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因素
長江和淮河,是我國重要的兩大河流。其中淮河還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之壹。而長江和淮河這兩大水系,都在安徽境內流過。長江和淮河之間的江淮地區,河道數量錯綜復雜。在我國古代,南北王朝對峙的時候,存在?守江必守淮?的說法。理由是只要越過淮河,淮河?長江這段地區的地理風貌,就和淮河以北大相徑庭。這就導致北方王朝的騎兵和步兵,無法能在短期內適應江淮地區的地理環境,而被迫撤兵。中國歷史上,南北朝對峙和宋金對峙,就長期依靠江淮防線。
每年夏天有所謂的梅雨季節。對於江南地區的民眾來說,梅雨季節可以用數十天都下雨來形容。梅雨季節會導致這個地區降水量激增。此外,整個合肥,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處於被盆地包圍的狀態。合肥附近是巢湖。合肥西南部屬於大別山山脈,東部和南部則存在著壹些丘陵。而所謂水往低處走,來自大別山的流水和其余丘陵地區的流水都會在巢湖聚集。當然,巢湖和長江之間也存在著溝通。當巢湖的水力過剩的時候,巢湖的水勢就會高漲,大量的水資源會湧入長江,景象頗為壯觀。
而這種情況就意味著,該地區的河流上遊,很多來自大別山地區。如果想要防止水患,從大別山壹帶下功夫是無濟於事的。而巢湖無力承擔太多的儲水功能。並且,該地區位於淮河和長江之間,壹旦降雨量龐大,淮河、長江以及周圍的大大小小的諸多湖泊和河道,很可能因為洪水的緣故連接在壹起,釀造出更大的水勢。因此,江淮之間遭遇梅雨季節,本身就已經成為澤國水鄉,而在這壹帶泄洪,其實是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的壹種體現。畢竟,壹處澤國水鄉,勝過多處洪水滔天。
經濟因素
在我國的江淮地區,主要的產業以農業為主。而在長江、淮河的安徽段下遊,江蘇、上海等經濟發展地區。尤其是蘇南地區和上海地區,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壹。如果洪水蔓延沖擊到蘇南、上海等重要經濟產業地區,那麽,其損失無疑是很大的。因此,在兩害相權方面,有關部門需要考慮取其輕。畢竟,江淮地區的農業建設受到損失也是人們不願意看到的。但是畢竟相對於蘇南和上海地區的投資來說,安徽境內的投資較低、價值也較小,並且,如果蘇南和上海受到影響,那麽,其事後重建成本要高太多,而安徽災後重建的成本,不管怎麽說都要比蘇南、上海小太多。因此從經濟角度來計算的話,也有必要選擇在安徽地區泄洪。
當然,先是因為地理因素決定適合在安徽泄洪,而後產生了企業不願意在安徽投資、安徽的經濟產業鏈需要以農業生產為主,之後導致了安徽的經濟產業薄弱。這壹因果需要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