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東山的藝術特色如下:
東山以周公東征為歷史背景,以壹位普通戰士的視角,敘述東征後歸家前的復雜真致的內心感受,來發出對戰爭的思考和對人民的同情。詩的開篇,以開門見山,直賦其事的手法,簡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緣由。“慆慆不歸”,既是對離家久戰的直接表述。
也是離人思鄉的間接流露。“我來自東,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寫,這是這首詩的壹個創舉。這種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為後世文人所祖並發揚光大。“零雨其蒙”,既點出了當時的天氣,屬細節描寫。使人更能如臨其境,感受故事。
又為全詩定下壹個淒美感人的基調。更能夠表現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為什麼思鄉的愁絮會在此刻表現得如此強烈呢?因為作為壹名拼殺疆場的軍人,每天是過著“曉戰隨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無時無刻不為性命擔憂時。
思鄉情緒會被時刻繃緊的神經暫時壓制。但到了戰爭結束,歸家指日可待時,思鄉之情就會壹湧而起,縈繞心頭,揮之不去。“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戰士能夠結束戰爭生活,都趕緊解開軍裝,匆匆穿上平時的衣裳。
通過這樣壹個細節描寫,戰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以“行枚”這樣典型的行為,代指軍旅生活,是用了壹種借代的寫作手法。《詩經》的藝術手法之成就可見壹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對三年軍旅生活的回憶。首先用“比、興”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過桑蟲的生活不堪,來比喻軍旅生活的艱辛。使人還得還對戰士產生同情。“敦彼獨宿,亦在車下”就是軍人風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實寫照。
獨字又是主人公內心孤獨的體現,敘事與抒情融為壹體,天衣無縫。《東山》的每段回環往復地吟誦,不僅僅是音節的簡單重復,而是情節與情感的推進。第壹節是對過往艱辛危險生活的回憶,第二節就是對家鄉的變化與前途的猜測。
果蟲相生,田園荒蕪,鬼火燿燿……這是主人公內心揮之不去的擔憂,也是戰爭破壞生產,使廣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的困境的現實的反映與對戰爭的無情控訴。我們可以註意到,《東山》的控訴戰爭的視角上,是與後代相同題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