁抱的舞蹈,改變成壹種舞者與舞伴分開來對跳的吉特巴(Jitterbug)。
壹九三零年代後半期至四零年代,爵士舞演化成有三種類型的表現方式:第壹種是具有強烈古典芭蕾味道的現代爵士舞,第二種是受了黑人及拉丁舞蹈影響的爵士舞,而最後壹種是摻雜了詼諧音樂及踢踏的混合爵士舞。盡管當時爵士舞是如此的風靡,但是在壹九四零年代後期卻開始走下坡,因為新的爵士音樂取代了過去大的爵士樂團,它的音樂節奏因太復雜,無法配合舞蹈,再加上留聲機的發明,和政府(美國)向舞場徵收的重稅,使得不少曾風光壹時的舞蹈俱樂部相繼停業。
雖是老式型態的爵士舞蹈衰退,但正好也代表了壹種承先啟後的儀式。基於美國是壹個民族的大熔爐,所以新的爵士舞也具有非常高的融合性;它把老壹代的爵士舞步和壹九五零、壹九六零、壹九七零時代風靡壹時的新舞步摻雜壹起,更承大眾傳媒的興起,帶動了爵士舞的興盛。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爵士舞蹈,它保留了過去切分音樂(*見註)的旋律,肢體的拋擲或獨立運作的特性,但是它不只是用爵士音樂來表演,它也可配合流行音樂、藍調音樂、搖滾音樂或是的士高音樂來演繹。現今的爵士舞蹈,具有很大的包融性和很強的可塑性,並可以隨時吸收最流行的音樂和舞蹈的特性,也正因如此,爵士舞極具娛樂性並為大眾所歡迎及接受。
爵士舞在香港的發展
爵士舞在香港主要用於舞臺的表演形式,典型例子有郭富城、鄭秀文等。以郭富城為例,其歌曲如「狂野之城」、「純真傳說」和「唱這歌」都是運用了爵士舞去加強舞臺的表現效果。
爵士舞的特色
另外,在演唱會或MTV中看見的伴舞,也是爵士的壹種——現代爵士舞(Modern Jazz),以壹群人合作的表演爵士舞大致可分為傳統爵士舞和現代爵士舞 (Modern Jazz)。前者規限和要求較多;後者就限制較少,所以自由度較大,舞步變化多,以配合音樂節拍為主。
註: 切分法(Syncopation)-- 通常小節中的強弱順序,大都由拍子記號清楚的規定下來,但為了使拍子產生變化,可以改變強音的位置,也就是暫時將正規小節中的重音位置,移動到其他拍子上。當韻律改變了正常的強拍變弱拍或休止或沒拍子,則這種韻律就是被切分了(syncopated),而這種使拍子產生變化的方法就稱為「切分法」。當強拍落在非預期的切分韻律時,動作就變得非常刺激和興奮;它也就是重音的改造,而且也是爵士樂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