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分別為東嶽山東的泰山、西嶽陜西的華山、中嶽河南的嵩山、北嶽山西的恒山、南嶽湖南的衡山。
1、東嶽泰山
東嶽歷來即指泰山,古名為“岱宗”或“岱山”,“岱”即大、長輩之意。泰山素有“天下名山第壹”、“五嶽之首”的美譽。孔子贊嘆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西漢的東方朔稱“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嶽之長”。?杜甫等名人雅士也都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
泰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壹,同時是齊魯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國道教聖地之壹,在歷代具有神山的地位,《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因此泰山經常是設壇祭祀,舉行封禪大典之地。
第壹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漢武帝數次封泰山,而歷代***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禪。
泰山海拔1532.7米,在五嶽裏居中。
2、南嶽衡山
南嶽最初是指湖南省衡山,後來壹度改指安徽省潛山的天柱山。天柱山古代又稱霍山、衡山、皖山、潛山。漢武帝在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明確改立天柱山為南嶽。而根據最晚完成於秦、漢年間的《爾雅》“釋山篇”記載:“霍山為南嶽。”東晉人郭璞對此註釋說:“霍山指天柱山。”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霍山壹名衡山”。《潛山縣誌》記載:“秦漢渭楚南衡山為湘山,霍山天柱山為衡山。”可見,古書中所說的南嶽衡山,也可以是指安徽的天柱山。
根據《漢書地理誌》所言,禹貢的衡山在西漢長沙國境內。
衡山海拔1300米,是五嶽中最矮的。
3、西嶽華山
西嶽指華山,亦稱太華山、華陰山,雄據於秦、晉、豫三省,為古城長安、洛陽的中樞。正所謂“華山自古壹條路”,華山以山形峻拔高險著稱,享有“五嶽獨秀”的美譽。自古以來,攀登華山僅南北壹條約15公裏的山道,故有“自古華山壹條路”之辭。
華山海拔2155米,是五嶽中最高的。
4、北嶽恒山
恒山橫亙於山西北部高原與冀中平原之間,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山間河谷處的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古代關隘、城堡、烽火臺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跡保存了下來。
恒山海拔2016米,在五嶽中排行第二。
5、中嶽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臨古都鄭州,屬伏牛山系 。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裏,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
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通鄭汴,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古京師洛陽東方的重要屏障,素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發源地和道教聖地,功夫之源。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詩經》有“嵩高惟嶽,峻極於天”的名句。
嵩山海拔1512米,在五嶽中排尾二。
擴展資料:
五嶽起源於古代中國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國君對山神的祭祀聯系在壹起的。五嶽壹詞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禮記》“王制”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這裏的五嶽並沒有列出具體山名。東漢的鄭玄對《周禮》的註釋說:“五嶽,東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嶽曰華山、北嶽曰恒山、中嶽曰嵩山。”
至於為什麽是五嶽,而不是四嶽或者六嶽,人們經過研究,認為中國五嶽制度立始於漢朝,可能是當時的壹些經學家根據殷商時的五方(東、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黃)等觀念,加以附會而成。
五嶽具體山名見諸文字並得到官方確認,是在秦漢時期。《爾雅》“釋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書·大傳》都記載了五嶽分別為“岱(泰)山、霍山、華山、恒山、嵩高(嵩山)”。
其中的霍山,又稱衡山。《漢書》的“郊祀誌”載,漢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嶽為泰山、西嶽為華山、南嶽為霍山(即衡山)、北嶽為常山(即恒山)、中嶽為嵩山。除了嵩山外,確定這四山為四嶽,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或戰國時期,最晚也在西漢時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