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山有三個有名的洞窟:朝陽洞、潮音洞、梵音洞。
朝陽洞——過仙人井,登幾寶嶺東望,見崗上有巖斜峙似象,伸鼻舉目,眺望東海,此即為象巖。象巖上側,猶有馴服似兔的兔巖。象巖以東臨海處,復道轉折,層梯而下,有壹天然洞窟,廣不逾丈,卻幽邃竅冥。洞外巨石參差,積疊人海。洞面朝東洋,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每當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堪嘆觀止。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沙,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前鮮想曾光耀心目。”所以人們給它起名為“朝陽洞”,並把“朝陽湧日”列為普陀十二景之壹。在普陀山見日出,以朝陽洞為先。
潮音洞——位於普陀山島東南紫竹林庵前,龍灣之麓,不肯去觀音院下人海處。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余米,洞內怪石交錯,犬齒森然,不可容足。此處海岸曲折往復,巉巖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禦書“潮音洞”刻於洞壁。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故名潮音洞。漲潮時倚巖俯視,仿若蛟騰足下,險怪百出。若遇大風天氣,浪花飛濺,浪沫直沖“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內七彩虹霓幻現,嘆為奇觀。
梵音洞——歷來為普陀山的重要景觀。梵音洞與潮音洞南北相對,它和潮音洞的潮音,各俱特色,合稱為“兩洞潮音”。從法雨寺經飛沙嶴,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鼓壘山。青鼓壘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為驚濤拍崖,潮聲撼洞,晝夜轟響,宛如擂鼓,故又稱“驚鼓擂”。在青鼓壘山東南端有壹大然洞窟,洞巖斧劈,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壹門,習稱梵音洞。在普陀山眾多歷來被人們嘆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