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縣,歷來被譽為“世外仙境”。域內生活著以漢族為主以及回族、維吾爾族、土家族、滿族、侗族、壯族、瑤族等13個民族,人口97.6萬(農業人口84萬,非農業人口13.6萬)人,180余個姓氏在這塊“仙源樂土”上休養生息,和睦相處。桃源地理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對發展農業、工業、商業和旅遊等其它各種事業,都是得天獨厚的黃金寶地。
(壹)地理位置
桃源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其地理位置:西起牛車河鄉高峰村萬家河,東至木塘垸鄉仁豐村草鞋洲,直線距離約75公裏;南起西安鎮薛家沖村獅子嶺,北至熱市鎮老棚村,直線距離約118公裏,縣域面積4441.22平方公裏,其縣域在湖南省縣(市)中居第四位。耕地面積為134.29萬畝,在全省縣(市)中居第壹位。縣西與懷化市的沅陵縣、張家界市的慈利縣、永定區交界,東與常德市的臨澧縣、鼎城區接壤,北枕石門縣,南抵益陽市的安化縣。該縣經度:111° 29' 東,緯度:28° 55' 北,縣人民政府駐漳江鎮,郵編:415700。代碼:430725。區號:0736。拼音:Taoyuan Xian。
(二)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桃源地域屬楚國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於今桃源縣青林回維鄉黃楚村的采菱城遺址);秦朝時,屬黔中郡;西漢時,為武陵郡臨沅縣的壹部分。東漢建武二十六(公元50)年,桃源地域從臨沅縣析出,置沅南縣,隸屬武陵郡。其縣治設於武陵縣治西南70裏的古城山(今鼎城區長茅嶺鄉),漢殤帝延平壹年(公元106年)遷至潯陽坪(今漳江鎮潯陽坪村)。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縣名均為沅南縣。隋文帝開皇三(公元583)年,合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為武陵縣,隸屬朗州。唐、五代時期,今桃源地域均為武陵縣的壹部分。 宋太祖乾德壹(公元963)年,轉運使張詠根據朝廷析武陵縣之政令,在實地考察之後,建議置桃源縣。其理由是:其地有壹風景秀麗、道觀雄偉的勝地,此勝地因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所作《桃花源記》傳頌於世而得名桃花源。早在晉代,桃花源的桃源山即建有道觀,名桃源觀。隋、唐兩代,屢毀屢建。由於張詠的建議,是年,從武陵縣中析出的有桃花源勝地的這壹地域正式成為桃源縣,縣治設於沅水北岸,即今漳江鎮。至今,桃源縣名已有1045年歷史。
1949年l0月,新中國成立後,桃源縣隸屬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1950年8月,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改為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桃源縣隸屬其下。1969年,常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被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取代。1980年撤銷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常德行政公署,1988年4月改為常德市,桃源縣仍屬其治下。
(三)自然氣候
縣域為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冷熱四季分明,幹濕兩季明顯,多年平均氣溫為16.5℃。年平均氣溫分布除南部和西北部山區低於16.0℃之外,其余均在16.0—16.5℃之間。月平均氣溫以1月
最低,為4.5℃,7月最高,為28.5℃,3—10月皆在10.O℃以上。縣域位於雪峰山北端以安化縣為中心的多雨區邊緣,雨量由南向北遞減。年平均降水量為1437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2% 。年日照時數1529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5%。
2021年1月,桃源縣入選湖南省2020屆文明城市名單。
2020年11月,2020年中國茶業百強縣排行榜出爐,桃源縣位列第30名。
2020年3月,賽迪顧問發布了2019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百強榜,桃源縣位列第65名。
2019年11月,生態環境部授予桃源縣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19年10月,桃源縣被農業部命名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9年3月,桃源縣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湘鄂西片區、湘鄂川黔片區)。
2018年2月,桃源縣上榜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05年,桃源縣位列2005年度全國肉類生產百強縣第52名。
2005年,桃源縣位列2005年度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第6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