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鯊魚品種:
1、扁頭哈那鯊
特征:體延長,前部較粗大,唇部細狹,壹般體長 2至3米、頭寬扁,尾狹長、口大,上頜長於下頜,下頜每側有6個牙,牙扁並呈梳狀。鰓孔7個,最後壹個鰓孔位於胸鰭基底,故又稱“七鰓鯊”、體背灰褐色,腹面灰白色,體表散布不規則之黑色斑白背鱔1個位於體後方;尾鰭很長,後部有1缺刻。
分布:分布於地中海、印度洋及太平洋西北部、我國產於東海和黃海、每年夏秋兩季生產。在山東省石島外海捕獲較多。
2、條紋斑竹鯊
特征:主要棲息於沿海礁砂混合且海藻繁生的海床。行動緩慢。生態習性不甚清楚,可能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卵生。體呈灰褐色,體側具12-13條暗色橫紋,體側及各鰭另具許多淡色之斑點。最大體長95cm。
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斯裏蘭卡、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尼、臺灣、菲律賓及日本等。
3、狹紋虎鯊
特征:虎鯊屬的1種。體長達1米以上。體延長,前部粗大,後部細小,背面稍圓凸,腹面平坦。頭高大,略呈方形,吻寬大,鈍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眼間隔頗寬,稍凹入,眶上突起顯著。鼻孔大,靠近吻端與口隅相通,形成鼻口溝。鼻瓣發達,口平橫,唇褶發達。上、下頜牙同形,前部牙細小,3~5齒頭,後部牙寬扁,臼齒狀,方形或長方形,齒面圓凸,多行在使用。噴水孔小,位於眼後緣垂直線下方。鰓孔5個,第壹個最寬,其余遞次狹小,最後 3個位於胸鰭基底下方。背鰭2個;各具壹硬棘;尾鰭寬短,帚形,尾椎軸稍上翹;臀鰭比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第二背鰭基底,基底與尾基間的距離比基底長2倍或2倍以上;腹鰭近方形,鰭腳粗大;圓管形。體淡黃褐色,具深褐色稍狹橫紋,常寬狡交疊。卵生,卵呈螺旋形。
分布:分布於南海、東海南部,隨臺灣海峽暖流也見於日本南部和朝鮮西南部沿海各地
4、噬人鯊
特征:通常體長2-5米,大者可達12米。體紡錘形,軀幹粗大,尾漸細小。吻短,尖突。眼較小,無瞬膜。口寬大,弧形。唇褶短小。齒銳利,三角形,邊緣具細鋸齒。噴水孔小,位於眼後。鰓孔5個,寬大,最後1個位於胸鰭基底前方。背鰭2個,第壹背鰭中大;第二背鰭和臀鰭均小,位於體的後部。胸鰭大,呈鐮狀。腹鰭中大。尾鰭寬短,叉形,尾椎鈾上翹。尾柄扁,具側突。背側部青褐色或暗褐色,腹部淡白色。生活在暖溫性大洋海域的中上層,有時也降入深海。性兇猛,遊泳迅速。捕食各種大型動物、魚類及其他軟體動物。
分布:國內分布於南海、東海、黃海及渤海;國外分布於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大洋海區。
5、日本須鯊
特征:日本須鯊為暖溫性中小型鯊魚,體長1米左右,大者達2米。體延長,前部寬扁,後部細小。頭相當寬扁,眼前方及下方具5-6枚肉垂或皮瓣。上頜平滑不具肉垂。頭側具很多皮須,但頸部無須。鼻瓣分枝簡單。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眼上方無乳突。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長而尖凸分枝之須;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較大,大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不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近於前位;齒側扁而尖銳,前部較大,單齒類;後部漸小,三齒尖。上頜前部具犬齒3列,下頜則為2列,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頗高,位於腹鰭後方。第壹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之中部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彼此遠隔;臀鰭小,起於尾鰭之前;尾鰭前體修長。狹小,尾椎骨不上揚,上葉略發達;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銹褐色,體背具寬而明顯之深色鞍狀斑,斑之邊緣呈鋸齒,中間具淡色點,各鞍狀斑間具淺色寬網狀線。各鰭亦具深淺交錯之斑紋,遍布暗色和淺白色雲石狀花紋及斑點,有10條以上不規則的暗色橫帶。日本須鯊體內受精卵胎生,壹次可產下約20尾仔魚。
分布: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
6、沙拉真鯊
特征:背鰭、尾鰭、臀鰭和胸鰭末端皆呈黑色。第二背鰭起點後於臀鰭起點。 口前吻長稍大於口寬。胸鰭寬長,鐮形。暖水性小型鯊魚,壹般體長1米左右。 卵胎生。
分布: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只產於南海。
7、白斑星鯊
特征:體細而延長,壹般體長在1米以內。頭平扁,吻中長鈍尖。口中大,三角形,上唇拓寬扁而長,下唇褶較狹而短。牙細小且多,排列成鋪石狀,多行使用。眼呈橢圓形。體背面和上側面為灰褐色,下側面及腹面為銀白色、沿側線及側線上方散布著許多不現則的白色斑點、背鰭2個,無硬棘,第1背鱷位於體腔中部上方起點約與胸鰭裏角相對或稍前;臀鰭小;尾鰭狹長。各鰭均呈褐色,邊緣較淡。
