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顧愷之
中華繪畫史上,魏晉南北朝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東晉畫家顧愷之是這個時期不得不提的壹個人物。
顧愷之不光是畫家,還是繪畫理論家、詩人。他知識淵博而有才氣,擅長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工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當時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
由於沈醉於藝術文學,顧愷之極其淡泊名利地位,以“癡黠參半,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以達到他藝術最高的成就。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以及提出的“六法”,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王維
王維,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王維不但有著卓越的文學才能,還擁有出色的繪畫技藝。深湛的藝術修養,對於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3、荊浩
荊浩,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號洪谷子。
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博通經史,並長於文章。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壹種高深回環、大山堂堂的氣勢。
荊浩好作秋冬之景,歷代著錄中有《匡廬圖》、《秋山樓觀圖》、《秋山瑞靄圖》、《秋景漁父圖》、《秋山蕭寺圖》、《楚山秋晚圖》等。
荊浩不僅創造了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後世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還為後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畫理論《筆法記》,以假托在神鎮山遇壹老翁,在互相問答中提出了氣、韻、思、景、筆、墨的所謂繪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畫理論中的經典之作。
4、李唐
李唐,南宋畫家,字晞古。初以賣畫為生, 宋徽宗趙佶時入畫院。
李唐擅長山水、人物。變荊浩、範寬之法,開南宋水墨蒼勁、渾厚壹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簡,用筆峭勁,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畫水尤得勢,有盤渦動蕩之趣。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教子圖》、《清溪漁隱》、《長夏江寺》、《采薇》、《煙寺松風》等。
李唐所畫的《采薇圖》,即著力刻劃了這兩個古代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李唐采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李唐的創造是放縱和節制結合的完美典範。誰能想得到李唐在八十歲的時候,仍然在杭州擺地攤,誰都可以想象他的內心壹定充滿矛盾,但是生命的動蕩沒有影響畫家對藝術品質的要求,他的作品精致華麗又大氣磅礴,雖然意氣始然卻又堅持理性。
5、趙孟頫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11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
趙孟頫對中國藝術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壹個字——雅。讀趙孟頫的作品,就是品壹杯香茗,聽壹段絲竹,享受壹種心靈安靜的狀態。趙孟頫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以至於在他之後,南方的娟秀文化漸漸成為中國畫家心目中的文化主流。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壹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如果說唐宋繪畫的意趣在於以文學化造境,那麽,趙孟頫在其間起到了橋梁作用。如果說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後的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正規畫而演為畫壇的主流,那麽,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仍是趙孟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