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峨眉十景的傳統十景

峨眉十景的傳統十景

聖積寺,古名慈福院,位於峨眉城南2.5公裏處,原為峨眉山入山第壹大寺,環境幽古。寺外有古黃桷樹二株,需數人才能合抱。銅鐘原懸掛於寺內老寶樓上,又名聖積銅鐘。鑄於明代嘉靖年間,為別傳禪師所暮化。此鐘銅質堅固,重達12500公斤。傳為四川省最大的壹口銅鐘。

趙循伯編撰,壹九三五年出版的《峨眉山》:“其鐘每於廢歷(即夏歷)晦望二日之夕敲擊……每壹擊,聲可歷壹分零 五十秒。近聞之,聲洪壯;遠聞之,聲韻澈;傳靜夜時可聲聞金頂。”

1959年,聖積寺廢,鐘擱置於道傍;1978年,銅鐘遷到報國寺對面的鳳凰堡上,並建亭覆蓋維護。鳳凰堡上參天蔽日的蒼杉翠柏,莊重典雅的八角攢尖鐘亭,環繞四周百余通碑刻的古碑林,與古拙凝重的巨鐘渾然壹體,融和了自然美與人文美,不失為壹大景觀。 蘿峰位於伏虎寺右側,相距0.5公裏,是伏虎山下壹座小山巒。草豐竹秀、澗谷環流,古楠聳翠,曲徑通幽。

山巒上數百株古松奇枝異態,蒼勁挺拔,是峨眉山上少見的松樹聚生地。山風 吹過,陣陣松濤回蕩在山谷之間。夏季雨後初晴時,煙雲從澗谷裊裊升起,或從藍空緩緩飄過,從密簇簇的松林中望去,變幻百出,顯示出峨眉雲彩多變的流動美。雲從石上起,泉從石下落。

羅峰庵,又名羅峰禪院,是壹座雅致的小廟,已於1987年6月重建。翠竹掩映,楨蔽楠日,絕塵脫俗。門聯壹副:“壹塵不染三千界,萬法皆空十二因。”庵後為新建的和尚塔林,墓塔林立,莊嚴肅穆。峨眉山的高僧大師門,都把蘿峰視作他們園寂後的歸宿聖潔之地。 靈巖寺遺址位於高橋左側,距報國寺西南5公裏。隋唐間創建。曾改名護國光林寺、會福寺。明洪武永樂年間重建,仍名靈巖。明代是靈巖寺的鼎盛時期。殿宇重疊,密林掩映,丹巖凝翠,呈現出靈巖層層疊疊的雄峙壯觀,“靈巖疊翠”便成為峨眉十景之勝。

古剎到20世紀60年代已全部毀坍。而“靈巖疊翠”的自然景色卻依然如故,去靈為巖,看疊翠,仍有“仿翠摹青情不盡”的感受。

靈巖地處峨眉金頂三峰的後山麓。在靈巖寺遺址上向北眺望,近處,青峰綿延起伏,茂林修竹,點綴其間;遠處,萬佛頂、千佛頂、金頂宛似三座巨型翠屏橫亙天際,三峰挺拔而柔和的輪廊線十分清晰。由低至高,由近至遠,青青的山色由翠綠到黛青到灰藍,到灰白,層層深遠開去,壹直延伸到與藍天的分界線,層次極為豐富。

從山下觀望峨眉三峰,有幾處絕好的地方;在山東麓的連香壩,在低山的會燈寺,在中山的白龍洞古德林;但皆不如靈巖遺址那樣逼近開闊,可從更深的層次上靜觀峨眉山另壹美妙奇幻的側影,欣賞“疊翠”剛與柔、壯與秀相依互存的美。 清音閣地處峨眉山上山下山的中樞,與龍門洞素稱“水勝雙絕”,面對清音閣展開的是壹幅青綠山水畫卷。

高處,玲瓏精巧的樓閣居高臨下。

中部,是丹檐紅樓的接禦、中心二亭、亭兩側各有壹石橋、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雙翼,故名雙飛橋。

近景,則為匯合於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側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龍潭,繞洪椿坪而來,水色如黛,又名黑龍江;左側白水,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繞萬年寺而來,水色泛白,又名白龍江。

