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由於歷史沿革而來的古巷,遍布整個城市街區。在這些古巷裏,有很多香飄千年依然經久不散的美食小吃店,和名勝古跡相得益彰。飲食是壹種智慧,是壹種文化。古書上說張翰“見秋風起乃思蒓鱸”,終於辭官不做。由此可見,美食對於人們的誘惑之深刻。看美景,品美食也是旅行的精髓。
說到小吃不能不提西大街,這裏是回族聚居區。從古至今都是古城壹條最繁華的商業街區。唐朝時,這條大街離皇內宮很近,被稱為第四橫街。南邊有承天門,又被稱為承天大街,北面設有尚書省,管轄百官,再往西走,就是藩臺衙門,掌管銀庫的藩庫,也就是現代的中央銀行。靠近西門,有驊騮馬坊,飼養著良駒駿馬。到了明朝,洪武年修建了城墻,形成了四方城,
西大街從鐘鼓樓開始向西延伸,鐘樓對面有德發長餃子館,味道不錯。在正街上,出名的是同盛祥泡饃館,我在八十年代初退伍回到西安,家人帶我到這家老字號吃羊肉泡饃,那些什麽口湯,單子,水圍城的說辭我都不懂。也不太會掰饃,吃羊肉泡饃是有講究的,是不是老吃家,就看掰的饃塊大小是否均勻。那個時候的煮饃師傅,會根據妳的掰饃手法,添加多少老湯,泡饃味道大有不同。我因為不常去,結果泡饃端出來肉塊倒是不少,味道可是差遠了,再看看人家碗裏,薄薄的壹片肉蓋碗口泡饃上,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再調上辣椒醬,香菜,辣香爽口。羊肉泡饃食後再飲壹小碗高湯,更覺余香滿口,回味悠長,吃的時候配壹碟特制的糖蒜,喝壹瓶冰峰汽水,口感清爽,感覺更好。在西安小吃中,光泡饃的種類的名吃就有十幾種,有牛羊肉泡饃,水盆羊肉泡饃,水盆大肉泡饃,葫蘆頭泡饃,羊血泡饃,小炒泡饃,三鮮泡饃,豆花泡饃,麻食泡饃等等。
以鐘樓為軸線往西走,就是與鐘樓遙相呼應的鼓樓,也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長安八景的晨鐘暮鼓,就是由此而來。鼓樓歷史久遠,明洪年間建的,樓上壹塊大匾“文武聖地”,這裏有壹條貫穿南北,壹縱兩橫的回民飲食街,烤肉,炒米,砂鍋,灌湯包,粉蒸肉,小酥肉,麻醬涼皮,酸湯水餃,還有甑糕、蜂蜜粽子,桂花涼糕,八寶稀飯,豌豆糕,柿子餅等等數不勝數,吃貨們走著看著吃著,臨走帶上壹只稀糊爛燒雞,幾斤臘牛羊肉,幾包炒貨,清真點心,不亦樂乎。到了晚上,更是燈火輝煌,人影倬倬,熙熙攘攘。那叫壹個熱鬧。尤其是爾德節,古爾邦節的時候,都要去湊個熱鬧。
鼓樓十字南邊是竹笆市,過去是賣各種竹器的壹條街,日常用品應有盡有。那裏有壹家古舊書店,我早年經常光顧,當時由於經濟條件限制,只是看得多,買的少,現在想想真是後悔,如果當時買壹些古籍善本,到現在那就收藏價值了。每到星期天,我都要去轉壹下,壹般都是早上去,那裏有壹家老字號樊記肉夾饃,歷史悠久,要壹個肉夾饃,壹碗粉絲湯,熱乎乎的,吃飽喝足了。然後去古舊書店看書。到了中午,去壹家紅肉煮饃的館子,或者去南院門的老字號春發生葫蘆頭泡饃館吃壹碗葫蘆頭泡饃。
葫蘆頭泡饃是西安特有的風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饃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要掰饃,但主要原料不是牛羊肉,而是豬大腸。豬肚頭、肥腸去腥臊後加佐料煮成湯,再用湯煮饃而成。其湯釅味濃、鮮香適口,具有濃郁味醇,鮮香滑嫩,肥而不膩,老幼皆宜的特點。葫蘆頭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唐代。