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便血
便血是結腸癌最早和最常見的表現。輕者僅表現為偶爾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現有粘液血便、粘液膿血便或鮮血便,常被誤診為痢疾或痔瘡出血而貽誤了確診時機。由於癌所在的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狀各不相同,長期出血可產生繼發性貧血。
2、腹痛
部分結直腸癌患者以定位不確切的持續隱痛為首發或突出癥狀,部分病人僅腹部不適或腹脹感。當大腸癌合並糜爛、梗阻或繼發感染,由於相應的腸段蠕動增加和痙攣,可出現明顯腹部絞痛。有些病人表現為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即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自覺有氣體竄過疼,接著有排氣,然後疼痛突然消失,當這種癥狀出現在老年人時,應首先考慮大腸癌。
3、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次數或糞便性狀改變,比如排便次數從每天1次增加到3-4次,或是說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以及大便形狀發生改變,大便呈水樣或伴有血、膿,這種情況可能是腸道出現了問題,應及時就醫檢查。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如旅行、生活環境變化及服用土黴素等而發生便秘腹瀉等腸功能紊亂,且正規治療兩周以上仍無效時,應當引起註意,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征兆。
4、貧血
男性病人,尤其是無其他原因的失血,亦無腸寄生蟲病的人,如發現進行性缺鐵性貧血,應想到有胃或大腸癌的可能性。
5、預防方法
(壹)壹級預防
減少、消除大腸癌的致病因素,抑制正常細胞的癌變過程。
1、飲食調整
雖然大腸癌有壹定的遺傳傾向,但絕大多數散發性的大腸癌與環境因素,特別是飲食因素密切相關,對飲食幹預,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①能量攝入能量攝入與大腸癌發生有關。大部分的研究表明,總的能量攝入與大腸癌危險性有關系,無論攝入的能量是蛋白質、脂肪還是碳水化合物。減少能量的攝入有可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②脂肪與紅肉大腸癌的發生與動物脂肪和肉類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高脂射入的婦女與低脂婦女相比大腸癌相比大腸癌風險增加32%。而肉類中攝入紅肉是大腸癌發生的壹個強的危險因素。減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別是盡量少吃煎烤後的棕色肉類,有助於大腸癌的發生。
③水果、蔬菜和膳食纖維纖維素能增加糞便量,稀釋結腸內的致癌劑,吸附膽汁酸鹽,從而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因此在平時的飲食,應該盡量多攝入蔬菜、水果、纖維素,合理飲食,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④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有研究表明,補充維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結腸上皮過度增生轉化為正常,但目前資料並不支持用抗氧化維生素來預防大腸癌。微量元素與大腸癌的關系,目前研究還不甚詳細。葉酸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病,但具體機制不清楚。
2、改變生活習慣
①肥胖與運動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獨立的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過少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可以影響結腸蠕動有利於糞便排出,從而達到預防大腸癌的作用。
②吸煙吸煙與大腸癌的關系還不十分肯定,但吸煙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已經得到證實,目前研究認為,吸煙是大腸癌基因產生的刺激因素,但需要經過大約40年的時間才能發生作用。
③飲酒酒精的攝入量與大腸癌的有關系,酒精也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但具體原因不清楚。減少酒精攝入量有利於預防大腸癌。
④生殖因素激素與生殖因素可能影響大腸癌的發生,美國研究表明,單身女性的大腸癌發病率高於結婚女性,有人認為這與激素能影響膽汁酸鹽代謝有關。
(二)二級預防
腫瘤的二級預防,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或減少腫瘤引起死亡。大腸癌的發生、發展是壹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從癌前病變到侵潤性癌,估計需要經過10~15年的時間,這為普查發現早期病變提供機會。普查是二級預防的重要手段。
(三)三級預防
三級預防對腫瘤患者積極治療,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目前對大腸癌患者采取手術治療為主,輔以適當的放化療、中醫藥治療、免疫治療,以提高大腸癌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