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這樣的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跟任何事物無不發展變化壹樣,語言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漢語語法、詞匯和語音變化的情形,學者將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歷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結論:文言文發展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階段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
2. 文言文的發展歷史文言文的發展歷史: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文言文的主要特點:
第壹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妳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裏,“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壹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3. 中國古代文言文起源是什麽總是被古人惜字如金的文言文所難為,因為用字少,古體字生僻字又多,便顯得晦澀難懂;但是,又總是被古人短小精悍的句子和含義深刻的文章所折服,因此經常與朋友慨嘆:古人譴詞造句之精妙,長短皆可而的妙論辨證,包含天象地理數理政治軍事等萬象的研究之廣泛和深刻,真是讓人感覺已經窮乎世界萬物之廣博,今天的我們似乎只有贊嘆學習和解釋的份了.
尤其是文言文,洋洋灑灑的古體詩文,如大家都知道的那句順口溜:"唐詩宋詞漢文章",這是初中階段的文學常識了,就說的是這三個時期的文學成就在中國歷史上達到了迄今為止的最高蜂.再向前就是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的思想成果,通過通俗易懂的古散文表現的淋漓盡致.向後看就是元劇及明清小說了.
它們無壹例外都屬於文言文的序列.
那麽文言文的顯著特點有哪壹些呢?壹是用詞簡;二是善用典;三是虛詞多.
為什麽會形成這些特點呢?作為門外漢,我以為有這麽幾個原因:
第壹,古人在甲骨竹簡等堅硬的物體上刻字而不是寫字,費時費事費勁費材,所以力求簡潔,用壹個字就可以代表兩個字甚至壹句話.後來帛書以及紙張都很貴重,所以這種用詞法就壹直保留了下來.
第二,由於這種儉省的手法,在敘事抒情時有音節句子不完整的時候較多,所以就用無實際意義的虛詞,予以補充以形成完整的句子.再加上當時有文化的人數較少,在文人相見時,又以文章體裁的語言交流切磋, 也助長和發展了虛詞的使用.
第三,古人善於歌唱.這就象今天少數民族仍然有這個特長壹樣,這是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文化貧乏的表現之壹.但是就是這個歌唱的特長,使宋詞得以大發展.宋詞的節律極富音樂化,以至使傳唱詞令在當時就象今天的流行歌曲壹樣,滿大街都能聽得到.實際上被稱為漢文章的賦,用詞華麗,節律性也特強.這些文章詞令的音樂化,也是虛詞得以長盛不衰的原因之壹.元劇也是這樣,並且它的虛詞帶上了戲劇的特殊記號.但到了明清小說時,這種"之乎者也矣言哉"的虛詞相對的就少了.
第四,至於用典,這是古人博覽群書知識面寬的表現,也是論證說理增強感染力的例證手法.當然也不乏賣弄的需要.
事實上,今人的文章,特別是官樣文章,應該學學古人,除了虛詞之外,簡練用詞和適當用典,應該大力提倡.不妨來個"復古文言文"的運動,在高中某壹學年(高二比較適合),就定位復古文言文年,讓後來人好好學學中國古人的豐富的文化思想.
