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Fe)2[SiO4]
斜方晶系
Ng=1.690~1.731
Nm=1.671~1.715
Np=1.655~1.692
Ng-Np=0.035~0.039
(±)2V=(+)88°~(-)83°r<(v正光性)或r>(v負光性)
a‖Ng,b‖Np,c‖Nm,光軸面‖(001)
化學組成 壹般所說的橄欖石是指貴橄欖石,它是鎂橄欖石和鐵橄欖石的類質同象中間變種,成分中鎂橄欖石分子(Fo)超過鐵橄欖石分子(Fa)。MgO可達40%~50%,FeO8%~12%,少數達20%,有時尚含NiO,Mn O,C2O3,TiO2等雜質。
結晶特點 晶體沿c軸呈短柱狀,集合體為粒狀,作為火山巖和煌斑巖的斑晶往往呈完好的自形晶,縱切面呈兩端尖銳的長六邊形(照片412,413),其上常見斷續的{010}解理縫(照片414),橫切面近菱形(也可見解理縫),因此當斑晶經過熔蝕則出現雙凸透鏡狀輪廓,其形態較特征。侵入巖中多為不規則等向粒狀。常具環帶構造,核部富鎂,邊部富鐵,環帶不同部位的雙折射率和光軸角有所不同。常具反應邊結構,中心為橄欖石,邊部被斜方輝石、單斜輝石、普通角閃石、黑雲母等環繞。幔源巖中的地幔包體或捕虜晶中的貴橄欖石亦可見狀似雙晶的“肯克帶”(照片416)。{010}解理不完全,裂紋發育。
光性特征 橄欖綠色,遭蝕變而呈黃、褐或紅色,薄片中無色,正高突起,幹涉色二級頂至三級底(照片413,415)。平行消光,由於c‖Nm,延性可正可負。雙晶少見。光性符號和光軸角與含鐵量有關,含鐵較少者為正光性,光軸角大,隨鐵含量增加,光軸角達90°,隨後,光軸角減少至83°,且變為負光性。因光軸角始終近於90°,故在垂直光軸幹涉圖中黑臂近似直臂。
變化 橄欖石性質不穩定,最易蝕變成蛇紋石,並伴隨析出磁鐵礦,往往沿裂縫或邊緣開始蝕變,形成網狀(照片417),直至被蛇紋石與磁鐵礦混合物所取代,保留假象。此外,還可變為透閃石、黑雲母、滑石(照片418,419,427)、碳酸鹽礦物(照片425,426,427)。在火山巖或某些淺成巖中,橄欖石常變為伊丁石(照片419,420,421)和皂石(照片421,422, 423),有時也常變為綠鱗石或蒙脫石(微高嶺石)-綠泥石的集合體(照片425)。(蒙脫石-綠泥石集合體為綠色或無色,弱多色性,二級幹涉色,平行消光,正或負低突起,表現出綠泥石和蒙脫石之間的光性。根據突起,顏色可與綠鱗石區別)。
鑒別特征 橄欖石與斜方輝石有時易混淆,區別在於橄欖石雙折射率高、解理不發育而裂紋發育、延性可正可負,而斜方輝石具輝石式解理、幹涉色低(壹級)、正延性。與普通輝石、透輝石、斜頑輝石區別是後三者均具輝石式解理、幹涉色低於橄欖石、斜消光、光軸角較小(中等)。此外,若能找到⊥Bxa切面(對橄欖石來說,壹般幹涉色為壹級頂左右),錐光下觀察其⊥Bxa幹涉圖(也可近於⊥Bxa),找出圖中二光軸點連線方向(因為橄欖石光軸角大,轉動物臺,二光軸會很快移出視域外,因此要註意跑出方向為二光軸連線方向)即光軸面方向,此時勿動物臺,將錐光系統去掉,觀察所測礦物的解理縫方向與光軸面方向(二光軸點連線)之間的關系,若二者垂直,則為橄欖石(參看圖4-122),若二者平行則為普通輝石、透輝石或紫蘇輝石(參看圖4-135、133、128)。與綠簾石有時也容易相混,區別是綠簾石常顯彩色異常幹涉色、具有較好的解理、無蛇紋石蝕變。矽鎂石常具無色—淡黃色的多色性、折射率、雙折射率及光軸角均較橄欖石小。
產狀及其他 橄欖石主要產於SiO2不飽和的鎂鐵-超鎂鐵質巖中,如輝長巖、蘇長巖、橄欖巖、玄武巖、苦橄巖、碧玄巖、玻基輝橄巖、金伯利巖,也產於榴輝巖中。壹般不和石英同時出現,但在石英玄武巖中曾發現橄欖石斑晶。在有方英石或鱗石英的熔巖空洞內也見到橄欖石。它也是石隕石的主要組分之壹,同輝石、金剛石、石墨、堿性長石、鈦鐵礦、磷灰石、尖晶石、鉻鐵礦、金紅石、磷鈣鐵錳礦等壹起產出。橄欖石還可產於某些煌斑巖、堿性巖及結晶灰巖、白雲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