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神話傳說
根據《山海經》等古籍的記述,中國遠古時代太陽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它們既有人與神的特征,又是金烏的化身,是長有三足的踆烏,會飛翔的太陽神鳥。如《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海外東經》說"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壹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說"湯谷上有扶木,壹日方至,壹日方出,皆載於烏",便是對十日神話傳說的記述。《淮南子·精神篇》中說"日中有踆烏",郭璞註解說"中有三足烏",則是對太陽為金烏化身的說明和解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輪流從東方扶桑神樹上升起,化為金烏或太陽神鳥在宇宙中由東向西飛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樹上,這表達了融化於神話之中古代對日出日落現象的觀察和感受。
神話新解
歷史傳說
王紅旗先生寫的《畢方鳥、竈王爺、燧人氏的科學內涵》壹文,其中介紹:"《五藏山經/西山經》記載:'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壹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譯註:章莪山上生有壹種鳥,形狀像鶴,只有壹足腳,身上青色中帶有紅色花紋,嘴是白色的。這種鳥稱做畢方,它鳴叫的聲音就是自己的名稱。它出現的地方會發生怪火}。'關於畢方鳥的叫聲"畢方",袁珂先生敏銳地指出此乃竹木燃燒時所發出的劈啪聲響,並據此認為畢方鳥即火老鴉,良有理也。……進壹步說,此處畢方鳥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隊員的標誌性裝束,壹旦發生火災,他們要及時行動,並大聲模仿竹木燃燒的劈啪聲以示警。……此外,《五藏山經·中山經》第11條山脈的醜陽山,也有壹種赤足的鳥,狀如烏鴉,'可以禦火',顯然它也是當地消防員的裝束。"從中得知,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烏鴉與火有壹定聯系。鳥壹般代表飛行器,三只足的飛行器,即我們常見的飛機,三足就是飛行器的三個起落架,三足烏即上古時代飛行器,不是生物.
烏鴉與火
電視介紹,烏鴉會故意停留在煙霧中,並解釋說,煙霧具有壹定的殺菌作用,烏鴉耐著煙嗆而停身煙霧中,可能是利用煙霧殺菌作用來防病治病。古人可能註意到烏鴉喜歡停留在煙霧中的習性,而其它鳥則無不遠離煙火,因而認為烏鴉是與火有關的神物,再加上烏鴉通體漆黑如炭,如同從火中化出,古人更可能幹脆認為烏鴉就是火的化身,是活氣勃勃的"火"的另壹個表現形式。太陽是世間最大的火,至少古人有這種認識,烏鴉因而就與太陽產生了聯系,成為載著太陽飛行的神鳥。《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壹日方至,壹日方出,皆載於烏。"大意是,湯谷上長著壹棵扶桑樹,十個太陽就棲息在這株樹上,壹個太陽剛剛回來,另壹個太陽則起身出去,十個太陽都負載在烏鴉身上。就這樣,烏鴉從壹種凡鳥壹躍成為馱著太陽飛行的神鴉。
聰明的烏鴉
烏鴉非常聰明。《科技日報》報道,加拿大人羅偉夫研究了各種鳥類的行為後,認為烏鴉的智力排名為第壹。另有人認為烏鴉的智力大致與黑猩猩相近,相當於三、四歲孩童的水平。電視曾經播放過壹個科教片。畫面,壹只烏鴉叼著壹只核桃投到車行道上,然後飛到電線桿停下來,等候過往的汽車軋碎桃殼,再趁車流稀少的時候飛下來撿食桃仁。烏鴉的聰明程度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烏鴉又是少數幾種不怕人的鳥類之壹,喜歡生活在人類周圍,城鎮周圍常見成群的烏鴉飛起飛落,成語"愛屋及烏"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這種現象。
烏鴉聰明,喜歡生活在人類周圍。由這兩個習性可以推測,我國古代的人們觀察並註意到烏鴉喜歡停息在煙霧中的現象,是極有可能的。因而把烏鴉與火、與太陽聯系起來,也是合情合理的。這應該就是三足金烏神話的本來面目和形成過程。雖然這種解釋遠不如太陽黑子的解釋那樣令人興奮,但我們同樣應該贊嘆我們祖先的智慧。
烏鴉與古文
在甲骨文中,"西方"的"西"字象壹支翎毛形[註:鳥翅或尾巴上的長羽毛],但為什麽由翎毛形轉化為"西"字,有人認為"翎"是"西"字的古語,也有人認為由鳥翅的簡形轉化而來,但都不甚明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則說:"鳥在巢上,象形;太陽在西方下落後,鳥就入巢休息,因而表示東西方向的'西(或者寫作棲)'字"。許慎的說法,也為許多人接受。如果從金烏神話出發分析,由於太陽本身就是由金烏這種神鳥馱著飛行的,也就是說太陽本身就與鳥連在壹起,根本用不著繞那麽大的圈子追蹤太陽與鳥的關系。太陽落山,金烏也就應該棲息了。鳥類下落著地或著枝時,往往用力抖壹抖全身,會有羽毛被抖落。鳥群棲息的地方,常見有脫落的羽毛,也就是說,如果見到地上有鳥羽,足以說明是鳥類曾經棲息的地方。金烏雖然是神鳥,在古人看來大概也不免落羽,其下落之處也正是其抖身脫落羽毛的地方,因而用翎毛形狀表示這個地方或這個方向。