分布: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北部、黃海和渤海、黃海產出較多
8、皺唇鯊
特征:體較長,前部粗大,後部漸細,壹般體長四米左右。口大,唇褶發達、牙細小,排列緊密,三齒尖團、體背及上惻呈灰褐色略帶暗紫色,體側有9至13條暗褐色橫紋,並布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體下側面及腹面銀白色。背鰭2個、無硬棘,第1背鰭位於胸鰭與腹鰭之間的上方;尾鰭寬長,尾椎軸稍上翹。
分布: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東海、黃海和渤海均產之
9、鯨鯊
特征:鯨鯊是最大的鯊,是魚類中最大者,通常體長在10米左右,最大個體體長達20米,體重10-15噸,為魚類之冠。體延長粗大,每側各具二顯著皮脊。眼小,無瞬膜。口巨大上下領具唇褶。齒細小而多,圓錐形。噴水孔小,位於眼後。鯉孔5個,寬大。鰓耙角質,分成許多小枝、結成過濾港狀。背鰭2個,第二背鰭與臂鰭相對。胸鰭寬大。尾鰭分叉。體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許多黃色斑點和垂直橫紋。
分布:國內分布於南海、臺灣海峽、東海、黃海南部;國外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海區。
10、黑印真鯊
特征:第二背鰭上半部黑色,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瞬膜發達。噴水孔消失。上頜牙寬扁,三角形,下頜牙較狹直。暖水性中小型鯊魚,壹般體長1米左右,最大可達4米。卵胎生。
分布: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南海、東海、黃海與渤海。
11、吻溝雙髻鯊
特征:體粗大,側扁而高,壹般體長1米左右,大者可達3米、頭的額骨區向左右兩側呈鐵錘狀突出、眼圓形,位於頭兩側突出部的端面。吻前緣波曲狀,中間凹入,鼻孔平扁。口弧型,牙側扁,向內斜,微呈鋸齒狀、體被細小盾鱗,有側線。體背部呈灰色,腹面稍淡。背鰭2個,無硬棘,第1背鰭甚大,第2背鰭小。尾側扁,尾鰭甚長,基部有缺刻,呈淺灰色。
分布: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南海、東海和黃海均產之。
12、路氏雙髻鯊
特征:體粗大,側扁而高,壹般體長1米左右,大者可達3米。頭的額骨區向左右兩側呈鐵錘狀突出。眼圓形,位於頭兩側突出部的端面。吻前緣波曲狀,中間凹入,鼻孔平扁。口弧型,牙側扁,向內斜,微呈鋸齒狀 ,口寬小於口前吻長。體被細小盾鱗,有側線。體背部呈灰色,腹面稍淡。背鰭2個,無硬棘,第1背鰭甚大,第2背鰭小;尾側扁,尾鰭甚長,基部有缺刻,呈淺灰色。 暖水性中小型鯊魚,壹般體長1米左右,大者可達3米。性兇猛,食小型魚類。卵胎生。
分布: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南海、東海和黃海均產之。
13、長吻角鯊
特征:第壹背鰭與第二背鰭各具壹硬棘。上下頜牙都為單齒頭型,齒頭低平外斜。吻較尖突,口前吻長大於口寬。暖溫性小型鯊魚,壹般體長1米左右。卵胎生,每胎10余尾。
分布: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南海、東海和黃海均產之。
14、白斑角鯊
鰓孔5個,鰓孔狹小,最後壹個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體具白斑。噴水孔中大。鼻孔橫列,距口頗遠。口寬大,淺弧形,無鼻口溝,鼻孔前緣無長須;唇褶發達,口側具2深溝。上下頜齒同形,切齒型。背鰭2個,前方均具壹硬棘,棘的上端露出,棘有毒腺;第壹背鰭起點後於胸鰭裏角;腹鰭距第二背鰭比距第壹背鰭為近。尾鰭上方具壹凹窪,尾柄下側有壹皮褶,尾鰭下葉近尾端處無缺刻,無臀鰭。最大達1.5m,大多較小。卵胎生,每產1—20仔。
分布:分布於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溫帶和寒帶各海區;我國東海北部,黃海和渤海。
15、短吻角鯊
特征:鰓孔5個,鰓孔狹小,最後壹個位於胸鰭基底前方。吻短而鈍圓。鼻孔顯著近吻端,噴水孔中大。鼻孔橫列,距口頗遠,鼻孔前緣無長須。口寬大,淺弧形,無鼻口溝;唇褶發達,口側具2深溝。上下頜齒同形,切齒型。背鰭2個,前方均具壹硬棘,棘的上端露出,棘有毒腺。胸鰭後緣稍凹;尾鰭上方具壹凹窪,尾柄下側有壹皮褶,尾鰭下葉近尾端處無缺刻,無臀鰭。卵胎生,每產1—20仔。
分布:分布中國沿海,朝鮮,日本。
16、梅花鯊
特征:個體長不到1米。全身被有黃褐色的“貓皮”,只具暗色橫紋和黑色斑點,三五成群,形成梅花狀,故名梅花鯊。為暖水性近海底棲小型鯊類。
分布:東海南部以南海域。
17、灰星鯊
特征:體延長呈亞圓筒形,壹般體長約1米、頭平扁、中長;尾細長、尾椎軸上翹、眼橢圓形、吻尖且長,口小,呈三角形,上唇褶粗大,下唇褶細長、牙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體背面灰褐色,無白色斑點,腹面白色、背鰭2個、分離,無硬棘,第1背鰭較大,後位,起點與胸鰭裏角相對或稍後、各鰭呈淺灰褐色。
分布:分布於北大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