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主語要壹致 AD不能選 且C裏“ 使媽媽找了好久”主語是小明
“終於把他找到了”主語是媽媽 比較混亂,故選B
第二題 恩 此時找到了權威資料附下:
本題從語流的發展來看,是從山下寫到山上(上句有“山下”與橫線處的句子照應),B和C均從山上寫起,應排除。另外,上句的“山下亮起”與“照亮”,下句的“淡如煙”與“照淡”絲絲相扣,所以本題應選A項
語言連貫通暢是人們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的壹項基本要求,也是歷年高考中考查較多的壹項內容。而“語句銜接”題則集中體現了高考對這方面能力的要求。下面就談談這類題型的解題思路。
壹、註意保持統壹的話題(陳述對象)
1、在同壹個語境裏,句子的陳述對象必須保持壹致,否則,話題就不統壹,造成理解上的混亂。而主語往往是句子的陳述對象,應盡量保持壹致。
例1:填入下文橫線處的語句最恰當的壹項是( )(92年高考題)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來,________從床下拽了出來,送到幼兒園去了。
A、媽媽找了好久,最後才發現他,
B、但後來還是讓媽媽給找到了,
C、使媽媽找了好久,終於把他找到,
D、但媽媽畢竟發現了他,
原文上句的主語是“小明”,而A、D項的主語轉換成了“媽媽”,故可排除A、D項。C項中前半句主語仍是“小明”,但後半句“把他找到”的主語又換成了“媽媽”,C項也可排除。只有B項是壹個被動句,主語還是“小明”,與上句壹致,所以,正確答案為B。
2、有時,話題中的主語不壹定完全相同,但只要陳述對象並未改變,話題依然可以保持壹致。
例2:填入下面橫線上的兩句話,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壹項是( )(97年高考題)
泰山的南天門又叫三天門,創建於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___為“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於嶂奇觀”。
A、元代石刻“天門銘”在門外西側。壹副石刻對聯在門的兩旁,
B、門外西側有元代石刻“天門銘”。門兩旁有石刻對聯壹副,
C、元代石刻“天門銘”在門外西側。門兩旁有石刻對聯壹副,
D、門外西側有元代石刻“天門銘”。壹副石刻對聯在門的兩旁,
原文陳述對象為“南天門”,下文必須圍繞這個中心展開。A、C項的陳述對象為“石刻”,可首先排除。D項前面主語為“門外西側”(陳述對象還是“南天門”),後面的主語換成了“石刻”,故D項也應排除。只有B項主語分別為“南天門”、“門外西側”、“門兩旁”,陳述對象均為“南天門”,所以正確答案為B。
3、觀點和材料統壹:有的議論語段開頭提出問題或論點,接著舉事例,擺材料,進行分析,這裏的“觀點”或“問題”也可以說是話題,話題必須統領後面的事例、材料;反過來說,事例、材料、語句表達要符合前面的話題,與其壹致。
例3、在敘事性作品中, 但因為自己的胸中積郁著濃郁、深沈的感情,這種感情也就自然地流入筆端。這種滲透感情的敘述,往往比直抒胸臆更為感人、更覺真誠。
A、作者往往不將自己的情感直接顯示於讀者,而是將事情樸素地告訴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品味。
B、作者往往將縈繞心頭的喜怒哀樂之情,在特定的環境中酣暢淋漓地傾瀉千裏。
C、或喜悅,或憂傷,或思念,或憧憬,或贊揚,或譴責之情從作者心中沖出,壹瀉千裏。
D、或喜悅,或憂傷,或思念,或憧憬,或贊揚,或譴責之情都滲透在作者所描寫的大自然風光之中。
4、議論文或說明文往往開宗明義,開頭就提出觀點或說明中心,以領起全文或全段;往往有篇末或段尾用簡明概括的文字總結文章,重申主旨。據此,對於首尾句的選擇,就應著眼於那個具有提挈或收束作用句子。例4:
詩人從歷史的制高點上,看到了國不分強弱,家不論貧富,都應該堅持勤儉節約這壹原則。歷史和現實也的確如此。經濟落後之國,固然要講勤儉節約,經濟發達的國家同樣也要勤儉節約。
A、“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勤儉建國,永久是真言。”
B、“惰而奢則貧,力而儉則富。”
C、“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余。”
D、“歷覽前世國與家,成為勤儉敗為奢。”
二、註意合理安排句子的順序
壹個句子或壹個句群中,各部分的順序安排往往有壹定的規律:或以人們的認識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或以空間的先後為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內;或以時間的先後為序;或以事物的主次輕重關系為序……解題時,就應註意這些規律,合理安排句子的順序。
例5:將下列四句話填在下面的橫線上順序最恰當的壹組是( )(96年高考題)
①就像勇猛的戰士壹樣,②不顧壹天行軍的疲勞,③馬上扔下背包,④聽到大雨即將來臨的廣播。
某校師生野營訓練來到村裏,____________和村民們壹道投入搶收戰鬥。
A、②④①③ B、④③①②
C、④②③① D、①④②③
本題應填入橫線上的文字,反映了師生從“來到村裏”到“投入戰鬥”的過程。其中,④句“聽到大雨即將來臨的廣播”是師生“投入搶收戰鬥”的原因,應放在首句的位置;①句“就像勇猛的戰士壹樣”是用比喻描繪師生“投入戰鬥”時的姿態,作狀語,應放在“投入搶收戰鬥”之前;②③句之間也有先後關系,先“不顧疲勞”,再“扔下背包”。總之,④②③①這四個句子前後為承接關系,表示動作行為的先後順序。所以正確答案為C項。
三、註意上下句的銜接和呼應
壹段話中,哪些句子先說,哪些句子後說,必須瞻前顧後,通盤考慮,從而使句子前後照應,語意貫通;有的問句壹連提出兩個問題,便要兼顧兩個問題作出正確回答,不能壹概肯定或壹概否定。
要有必要的過渡、交代,使用恰當的關聯詞語和比照式的詞語可以使表達的層次更加明析,使句子前後呼應。例如“也”、“更”、“於是”、“但是”、“所以”等。
例6:填入下面橫線上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壹項是( )
每當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___________淡如煙、濃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
A、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
B、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
C、山上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燈把黑暗照淡了。
D、山下的燈把黑暗照淡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亮了。