史書記載
《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為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中國民間傳說此鳥為日之精,居日中。漢代畫像磚上常有三足烏,居於西王母座旁,為其取食之鳥,或說即三青鳥。
《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藝文類聚》卷壹百引《黃帝占書》:"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後因以指日。
《河圖括地圖》:"昆侖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
漢代王充《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漢高誘註:"踆,猶蹲也。謂三足烏。"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烏。"故太陽也叫作三足烏或金烏。又西王母有三足烏,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烏。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王母]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
張守節正義引張揖曰:"三足烏,青鳥也,主為西王母取食。"後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詩:"蓮花交以響***命鳥,金榜雙回三足烏。"仇兆鰲註引黃生曰:"三足烏,即日也。"
宋陸遊《月夜短歌》:"明星雖高未須喜,三足陽烏生海底。"
後世影響
壁畫
高句麗壁畫及三足烏
介紹
高句麗人崇拜起源於中原的神物三足烏。把其當做最高權利的象征。
來源
《春秋元命苞》曰: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其僂呼也(僂呼,溫潤生長之言---原註)三足鳥的出處考證: 戰國與秦代的銅鏡上有三鳥環日圖,漢代瓦當上有繞日飛行的三鳥紋,而且在漢代畫像石《羿射九日》圖中刻畫的棲息於扶桑神樹上的也是三足金烏,可知這在古人心目中皆是對三足烏最為生動的表現。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體現。
內容
高句麗古墓壁畫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與女媧圖、神農圖、道家羽衣仙人圖等均體現了中原對高句麗文化的全面影響。同時高句麗的射獵、戰爭壁畫也體現了其作為壹個邊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戰特點,應該指出的是,這些圖畫在構圖等方面與中原魏晉以來的古墓壁畫並無重大區別。高句麗壁畫是反映高句麗在文化上屬於中華文明體系的鐵證。
三足鳥的流傳
高句麗人崇拜三足烏如同龍和鳳,除了為日神,意代表著力量。高句麗的三足烏文化由中國中原地區傳入,體現古代中國人對鳥和太陽的崇拜。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描述。
高句麗壁畫墓多繪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晨崇拜。高句麗五盔墳四號墓"日月神繪於北角二層抹角石上,人首蛇身。日神居左,男相,披發,雙手捧日輪於頭上,日中有三足鳥,月神居右,長發女相,雙手捧月輪於頭上,月中有蟾蜍。"長川壹號墓後室藻井頂部繪三足鳥(日神)、蟾蜍與兔(月神)和北鬥七星圖。
西周形尊
簡述
1974年至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發掘了西周中期的兩座緊鄰的大墓。從隨葬青銅器銘文得知,兩墓分別葬貴族(弓魚)伯及其夫人井姬。隨葬的青銅器有鼎、簋、鬲、豆、爵、觶、尊、卣、編鐘以及武器和車馬器等。其中茹家莊1號墓乙室中出土的兩件形態相同的三足烏形尊很有特點,較大的壹件高23.5厘米,長31.2厘米,重3公斤;較小的壹件高18厘米。鳥體豐滿,昂首鉤喙,凝目遠望,三足挺立,尾作長方形,兩側呈階梯狀。鳥身中空,背部開長方形孔,孔口上有蓋。周身披鱗狀羽紋,尾部飾鎖鏈狀羽紋,足部飾鱗紋。
起源論證
鳥尊的造型巧妙而科學,作為酒器,此尊如果僅有兩足,則穩定性較差,很容易傾倒,為了穩定,在雙足後復贅壹足,呈三角支撐,從力學角度看,為壹種穩定支撐,鳥尊站得很穩。但這種造型是否僅為了穩定,可能還不盡然。壹些專家認為,此鳥尊的造型可能與古代神話傳說日中有三足烏有關。我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多關於三足烏的記載,如漢代王充《論衡·說日》說:"日中有三足烏。"《淮南子·精神訓》說:"日中有踆烏。"高誘註:"踆,猶蹲也,即三足烏。"《楚辭·天問》王逸註雲:"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則三足烏當指日之精。考古發現中所見東漢時期的漢畫像磚上常有壹些動物圖像,如虎、鹿、牛、豬、魚、龜、鶴、鳥以及三足烏和九尾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