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影評|《我和我的父輩》——對父性缺失的追尋?

影評|《我和我的父輩》——對父性缺失的追尋?

在舉國同慶之際,中國電影追夢人再次集結,以革命、建設、改革開放核心時代為歷史坐標,通過中國傳統的家與國的視角描寫幾代父輩的奮鬥精神,講述中國人的血脈相連和精神傳承,再現中國人努力拼搏的時代記憶。

影片分為四個小故事,分別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導演,前兩個小故事賺足了淚水,後面兩個小故事賺足了歡笑,最後用科技微笑憧憬2050美好的未來。

豆瓣評分9.6,上映12天,票房破12億,預計會有二三十億。如此好的口啤,如此好的票房,它到底在講述什麽?除了我們能看到的歷史與事實,對新中國的歌頌,它背後還激起人們內心什麽?

本文借此影片,以榮格心理分析學為理論基礎,嘗試對父性心理進行賞析與反思。

人類父親的原型是史前階段帶有攻擊性的雄性動物。成熟的父親是兼有沖動與理性、剛烈與溫和兩種性格特質的復雜形象,這壹形象在希臘的古典和神話時代發展到了完美的高峰。在戰爭年代,再壹次譜寫了英雄的神話。

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們》第壹部分吳京執導的《乘風》就是英雄父性的寫照。

影片講述抗戰時期壹支戰功卓著的騎兵團,為保護群眾撤離,拼死抵抗日軍的故事。那高大威猛的戰馬,丟下鐮刀扛起機槍的火速轉換,烈火硝煙下的勇猛直前,鮮血淋淋的肉博戰,無不宣揚著父性的陽剛勇猛血性之氣。這是集體的英雄情結,沒有例外,每個人都為戰爭而獻身。在那個年代那個戰爭的當下,父性似乎是以英雄的原型呈現,個人讓位於集體。

少年乘風,不顧母親的阻擋,和父親壹起上前線,帶著傲嬌與不服輸的精神,事事沖在前頭,雖與自己的父親頂撞,卻依舊以他為榜樣。

在孩子心裏,他既是英雄的父親,也是個體的父親。所以,乘風會對父親夜晚哄睡百姓的孩子而吃醋:“從來沒見妳這樣待過我。”但父親卻從口袋中取出壹個艾葉條,讓兒子擦壹下脖子的傷口,這裏父親表露的是壹種母性的氣質,內斂而慈愛。

可最後在千鈞壹發的時刻,他僅僅猶豫了幾秒鐘,就厲聲命令打出信號彈,為了保護大部分軍民安全撤離,不惜犧牲了兒子的性命。那壹刻,這種非個體性的犧牲精神只能是來自原型。

魯格·肇嘉曾在荷馬史詩中捕捉到了這壹典型的意象,父親總是身著盔甲,即使在擁抱自己孩子的時候也不例外。他稱之為“冷漠的擁抱”,並由此闡發了“父親的悖論”:“我們因此在父親的內心發現了壹種無法承擔的不安全感和壹種矛盾的情緒。這是壹種外部矛盾的相應反應——他的孩子所懷有的矛盾期待。”影片中的團長父親在戰馬空歸報喪時失聲痛哭,就像他說的:“我對得起天下百姓,卻對不住妳娘!”

英雄的父性,是顧大我而舍小我,為新世界誕生而勇勇獻身的精神。

第二部分是章子怡執導的《詩》。以1969年我國研制長征壹號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為背景,講述壹個普通航天家庭的故事,展現的是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科學捐軀的父性精神。

黃軒飾演的父親就是千千萬萬科研工作者的縮影,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家庭和孩子,為了科研事業奉獻壹切。在有限的條件下,用肉眼冒險進行觀測,前赴後繼地獻出了生命。當宇宙中閃亮第壹顆屬於中國的衛星時,那是千萬顆生命的重生。這種大無畏的奉獻精神無以言表,近乎神性。

自從人類從狩獵到農耕,再到社會化大生產,再到近現代的改革開放以後,女性的社會化自我意識增強,開始從事和男性壹樣的智力活動。張子怡飾演的母親與父親壹樣,是壹位舍身忘我的航天工作者,擁有精湛的技術,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展現了女性父性精神的壹面。

當父親犧牲後,她既承擔撫育慈愛的母性功能,也承擔起制定規則管教的父性功能。孩子點亮孔明燈那壹刻,大聲哭喊著:“媽媽不要死,媽媽不要死!”我們可以看到,用生命譜寫的詩歌,是為事業捐軀的父性精神的謳歌。

最終,那個曾經膽小害怕的小女孩成為了宇航員,傳承與延續了父母的事業,冒險飛向充滿詩意的宇宙。那也是女性父性精神的延展。

第三部分是徐崢導演執導的《鴨先知》,由徐崢和韓昊霖主演,取材於中國第壹支電視廣告誕生的背後故事。

壹篇作文“我的爸爸”,把孩子心中理想的成功的父親刻畫得惟妙惟肖。“鴨先知”是壹個隱喻,指的是那些腦筋活絡,能敏銳地嗅到時代變革氣息,勇於嘗試並且最終占據時代風口、獲得成功的人。比如最先炒股的,最早開公司的,搶先在浦東買房的,最先用上大哥大等。

這個父親不再是神性的英雄,他不過是壹個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個體,壹個精明勢利、死要面子、生動鮮活的小人物,但同時又在時代的浪潮中敢為人先、敢於拼搏、有著敏銳直覺力的男性。

這是時代賦予並提倡的父性精神,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就得有這種敢於想象、勇於創新、開天辟地的父性開創精神。

第四部分,由沈騰導演執導的《少年行》。

高科技、機器人、未來時空,沈騰那機械感十足的服裝和動作,壹下子穿透歲月,把父性精神延伸到了遙遠的未來。

這是壹個父親早逝的家庭,母親既當爹又當媽,為了生存,終日應酬喝酒,回家前要在小區的活動場高強度健身醒酒,活得像個男人婆,對兒子的科技夢並不支持,整天雞飛狗跳的。但兒子繼承了爸爸的基因,秘密中進行電子科技模型,這既是對爸爸的認同,也是以這樣的方式與內心父性的連接。同時,這樣的心願也幫他召喚出了未來世界理想的機器人父親。

“夢想的實現需要很多次的實驗,怎麽壹次失敗就放棄夢想了?”這是父親留給孩子的禮物,為了科技夢想而努力,持之以恒,這是堅永不言敗的父性精神。

不管是演員,還有導演,甚至觀眾,都全情投入,打造了壹個又壹個美好的父親形象。可是,現實又是怎樣的呢?

越來越多的家庭父親缺位;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與男性齊趨後,對男性的貶低與攻擊,離婚率逐年遞增;在數字智能化的子代反哺中,父親的英雄形象蕩然無存,越來越多的孩子只能在幻想中尋找理想的父親。

這部影片是成功的,賺足了眼淚與票房,可是,這些數據與事實背後又是什麽呢?

或許,它就是我們集體***有的夢,在父性漸漸消失之後全力打造的夢,那是活在潛意識湧動著的呼聲,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父性的呼喚。

眼淚與歡笑之余,留下的是無盡的回味與反思。

這既是不同年代父輩們留下的精神,犧牲、奉獻、冒險、創新、堅持、努力,是時代賦予的集體精神,也是民族的精神,將沈澱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但同時,這也是如今的我們對父性精神的投射,對那些消逝的精神的愐懷,以及對於內心渴望擁有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