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壹個偶然的機會出差廈門,由於兩年前曾經去過,自以為有了經驗,這次不過是故地重遊,不會有什麽特別。飛機停穩,泊位下客時,天已經完全黑了。到了出站口,自然是有人接。壹輛小車雖然擠了點,但後排坐三位,也不算太擠。上了車,接我們的小黃說先去吃飯再去住地。俗話說,客隨主便,既然這樣安排,我們沒有不同意的道理。不壹會兒,我們到了壹處“鯉魚門美食”店。雖然天黑看不清四周,憑感覺,此飯店應該就在海邊。壹進門就是各式海鮮,有魚、有蟹、有蝦、有貝類,都在冒著泡的玻璃設備裏養著呢。自然,這壹頓離不開海鮮。作為從北京到這裏的食客,我們不盡地贊賞海鮮的鮮、海鮮的美,主人也很是高興。
去往住地的路上,兩位同事說,上次來廈門在壹處碼頭海邊有海鮮地攤,是漁民剛剛從海裏打上來的,是最鮮活最鮮活的海鮮了,旁邊還可以代加工。小黃可能還沒有去過這個地方,聽他的口氣還不能確定是哪裏。不管怎樣,我們就決定第二天上午就要到這樣的海邊去買最鮮活最鮮活的海鮮。壹夜無話。第二天壹早,兩位同事早早就起床散步去了,回來說,不知“何厝”是什麽地方。因為他們早上就“闖進”何厝了。小黃如約而至,我們在車上就談起了何厝。
原來,何厝,就是姓何的人家聚居地,類似於北方地名“何家村”“何家莊”。廈門何厝村位於廈門島東部海邊,隔海而望的金門島同樣也有壹個何厝村,他們***同的祖先700多年前遷居至廈門、金門壹帶。這兩個何厝村雖然有5000多米寬的海域阻隔,但靠著“船來船往”,歷史上何姓鄉親壹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系。由於歷史的原因,兩個何厝村中斷了“船來船往”的聯系。上世紀五十年代,海峽兩岸的炮擊事件也就是在這兩個何厝村之間。廈門何厝村至今保存著已是危房的“萬順樓”,50多年前炮擊的痕跡仍清晰可見,目前已被廈門市作為炮戰遺物紀念址保護起來。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何厝人炮火恐懼下的生活得到改變,從此恢復了種田捕魚的自在生活。改革開放30年來,何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已經脫離了種田捕魚的生活,仍然從事下海捕魚的已經是少數。現在,廈門市觀音山商務運營中心在何厝村拔地而起,2公裏多長的觀音山濱海沙灘已是廈門重要旅遊景點,全國壹流的國際遊艇中心正在興建之中。同時,30多年前《告臺灣同胞書》中提到的通航、通商願望也已經實現,兩個何厝村之間的交往又緊密頻繁起來。
也就十多分鐘的路程就到了海邊,由於漁船還沒有返回碼頭,我們先到壹處沙灘看海。這裏沙灘很寬,海水很藍。小黃指向海中的壹個小島告訴我們,那就是金門島。廈門、金門壹衣帶水,距離如此之近,卻相隔了這麽多年!感嘆之余,我們發現旁邊有壹處“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廣場”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紀念館”。小黃說,這是廈門、是何厝人民的驕傲啊。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30年裏,廈門作為海防最前線,歷經了1954年的“九·三”炮戰、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1962年的反偷渡和長期的宣傳戰。廈門人民壹邊建設,壹邊打仗,英勇無畏,湧現了“英雄小八路”、“前沿十姐妹”、“ 趙壹曼班”、洪秀樅、洪順利、葉中央等英雄人物和群體,被譽為“英雄城市”。1961年,何厝小學13名小學生穿行炮戰中支前的故事,被搬上銀幕,攝制了故事片《英雄小八路》。