兩江匯合沖擊著碧潭中狀如牛心的巨石,任其黑白二水洶湧拍擊,仍巍然不動,組成獨具特色的寺廟山水園林環境。

園林學家稱它是有聲的詩,立體的畫。佇立中心亭,現黑白二水,大有山隨水而動之感。驚濤拍石,發出陳陳的轟鳴,聲傳四周的深谷幽林之中,恰如古琴彈奏,時而清越,時而深沈,時而激昂,任人領略“清音”之趣。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壹劉光第撰對聯“雙飛兩虹影,萬古壹牛心”——用傳神之筆描繪出“雙橋清音”的風韻。

在清音閣,可看到山光水色,聞到花草芬芳,聽到流泉清音,觸摸到亭臺碑石。它集中了視覺美,聽覺美,嗅覺美,使遊都獲得峨眉山風光總體的審美感受。古今遊人多稱譽為“峨眉山第壹風景。” 萬年寺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壹,創建於晉,稱普賢寺,唐時改名白水寺,宋時為白水普賢寺。

萬年寺建在群山之中突起的壹座山峰上,諸峰相映,蒼翠環照,壹年四季,景色宜人,特別是到了秋高氣爽之時,峨眉山下夏暑尚存,金頂三峰已初飄白雪,而位於中山地區的萬年古剎,正處在壹年中的黃金季節。林中色彩斑斕,紅葉如醉,寺內的白水池碧波蕩漾,蛙聲如琴,丹桂飄香,令人怡然神爽,因而稱之為“白水秋風”。

天成的白水池在寺門左側平坦坦的山坳之上,至今水清如鏡。山影月色常常映入池中,水天壹色,又名明月池,是唐詩人李白遊鑒峨眉,長留寺中,與寺裏的高僧文浚撫琴和詩的地方。池邊原有“唐李白聽廣浚禪師彈琴處”碑。 以白水池為中心的四野秋色,用絢麗多彩來形容是遠遠不夠的。

息心嶺下,獅子巖邊,缽盂山前,玉筍峰林之中,真是“秋色勝春潮“。楓葉、巖桑色紅如醉;銀杏的金色葉片,猶如蹁躚的蝴蝶飛舞在翠柏林中;合抱大的古楠,百株千株蓊郁成林,在嚴冬將臨的季節,高擎著綠色的華蓋,捧護著人間的春意;還有壹種水白蠟樹集成的灌木林叢,在黛綠的林海邊緣,盛開著繁星似的小白花,帶著瑩瑩的霧露,伴隨著習習秋風,在蒼茫的重翠襯在東西兩廂;藍天白雲,紅墻綠瓦,丹檐碧柱點綴其中,可謂彩幻如夢。

每當夜幕徐降臨到白水池畔,池中琴蛙(學名仙琴水蛙)成雙成對,恰像年少和美的夫妻,“夫唱婦隨”地合秦起和諧悅耳的樂曲,播向祥和的人間。這樂曲伴和著萬年寺中點點暮鼓和聲聲梵唱,能不令人想起李白和廣浚的詩聲琴韻?這三丈見方的山泉,卻包羅著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和許許多多的人世滄桑。 以清幽靜雅取勝的洪椿坪,坐落在中山群峰環抱之中。坪上,雲霧豐盛,古木蔥蘢,山鳥長吟,濤聲殷殷。

洪椿坪建於明萬歷年間,原名千佛禪院,以寺外有三株洪椿古樹而得名。寺中壹聯中說:“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是以“大椿”來比喻洪椿樹的古老和寺廟的歷史悠久。

春夏雨後初霽的早晨,山野空氣格外清新,微帶涼意;寺宇庭院壹塵不染,整潔雅致。此時,山林中,石坪上,庭院裏,落起霏霏“曉雨”。這“曉雨”,似雨非雨,如霧非霧,樓閣、殿字、花木,山石、遊人、影壁,以及庭院右側的林森小院,壹切都似飄忽在迷茫的境界中,呈現出壹種虛無飄渺的朦朧美。遊者或倚立庭院,或漫步寺外,仿佛周身被“曉雨”潤濕,但撫摸衣裝,絲毫沒有被雨水浸濕的痕跡,卻頓感清涼和舒適。