本題從語流的發展來看,是從山下寫到山上(上句有“山下”與橫線處的句子照應),B和C均從山上寫起,應排除。另外,上句的“山下亮起”與“照亮”,下句的“淡如煙”與“照淡”絲絲相扣,所以本題應選A項。
例7: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壹項是( )
對愛好文科的學生,加強文科輔導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略理科的學習呢?還要不要他們學好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呢?_________________。
A、從長遠的觀點看,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很不恰當的。
B、如果我們缺乏戰略眼光,在實際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錯誤的回答。
C、為了使學生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我們的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D、只要認真想壹想中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就會說:不可以。
本題解答的關鍵是段末兩個問句。前壹句要作否定回答(不可以),後壹句作肯定回答(要),回答必須兼顧兩者,否則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因此,只作壹種回答的A、C、D項應排除。而B項卻巧妙地回答了選文中提出的兩個問題,故正確答案為B項。
例8、
生產襯衫的關鍵工序是上領子和上袖子。二廠和三廠這兩家襯衫廠各有所長:
A、三廠上領子的技術沒有二廠好,上袖子的技術卻比二廠強。
B、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比三廠強,三廠上袖子的技術比二廠強。
C、三廠上袖子的技術比二廠好,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沒有二廠強。
D、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比三廠強,上袖子的技術沒有三廠強。
例9、
崇山峻嶺比起人來,山總是高大雄偉的——人站在它面前不過是粒芝麻兒,但人總是踩山於腳下,哪怕它是萬山之王——珠穆朗瑪峰。人為攀登而欣喜
A、山,卻緘默不語——它用自己的筋骨,證明著自己的偉大。
B、山,卻冥然不覺——沒有靈性的高大,不過是壹堆土石。
C、山,卻欣喜萬分——它為人的攀登作出貢獻而自豪。
D、山,卻毫不在意——它相信人類永遠不會臣服自己。
指代的前後照應:
例10、自從“五四”以來, 翻譯介紹先進國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A、這些翻譯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及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B、翻譯作品日見其多,壹方面這些作品提高了中國文化的素養,另壹方面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C、翻譯作品日見其多,壹方面這些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D、這些翻譯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同財也促進了中國的書面語言的發展。
表達要合乎事理。否則,上下句在事理上出現“裂痕”,銜接不上。
例11、她,已經年過50,對於演員年齡是大了些,可是
A、只要聽她唱,就會覺得她還很年輕。
B、只要聽她唱,就會發現她還很年輕。
C、只要看她的外貌,就會發現她還很年輕。
D、只要看她的外貌,就會覺得她還很年輕。
表達要合乎語境。對於寫景的復句或語段,要註意語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調、寫法的特點,情景要和諧。景物有遠、近、動、靜的不同;色彩有鮮明、暗淡之分;氣氛有熱烈、淒清之分;視角,有高、低、俯、仰之異;感情有或悲或喜;態度或褒或貶。這壹切,在同壹文字裏都應該和諧壹致。
四、註意語言的對稱和諧
壹個句子或語段,除了內容上應做到前後照應,語意貫通之外,結構上也應保持壹致,對仗工整,否則也難以做到連貫通暢。
例12:下列各句括號中的兩種表述分別編為四組,表述最恰當的壹組是( )
①魯大海——四鳳的哥哥,魯貴的半子——進。他身體魁梧,(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黑)兩頰微微陷下去。
②趙院長總是保持著學者的風度,(a、脊背挺直,面容和藹,b、挺直的脊背,和藹的面容,)金絲眼鏡後面有壹雙含笑的眼睛,頭發梳理得很整齊。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
本題①句中選項前句“身體魁梧”為主謂關系的結構,b 項“眉毛粗黑”也是主謂關系,結構壹致;②句中的a項與選項後面的“金絲眼鏡後面有壹雙含笑的眼睛,頭發梳理得很整齊”的結構同為主謂關系,所以正確答案為C項。
此外,句子的連貫還應考慮到音節的和諧。
例13:依次填入下列兩句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語意連貫、音節和諧的壹組是( )(2001年高考題)
每逢深秋時節,___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絢麗,美景盡覽。
遠眺群山環抱,_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園蔥綠,松竹並茂。
①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②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③白雲繚繞,層林疊翠;
④層林疊翠,白雲繚繞;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本題中(1)句填②。橫線前是六字短語,橫線後是四字短語,橫線處選項①分別為四、六句,選項②分別為六、四句,對比分析可知,選項②前句與橫線前的六字句對應,後句與橫線後的四字句對應,此外“瞰”與“覽”也押韻,音節和諧。(2)句填④。這壹句以分號為界,分為“遠眺”和“近看”對應的兩個部分, ④句末尾為“繞”,和全句末尾的“茂”字押韻,音節和諧自然。
以上四個方面就是解答“語句銜接”題的基本思路。今後高考對這方面的考查將更加趨向綜合性、實用性。解答這類題目時,就應該瞻前顧後,綜合各方面因素,形成壹個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