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楓橋的歷史介紹

楓橋的歷史介紹

壹 蘇州楓橋

歷史

江南水鄉名城蘇州,有橋約300多座,而被詩人墨客吟誦最多的是楓橋。因而,明朝詩人高啟(1336—1374)在《楓橋詩》中不無感慨地寫道:“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裏楓橋獨有名;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正如詩中所言,令楓橋揚名四海的是唐朝詩人張繼的壹首詩,名曰《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據說,這是詩人張繼趕考落第,郁郁回鄉,途經此處,揮毫寫下的詩篇。詩中把旅途中的愁容與周圍幽美的深秋景色,如音畫般地描繪了出來。彎月、客船、江楓、漁火、烏啼、鐘聲,有明有暗,有靜有動,有音有畫。短短的28個字,寫出了壹個悠遠曠達、逼真深刻的意境。全詩沒有出現壹個橋字,但全篇都是緊緊圍繞著橋來寫。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也使楓橋名聲大振,中外聞名。

楓橋,舊稱封橋。位於蘇州西北七裏小鎮楓橋鎮,橫跨於運河支流之上。楓橋只是壹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單孔石拱橋,長39.6米,高7米,寬4.2米,跨徑10米。始建於唐代,據推斷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明崇禎末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都曾修繕過,現存的楓橋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的。據史略記載,古時這裏是水陸交通要道,設護糧卡,每當漕糧北運經此,就封鎖河道,故名為“封橋”。與楓橋毗鄰的是寒山寺,始建於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因唐時名僧寒山在此任過住持,遂將楓橋寺易名為“寒山寺”,至今在大殿佛旁嵌有寒山子詩36首。

楓橋自張繼之後,為歷代詩人所歌詠。晚唐詩人杜牧在《懷吳中馮秀才》中寫道:“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遊歲月遙;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秋雨過楓橋。”

南宋詩人俞桂在《楓橋詩中》說道:“昔年曾到楓橋宿,石岸旁邊系小船。”宋代大詩人陸遊,於乾道六年(1170)六月赴蜀途中經過楓橋時所作的壹首詩是《宿楓橋》,詩雲: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南宋時被稱為是田園詩人的範成大(1126—1193)也曾寫過壹首詩,名為《楓橋》:“朱門白碧枕灣流,桃李無言滿屋頭;墻上浮圖路旁堠,送人南北管離愁。”

明代詩人高啟在《將赴金陵始出閶門夜泊》中寫道:“正是思家起頭夜,遠鐘孤棹宿楓橋。”明代著名大畫家唐寅(字伯虎)也以七律寫了壹首楓橋的詩,名曰《寒山寺》,詩中寫道:“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月色迷煙霧;譙閣更殘角韻悲,客船夜半鐘聲度。樹色高低混有無,山光遠近成模糊;霜華滿天人怯冷,江城欲曙聞啼烏。”

清代詩人姚配寫的壹首詩是《夜過寒山寺》,其中兩句為:“只有疏鐘添客恨,瀟瀟暮雨過楓橋。”據《秋燈叢話》記載,清代詩人王士禎在蒙蒙雨夜中去感受楓橋情趣,詩興大作,寫絕句兩首,其壹曰:“日暮東塘至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疏鐘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其二曰:“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裏悵唯同;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這些不同年代,不同風韻的詩作,無疑使楓橋更為光彩照人,但最突出的還是張繼的那首《楓橋夜泊》。這首詩曾在寒山寺東有壹座詩碑,素為寒山寺勝景,令世人所看重,可惜幾度興廢。1993年重新用漢白玉刻制了壹座新碑,高0.6米,寬1.1米,由全國第四屆書法比賽壹等獎獲得者84歲的老書法家瓦翁書寫,由被譽為“江南碑刻第壹刀”的名家時忠德鐫刻,現已成為壹個新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