所謂“曉雨”,科學家解釋是雨後初晴時,山林中飽和的濕度,經過涼夜的冷卻而蒸發不散的大氣。 大坪危聳於黑白二水之間,壹峰突起。位於峨眉山的中部,左與華嚴頂、長老坪、息心所、觀心坡諸山,比肩相望;右有天池、寶掌、玉女,呼應諸峰,四繞回環;中心頂鼎峙於前;九老洞屏臨於後,海拔1450米。

山勢險峻,孤峰脊嶺,僅東北兩側各有壹陡坡上下,自然景觀還有壹奇,即“大坪霽雪”,為峨眉山十景之勝。

每年秋末,金頂開始飄雪;立冬壹過,大坪已是雪花滿山飛舞,挺立的常綠喬木,如瓊枝玉葉,白塔淩空。嚴冬時,峨眉山處處雪樹冰花,全山宛似銀色世界。大坪和周圍的群峰,變成潔白的壹片凈土。晴雪初霽,佇立在大坪以上高海拔的山峰上,鳥瞰大坪是另壹番“幽峭精絕”的冬景。

大坪和環繞四周的群峰,組合成壹朵龐大的雪蓮花:大坪如同花芯,叢叢參天古樹活象花蕊,周圍的峰巒宛似壹裂裂花瓣。“大坪霽雪”凝聚著峨眉雪的形色美。 “九老仙府”是仙峰寺與九老洞的統稱。“寺號仙府,洞臨九老;山迎佛頂,臺接三皇。”仙峰寺的第壹座大殿前石柱上的這壹副楹聯,概括了“九老仙府”的主要景點。

離仙峰寺右側0.5公裏的九老洞,全稱九老仙人洞。 相傳九老洞是仙人聚會的洞府,給它蒙上了壹層撲朔迷離的神奇色彩。洞位於仙峰寺右側山腰,藤蘿倒植,下臨絕壁。洞口裏“人”字形,高約4米。洞內黝黑陰森、濕潤,能直立行走的通道有100多米,往前岔洞交錯,深邃神秘,未探明前,人多不敢入內。

譚鐘嶽的詩是對“九老仙府”的最佳寫照:“圖成九老記香山。此洞緣何創此間?料是個中丹訣煉,老人九九適追攀。峰庵到此學仙余,太史虎臣曾結廬。跨鶴飛鳧蹤以渺,晴日壹片卷還舒。危巖果是鳳鐘靈,幾歷風飄復雨零。仿翠摩青情不盡,心香壹瓣薦芬馨。”

1986年,經過四川省地質礦產局207地質隊和有關專家聯合進行科學考察後,才初步揭開了九老洞之謎。

九老洞為峨眉山著名的巖溶洞穴,在長達1500多米向下延伸的通過內,有壹個全封閉型的觀賞空間,首先呈現出的是多變的空間美。

第壹段為淺部,有比較寬大的廳堂,廊道式洞穴;

第二段為中部,開始出現岔洞,這壹段是九老洞的主體部分,多系網狀交叉形的宮型洞穴,洞中有洞,上下重疊,縱橫交錯,僅在洞穴交錯處,形成較大的洞穴或豎井;

第三段為深部,主要是裂隙型洞穴,壹條陰河時而沿裂隙滲出,時而蜿蜒隱入洞底。洞壁和洞頂天然雕琢的巖溶造型,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芽、石花等等。 峨眉山月,自古留名,李白曾留下千古絕唱《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觀月的最佳地方是報國寺、蘿峰頂、萬年寺、仙峰寺和洗象池等地,賞月的最佳時令是在秋天。

“象池夜月”是峨眉十景中最富感情色彩的壹景。

每當月夜,雲收霧斂,遙天壹碧,萬山沈寂,秋風送爽,壹輪明鏡斜嵌在潔凈無雲的藍空上,唯有英姿挺拔的冷杉樹林,蕭蕭瑟瑟,低吟輕語。

月光透過茂密墨綠的叢林,大雄殿、半月臺、洗象池、初喜亭、吟月樓,沈浸在朦朦的月色裏,肅穆,活靜。

月光下,古剎似壹側臥的大象頭,藍天映襯,剪影清晰:大殿似額頭,兩側廂房似雙耳,半月臺下的鉆天坡石階,又好似拖長的象鼻,不知是巧合,還是寺廟設計師的匠心獨具?