影片在全國放映反響強烈,“英雄小八路”和那個走出自然災害困境的時代相輝映,成為億萬國人崇拜的英雄。影片主題歌《我們是***產主義接班人》,於1978年10月在***青團十屆壹中全會上被確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點點漁舟歸航靠岸,碼頭那邊熱鬧起來,我們隨即也趕了過來。哈,壹字排開有十多戶漁家在這裏出售他們的戰利品。盆也好,桶也好,盆盆都是活魚,桶桶都是活蝦。魚們、蝦們、蟹們都是活蹦亂跳的,壹不小心他們都跳到外面來了。小黃不是廈門本地人,平時忙於工作也沒有這樣購買海鮮的經歷。壹位同事也是海邊長大,所謂大海相通,識別海鮮的方法也大致壹樣,我們作為外行只得站在外圍觀看。那懂海鮮的同事擠進人圈,蹲在盆邊桶邊,抓起壹只蟹來掂量壹掂再放回去,抓起壹條魚來看壹看又放回去,三番五次,不時地還與賣主搭訕。這家看看,那攤瞧瞧,他到哪我們就跟到哪。旁邊不少買主掙著塑料袋挑選著,上秤稱著,隨後付款離去。從離去的背影,我看到他們的滿足和欣喜。我們幾乎看遍了這十多個攤位,最後那同事說,中午我們就吃這個了。於是,他奔這家裝了10只蝦,奔那家秤了2斤魚,奔東邊挑了3斤海蜊,奔西邊選了8只蟹,不壹會兒幾個塑料袋沈甸甸地聚攏了來。碼頭那邊就是幾家小飯店,我們提著幾袋海鮮,最後確定就在這家“漁之村”吧。可是離午餐時間還早,熱情的老板引我們坐下,泡來了鐵觀音茶,表演起在北方難以看到的功夫茶。
功夫茶吸引我們,海鮮更是吸引我們。喝了壹陣茶,還不到11點,我們就移到餐桌前,等待加工好的海鮮上桌。海鮮的加工是有壹定程序的,也需要耗費壹定的時間,當然,各地對海鮮的加工方式可能也會有所差異。我們懂海鮮的同事,壹邊聊天就壹邊跟店裏的小弟說蝦應該怎麽怎麽、蟹應該怎麽怎麽,魚是清蒸還是醬燜,等等。我們幾個則不管那麽多,吃什麽,怎麽吃,全都不管。第壹道是蝦。啊,下手吧。真鮮啊。壹人兩只蝦,壹會兒便成了半盤空殼,壹點沒有膩的感覺。海蜊是最鮮的,壹般敲開殼便可吃,我們選擇的是“海蜊煎”,實際上就是海蜊煎雞蛋。上了桌壹看,海蜊確實是主角,要是在北京等其他地方,我看是雞蛋唱主角。第三道便是蟹。許多名人大作家都寫過如何吃蟹,我也看過王蒙、瑪拉沁夫等名作家是如何吃蟹的。吃了不少年的蟹,這蟹肉壹綹壹綹的,從沒有見過,其味道更是無可比擬。也許是環境、時間的緣故,我感覺這麽多年,從來沒有認真地吃過壹只蟹,總覺得吃蟹比較費事,往往就草草的掰分掰分,吸食點味道就了事了。今天的蟹,吃起來並不感覺費事,覺得吃蟹是壹種樂趣。往常吃蟹,手、嘴以及面前的餐碟餐桌壹派狼狽相,而今天完全不同。中間穿插兩個素菜之後,就是清蒸魚了。壓軸的清蒸魚,更是鮮嫩,妳壹筷他壹箸,不壹會兒盤裏只剩點殘刺和魚湯。這時,懂海鮮的同事說每人來壹碗白米飯,這魚湯泡米飯就是個美。果不其然,本來都已經飽飽的了,同事這樣壹鼓動,大家都懷著試壹試的心情,結果大家都吃撐了。不過,雖說是吃撐了,但大家不覺得累贅,不覺得難受,感覺美美的挺舒服的。
按照那邊的接待,本來每頓飯都是要換地方的,壹來可以讓我們品嘗不同的風味,二來也能體現主人對我們的重視。可我們偏偏不領情,只獨鐘這海邊的小店,還自己買了海鮮帶去。第二天、第三天中午飯都是這樣。第三天中午飯後我們是要趕飛機的,我們也就早早到了那裏。三天來,我們覺得何厝的海鮮好吃而不膩,臨走還真有些留戀。這次到廈門,除了辦事,沒有別的活動,唯壹的活動是認識了何厝,懂得了何厝。之前到過廈門,是壹種旅遊,走馬觀花,景點裏走走就離開了,這次是在何厝住了三天,可謂定點深入了解。
飛機起飛後在廈門上空盤旋那會兒,從窗戶可以看到廈門全貌,我們帶著全是海鮮的飽嗝仔細地辯認哪兒是何厝……
(2011年11月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