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全詩釋義:
其壹: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余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裏魚向往著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余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裏飄蕩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幹擾,靜室裏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於樊籠裏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其二:
鄉居少與世俗交遊,僻巷少有車馬來往。
白天依舊柴門緊閉,心地純凈斷絕俗想。
經常涉足偏僻村落,撥開草叢相互來往。
相見不談世俗之事,只說田園桑麻生長。
我田桑麻日漸長高,我墾土地日漸增廣。
經常擔心霜雪突降,莊稼雕零如同草莽。
其三: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裏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批著月光才回家。
山徑狹窄草木叢生,夜間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其四:
離別山川湖澤已久,縱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帶著子侄晚輩,撥開樹叢漫步荒墟。
遊蕩徘徊墳墓之間,依稀可辨前人舊居。
水井爐竈尚有遺跡,桑竹殘存枯幹朽株。
上前打聽砍柴之人:“往日居民遷往何處?”
砍柴之人對我言道:“皆已故去並無存余。”
“二十年朝市變面貌”,此語當真壹點不虛。
人生好似虛幻變化,最終難免泯滅空無。
其五:
獨自悵然拄杖還家,道路不平荊榛遍地。
山澗流水清澈見底,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濾好家中新釀美酒,烹雞壹只款待鄰裏。
太陽落山室內昏暗,點燃荊柴把燭代替。
興致正高怨恨夜短,東方漸白又露晨曦。
其六:
在東邊高地上種植禾苗,禾苗生長茂盛遍布田野。
雖然勞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釀濁酒還滿可解乏。
傍晚時分駕著車子回來,山路也漸漸地變得幽暗。
望著前村已是裊裊炊煙,孩子們在家門等我回家。
要問我這樣做是為什麽?人的壹生總要從事勞作。
我只希望桑麻農事興旺,蠶事之月紡績事務順遂。
我不求聞達心願就這樣,望結交誌趣相投的朋友。
擴展資料:
《歸園田居》的第六首賞析:
《文選·江淹擬古三十首》收有這首詩,並被當作《歸園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蘇軾就以此為陶詩,還特舉“日暮”以下四句贊揚之,且寫了《和陶歸園田居六首》。而後世諸家以為此詩非陶淵明所作,當是江淹所作的擬陶詩。
“種苗在東臯,苗生滿阡陌。”這兩句敘事,顯得很隨意,是說在東臯種苗,長勢如何如何。但就在隨意的話語中,顯出了壹種滿意的心情,他說這話好像是在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陶詩中有“帶月荷鋤歸”,“濁酒”雲雲是常見的語句。
看來他對“荷鋤”並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負,差不多習慣了。“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歸去來兮辭》有“或巾柴車”的句子。這兩句寫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農家的生活本來就是如此自然。“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
《歸去來兮辭》有“稚子候門”的話。等著他的就是那麽壹個溫暖的“歸宿”,此時他的倦意會在無形中消釋了。這四句寫暮歸,真是生動如畫,畫面浮動著壹層安恬的、醉人的氣氛。這就是陶淵明“田居”的壹天,這壹天過得如此充實、愜意。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這是設問,自問自答,如同陶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句式。這與陶詩“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對勞動的重視。
“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桑麻興旺,蠶事順遂,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詩所寫:“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下面寫道:“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心願。後面這壹段通過設問,揭示陶淵明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淵明的實際。
百度百科——歸園田居 (陶淵明組詩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