文章引用自:
提起文言文,大家都會想起“之乎者也”的文言特點。如今我們早已擯棄了文言文而使用白話文。文言文的歷史有幾千年的歷史,白話文的歷史才壹百年的歷史,文言文為什麽會有如此長的歷史呢,主要源於他的優點。
壹、特點:
1. 文言文的最大優點是“簡潔”。壹的故事幾句話就可以說完,要用白話文就不壹樣了,要寫很多。
2. 文與言分開。語言是會隨著時代變遷的,所以語言跟文字如果壹致,經過幾百年語言變了,從前人寫的東西,妳壹定看不懂。西方人就沒有文言文這樣的工具。像歐洲,拉丁文是他們古老的文字,還有印度的梵文,現代人幾乎無人能看懂,只有壹些極少數的考古學家、專家,才能理解壹部份,而且並不能完全理解。經過時代的變遷,語、文同步所產生的弊端已顯露無遺。
3.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只好用“之乎者也”代替。有點像日語裏面過多的助詞。
二 、簡潔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寫字很慢,慢的原因:
1.當時是繁體字,寫字很慢。單字寫得慢只有使句子簡短壹點。
2.當時用毛筆寫字甚至用刀刻,遠不如現在用鋼筆和圓珠筆熟練。
3.最初文字主要寫在龜甲、貝殼、金屬、石頭、布帛、竹簡等笨重或貴重的東西。不能太多,否則搬不動。
4. 中國古代語言發展史1、原始社會基本沒有文化可言。
2、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出現了早期的文化:近似文字的刻劃符號;舞蹈和音樂(包括樂器);城市建築;禮儀;美術等
3、奴隸社會(夏商西周),神權至上,青銅器文化高度發展,成熟的文字出現了
4、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華文化體系形成。
5、秦漢時期,佛教、道教出現,儒家學說確立統治地位,法家學說成為帝王專制統治的實際工具,國立教育體系在全國建立起來,文字統壹,紙發明,中華文化大發展。
6、三國兩晉南北朝,文化受戰火摧殘,但也出現了新文化,如玄學。
7、隋唐時期,中華文化達到繁盛的巔峰,傲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8、宋朝時中華文化最發達、由盛轉衰的時期。理學出現,後來確立了其統治地位。
9、元朝中華文化本身受嚴重摧殘,但對外交流大大加強。
10、明清時期,中華文化固步自封,再難有發展。
11、清末以來,中華文化受西方文化強烈影響,思想活躍,但破壞嚴重,思潮奔湧
5. 文言文歷史怎樣說文言文的歷史自從商朝產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刻寫甲骨蔔辭以來,可以說就開始了文言文的歷史.我們知道文字有形音義三個方面,從古至今漢字的形音義都在變化.雖然我們不知道某個字在古代怎樣讀,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根據字形來識別它的意義,這正是表意文字的特點.所以在不同地方使用不同方言的人,都能根據字形理解語句的意思.有人據此認為漢字具有很強的文化凝聚力,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綿延不息,傳承至今,可以說漢字功不可沒.根據古代漢語發展史,結合古代文學史,在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可以分為四大類.壹是散文,二是辭賦,三是詩歌,四是古白話.下面按朝代為經,以作家作品為緯,分別敘述.(1)先秦時期散文先秦諸子散文,包括春秋末年戰國初年語錄體的《論語》《墨子》;戰國中期逐漸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的《孟子》《莊子》;戰國後期專題論文的《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另外還有儒家經典之壹的《禮記》.諸子散文大多是哲學著作,故又稱為哲理散文,屬於論說文的範疇.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如孔子提倡仁義禮樂,墨子主張兼愛尚賢,莊子主張自然無為,韓非子則大倡法術勢.在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先秦諸子散文,在思想和創作上,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等都產生了極為深遠影響.諸子簡介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壹.編撰了我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他以濟世愛民為己任,帶著與統治者在政治、哲學上的巨大差距,轉化、更新了“天人合壹”的傳統哲學基礎,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壹整套儒學理論體系,真正構建了古老中華的核心次序,鑄造了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精髓,鑄就了中華民族之魂. 孟子先秦歷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壹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壹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壹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應在《孟子》壹書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內容.他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暴力治國,認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悅誠服”.“重民輕君”是他“仁政”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人民放在第壹位.《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壹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也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壹.《禮記》的作者不止壹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禮記》壹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壹,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墨子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東滕州人,漢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非攻”“ 節用節葬”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壹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與儒家的別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反對戰爭,提倡和平.兼愛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壹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於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聖王壹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荀子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荀卿,漢代因避宣帝諱,寫作孫卿.早年曾遊學於齊國,廣泛接觸各派學說.到過秦國、燕國,回過趙國.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
6.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散文的古今概況: 1.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於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壹律稱之為散文。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歷程: (1)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2)兩漢散文: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遊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湧現。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註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7. 文言文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中國大陸的文言文復興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萌芽的。文言文復興的概念是青年學者劉周在“中國文化復興的第壹步(倡議書)”中明確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報》“百城賦”的推出,表明了國家對待文言文復興的態度。文言文復興的倡議書由壹位青年學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復興的發展後勁非常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