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是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攜帶用以防身或進行格鬥可斬可刺的兵器。兩周時期,人們佩劍還表示身份等級。《考工記》記載,士階層的人,所佩劍的長短重量不同,稱之上制、中制、下制,身份對應的是上士、中士、下士。
劍由劍身劍柄兩部分構成,每個部分各有稱謂。分別為鋒、脊、從、鍔、臘、莖、格等。初始劍形短小,有短平莖,無管筒,脫胎於短匕首,古人將其插在腰間,劍輕便易使,運用自如,是社會各階層必備之兵器。
劍最著名的莫過於幹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壹只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
幹將、莫邪是壹對摯情之劍。關於他們的傳說,這裏摘錄壹二,與大家分享:
幹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幹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幹將、莫邪是幹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幹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幹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幹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幹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幹將扇扇子,擦汗水。三個月過去了,幹將嘆了壹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莫邪知道幹將為什麽嘆氣,因為爐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幹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麽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幹將依舊嘆氣,而在壹天晚上,莫邪卻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幹將突然害怕起來,幹將知道莫邪為什麽笑,幹將對莫邪說:莫邪,妳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麽,她只是笑。幹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幹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兒。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飛,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幹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她笑了,她聽到幹將嘶啞地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幹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幹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壹起……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壹雄壹雌,取名幹將、莫邪,幹將只將“幹將”獻給吳王。幹將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吳王知曉,武士將幹將團團圍住,幹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裏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壹起?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為壹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幹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幹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幹將”劍也不知去向。而在千裏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壹個叫延平津的大湖裏突然出現了壹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為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為豐城。可是,當地人卻時常發現,這條白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像在等待什麽,有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著淚水。六百年過去了。壹個偶然的機會裏,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墻的時候,從地下掘出壹個石匣,裏面有壹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幹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有壹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佩劍突然從鞘中跳出躍進水裏,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雙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意在致謝,然後,兩條龍脖頸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而在第二天,縣城裏卻搬來了壹對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壹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小妻子總在旁邊為他扇扇子,擦汗水。
關於龍泉劍也有這樣的傳說:
龍泉劍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民間廣泛流傳著歐冶子鑄劍的故事。龍淵劍是龍泉劍最初的名字。據傳有壹次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了五色龍紋,七星鬥像,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龍淵,把劍稱為龍淵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
鑄劍大師歐冶子。在龍泉市的南溪村,今天還有壹座歐冶子將軍廟,供奉著這位鑄劍大師的塑像。
傳說歐冶子是福建閩侯人,他鑄造刀劍的技藝,聞名遐邇。為了給勾踐鑄劍,他來到龍泉。在冷兵器時代。劍是戰場上決勝的利器之壹,它的品質至關重要。
古人用天上飛來的隕石來制作劍的刃部。因為隕石中所含的鐵質遠比青銅堅硬,但這種隕鐵非常稀少。歐冶子壹直在尋找壹種與隕鐵性能相同的替代材料鐵砂。
就是在甌越之地的秦溪山,歐冶子發現了他苦苦找尋的鐵砂礦。之後,秦溪山就成了他的鑄劍基地。
關於太阿劍的傳說是這樣的:吳有幹將,越有歐冶子,為圖謀霸業,楚王厚待歐冶子之後,請其前往盛產惡金之地的棠溪,鑄神兵利器。
歐冶子耗三年,鑄三劍,分為龍淵、工布及太阿。
楚王問:“為何叫龍淵、太阿、工布?”歐冶子之子風胡子說:“欲知龍淵,觀其狀則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工布,爪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欲知太阿,觀其爪巍巍翼翼,如流水波。”楚王將三劍作為國寶,以昭尊位。又將它們作為武力的象征,四方征討,平削諸候。
晉鄭王知道楚王有龍淵、工布、太阿三柄神劍,派使者前去索要,楚王不但不給,反而把使者責罵壹頓,轟出楚境。
晉鄭王大怒,發兵十萬,將楚城團團包圍。楚王舉太阿之劍開城迎敵。
這太阿劍,當年劍師歐冶子煉鑄時,雨師掃灑,雷公擊橐(tuó),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乙下觀,經過幹錘百煉始至成形。揮動如虎嘯龍吟,劈山山開,指水水涸,飛起來能取萬人首級,晉國之軍怎攻得這神刃利器?楚王揮動太阿寶劍,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壓、劈、截、洗、雲、掛、撩,如割草切菜壹般,殺得晉軍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幹裏,猛獸毆逐,江水折揚,屍骨遍野。晉鄭王帶領殘兵敗將逃回本土,從此大傷了元氣。
遂太阿之神兵威名揚天下。
劍以俠士而揚名,俠士以劍而稱雄。早期的青銅劍成形於商朝,發達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吳越兩國都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劍身的花紋神秘華麗,即便是經歷了兩千五百年黑暗的輾轉,依然難掩其鋒銳,就如英雄,隔著多少世的歲月,依然在被人景仰。
中國刀劍最高的工藝水準在東漢時代出現的“百煉鋼”。百煉,就是“將鐵反復加熱、折疊鍛打壹百次,使得雜質盡出,最後鍛造出最精純的鋼”。終因太過耗費不實用,“百煉鋼”的技術也失傳了。
據說,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愛刀劍,而且曾經不惜人力物力,制作了壹批款式精美的刀劍,使得當時冶煉刀劍的技術大幅提升。但是清朝扣鳴刀上花紋鋼的技術是從日本、東南亞、中東、印度學習過來的。盡管在兩幹五百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使青銅劍不生銹的技藝,盡管清朝的劍上也有花紋鋼。但中國的花紋鋼在唐代之後就失傳了。世界上最好的花紋鋼不在中國,我們古代刀劍的鑄造技術,沒有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