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月初壹是壹個很重要日子,家家戶戶都要給死去的親人送“寒衣”,那這是為什麽呢?那麽本文就來簡單分享壹下這方面的相關知識:
每年農歷十月初壹,是我國北方百姓祭掃祖先送寒衣的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實際形成不早於宋代。寒衣節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壹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我國北方地區民眾將十月初壹的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因為寒衣節正逢進入寒冬季節的第壹天,為使先人在陰曹地府免挨冷受凍,人們不僅要為亡者燒紙錢,還要焚燒用五色紙做的衣服,為先人送去禦寒的衣物,謂之“送寒衣”,後來有的地方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是把許多冥紙封在壹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早在周朝時,十月初壹這天便會舉行重要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壹又俗稱授衣節。
明代對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壹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