月移清天,六方小池內,壹汪清泉,壹輪明月恰好映在池中,兩月相對,天上人間,渾然壹體。 峨眉山金頂是峨眉山的象征,峨眉十景之冠“金頂祥光”則是峨眉山精華所在,由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四大奇觀組成。

日出:在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金頂,踞高望遠,日出景象更加浩瀚壯闊。

黎明前地平線上天開壹線,飄起縷縷紅霞,空曠的紫藍色的天幕上,壹剎間,吐出壹點紫紅,緩慢上升,逐漸變成小弧、半圓;變成桔紅、金紅。

然後微微壹個跳躍,拖著壹抹瞬息即逝的尾光,壹輪圓圓的紅日嵌在天邊。伴隨著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

雲海:晴空萬裏時,白雲從千山萬壑中冉冉升起,蒼蒼茫茫的雲海猶如雪白的絨毯壹般展鋪在地平線上,光潔厚潤,無邊無涯。

山風乍起時,雲海飄散開去,群峰眾嶺變成壹座座雲海中的小島,雲海聚攏過來,千山萬壑隱藏得無影無蹤。

雲海時開時合,恰似“山舞青蛇”,氣象雄偉。

佛光:當人站在金頂背向太陽而立,太陽光從身後射來,前下方又彌漫著霧時,這時便見到前下方的雲霧天幕上會出現壹個色序排列為外紅內紫的彩色光環,中間出現人的身影,且人動影隨,這就是佛光。

即使有成百上千的遊人同時觀看,遊客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被光環籠罩,非常神奇,所以佛光又被人們稱為“峨眉寶光”。

佛光因色調、形狀、大小的不同,有各種不同名稱的佛光,如有水光、壁支光、童子光、金橋、清現、反現、大現、小現等等。

實際上佛光是光的壹種自然現象,是因陽光照射雲霧表面的衍射作用而形成的,佛光每年平均出現70余次,在下午2—4點鐘出現較多。

清人丁文燦在《看見佛光》壹詩中,雲:“雲成五色現廳光,形似民珠不可方,更有壹樁奇異中,人人影在簡中藏。”這種佛光名“攝身光”;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在《光相》詩中歌曰:重輪疊影印巖腹,非煙非霧非丹青。我與化中人***住,鏡光覿面交相顯;譚鐘嶽詩雲: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石臺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聖燈:聖燈又名佛燈,在金頂無月的黑夜,舍身巖下常出現飄浮的綠色光團,從壹點、兩點形成千萬點,似繁星閃爍跳躍,在黑暗的山谷中飄忽不定,古時被人們贊為“萬盞明燈朝普賢”。

最早詠贊“聖燈”的是唐朝詩人薛能,他在公元866年秋天登臨峨眉,夜觀聖燈後詠道“莽莽空中稍稍燈,坐看迷濁變清澄。須知火盡煙無益,壹夜欄邊說向僧。”

明代萬歷年間,嘉定(樂山)知州袁子讓在《遊大峨山記》壹文中記述了他所見:“及時薄暮,壹僧果語‘空中燈現’。予急出現之,隱隱有壹兩點,如星飛在巖壑上下間。有頃,分為數十;有頃,漸分為數百;往來樓臺欄之中;移時而散,竟不知何物。”

釋心誠《聖燈》詩雲:“飛自峭崖東,飄來點點紅。回翔分遠近,掩映入空蒙。焰冷千年火,光搖半壁風。夜深人靜後,掛滿梵王宮。”

明人尹伸《聖燈》詩亦雲:“曠望不辭夜,燈從上界傳。流光時渡壑,焰影欲連天。只評繁星墜,還從法力圓。迷雲開暗谷,處處見金仙。”

聖燈現象極為奇特,其原因有三種說法:壹說是山谷的磷火,另壹種說法是某些樹木上有壹種密環菌,當空氣中的濕度達到100%時便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