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或傍晚,太陽光斜射,通過空氣層的路程比較長,受到散射減弱得很厲害。減弱得最多的是太陽光波中的紫色,其次是靛、藍色等,減弱得最少的是紅色或橙色光。這些減弱後的彩色陽光,照射在天空和雲層上,就形成鮮艷奪目的彩霞。
在大氣中有微小水滴及塵埃時,散射作用比單純的只有空氣分子時更厲害些。因此,太陽在地平線時,如陽光所透過的遠處低層大氣中,有小水滴(雲滴)及塵埃存在,晚霞的顏色比沒有小水滴及塵埃時更加紅。
夏季早上,低空空氣穩定,很少塵埃,如果當時有鮮艷的紅霞,稱為早霞。這表示東方低空含有許多水滴,有雲層存在,隨著太陽升高,熱力對流逐漸向平地發展,雲層也會漸密,壞天氣將逐漸逼近,本地天氣將愈見變壞,這就是“早霞不出門”的原因。
而傍晚,由於壹天的陽光加熱,溫度較高,低空大氣中水分壹般不會很多,但塵埃因對流變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層。因此,如果出現鮮艷的晚霞,說明晚霞主要是由塵埃等幹粒子對陽光散射所致,說明西方的天氣比較幹燥。按照氣流由西向東移動的規律,未來本地的天氣不會轉壞,所以有“晚霞行千裏”的說法。
當然,“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也有例外情況。如當太陽已落入地平線以下,地平線上霞光應當消失的時候,因地平線下有雲層存在,地平線下的霞光受雲層底部的反射,卻能呈現出壹片胭脂紅色,空氣中雜質愈多時,太陽的顏色愈接近於胭脂紅。這表明西方地平線下有雲層存在,空氣十分潮濕渾濁,預兆天氣將變壞。因此又有“日沒胭脂紅,無雨也有風”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