相傳唐高宗龍朔元年,有壹胡某在朱雀大街開設了壹家“雜羔店”,專賣豬雜碎。壹天,藥聖孫思邈路過此處,入店吃了壹碗“煎白腸”,覺得腸子腥味大,油膩重,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當即給店主開了壹個八珍湯(八種調料)的方子,讓其如法泡制,果然腸肥而不腥,湯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從此顧客盈門。店主為感謝藥聖的指點,便在店門首懸壹藥葫蘆以示紀念,並將所賣食品取名“葫蘆頭”。這“葫蘆頭”的名稱來歷還有壹說,即指豬大腸與豬肚相連接處的壹段,油脂豐滿,形狀很像葫蘆,故以此為名。
到了清末,西安街頭又有不少經營豬肚腸的“豬雜羔”店。1923年原豬肉店的小掌櫃何樂義也挑擔經營起豬雜羔來,為了取得競爭優勢,他在唐代“葫蘆頭”的基礎上銳意改進,在大腸頭中又配以豬肚、白肉、雞肉、骨頭湯等精工細作,烹制成的肚、腸綿爛、肥嫩鮮美,調味以麻辣為主,肥而不膩,清爽利口,生意十分興隆。1931年他在西安廣濟街開設壹爿專營葫蘆頭泖饃的小店,當時壹位山西籍的美食家取杜甫《春夜喜雨》詩中“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之意,給這家小店取名“春發生”,從此“春發生”葫蘆頭濟饃館便成了譽滿大西北的名店。
吃完葫蘆頭泡饃,沿著南院門向西轉古巷,這裏的古巷四通八達,壹直轉到西門,再折返回來,下午到省圖書館借書,那是壹處鬧市裏唯壹的僻凈地方,臨街的院中芳花異草,閱覽廳古樸素雅,甚是幽靜。記得八十年代,省圖書館辦借書證要各種證明,我是沒有資格借書的,好在有同學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幫忙辦了借書證。這壹個下午的時間,就泡在圖書館裏看書,臨走時再借上兩本書。出了圖書館,再到城隍廟去逛逛,當時西大街最熱鬧的地方當屬城隍廟了。這裏有各種生活用品,是壹個小商品城,針頭線腦,日常用品應有盡有,規格齊備。從這是壹直通到後臺,也就是如今的廟後街。
轉到橋梓口,天色已晚,到知名的“大麻子”雞絲餛飩館,吃壹碗餛飩。大麻子地處回坊街口,黑牌匾上赫赫書寫著“王大麻子餛飩”,他家的雞絲餛飩湯味濃郁,皮薄餡多,湯是雞湯調制而成,壹籠包子,吃得滿口香。這是我記憶裏吃過的最有味道的餛飩。其實,有時候美食不壹定是山珍海味。
沿著橋梓口的老巷子,壹直走到西倉,這裏是西安最大的花鳥魚蟲市場,每逢集市的日子,整個巷子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走著走著就到了蓮湖公園,當時的蓮湖公園是西安古城為數不多的公園,園內郁郁蔥蔥的樹林,圍繞著壹池不大不小的蓮湖,每到秋季,滿池的荷花婀娜多姿,美不勝收。這是壹座很有建築風格的公園。我喜歡在湖畔的石凳上坐坐,晚風習習,荷香淡淡撲面而來,聽著那些湊在壹起自娛自樂的老人們,唱壹曲陜西老腔,心情怡然自得。
如今的西安,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是現代化的大都市了,再也看不到從前的模樣了,但西安老城的底蘊面貌始終未變。記得有壹位詩人說過:“人的壹生中,有兩樣東西是永遠不能忘卻的,這就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因為我是在古城西安長大的,這裏留給我的印記是不能忘卻的,這裏有我永遠值得懷念的古城舊貌。今天的西安,依然以她豐富的歷史遺跡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