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無手考生再戰高考 無手女孩的大學夢還有幾道坎
幸福的定義是什麽?是人生中的壹帆風順,擁有團圓美滿之家庭,還是具備壹副健康的體魄,享受生活之愜意、成功之自豪……可以說,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都有自己對幸福的理解及向往,以致在不停地追逐幸福之腳步,更有甚者會讓旁觀者發出“不識幸福真面目,只緣身在幸福中”的感慨。壹個少女,壹個身體殘疾的少女——李誌華,在她眼中,彌足珍貴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懂得幸福,懂得珍惜。影響壹生的意外1984年某月某日,在內蒙古通遼市紮魯特旗伊和背鄉趙家堡村的壹個農民家庭裏,壹個健康的嬰兒呱呱墜地,喜悅持續不過百余天,災難卻突發而至。由於李誌華的媽媽患有季節性精神分裂癥,每年秋冬季節便是其發病期。天有不測風雲,就在李誌華生命時鐘方走過百日之時,她媽媽又因病而離家出走。李誌華的爸爸為尋找犯病的妻子,倉促之余將李誌華壹人留在家裏,而此時,對世界壹無所知的李誌華因碰翻壹個正在燃燒著的煤油燈,於是壹場災難席卷了她,雖說保住了性命,但她卻永遠失去了雙手。初見李誌華,從她的面容、神態上看找不出半分怨天憂人、憤世嫉俗之態,相反,不甚白皙的臉龐總掛著壹絲羞澀但卻堅強的笑容。對於她來說,改變其命運的那次意外,並不是上天給予她的摧殘,而是壹種天將降大任之先的磨練與考驗,雖少了壹雙手但並不等於失去壹切,她還有壹雙腳,她用這雙腳不僅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還自學高中課程,毅然扣響了大學的校門。小學時光苦中有甜少不更事的李誌華並不曉得自己與他人在身體上的區別,她壹直以為自己天生如此,同伴們用手做的事,她的腳也毫不遜色,甚至比其孩子的手還靈活,5歲左右她就可以用腳穿針引線縫沙包,可以寫字、畫畫、壘房子、過家家。當她看著哥哥、姐姐與其他小朋友在學校裏讀書的時候,她十分不理解為什麽父親不允許她去上學,是嫌她笨、家裏窮,還是……諸多揣測在心中,可她始終沒有問出口。她總是偷偷地站在教室外面,仔細的記下老師的壹言壹字。由於窗戶太高,她找來了幾塊磚疊在壹起,腳踏在上面伏在窗邊,每節45分鐘的課程,對於李誌華來說,既是壹項體能鍛煉,又是壹滴甘甜的雨露,滋潤著她那求知欲強烈的大腦。或許在壹般人眼中,日復壹日的站著聽課已是壹件無法逾越的意誌考驗,而年僅六、七歲的她又沒了雙手卻為了學習,再多的難題也壹壹克服。無法記筆記就用心記,或坐在冰冷的地上用腳夾住木棍寫,老師留下的作業回家用小黑板完成,從不間斷……對於大多天之驕寵的孩子來說,寫作業可謂是壹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而老師判作業更是讓孩子們郁悶之事,但在那時的李誌華看來,能得到老師親自批改的作業是多麽可貴的壹份禮遇。為了學到知識又怕教室的老師和同學們發現她的存在,在每次下課時她都會快速地溜到姐姐班,等到上課鈴響時再溜回來繼續聽課,她自以為可以瞞過所有人,壹切都很順利,直到那壹天……老師在課堂上提出壹個在李誌華看來非常之簡單的問題,而班裏在座的同學沒有任何人回答,她下意識地喊出了答案,卻被老師同學們發現,慌亂中從磚頭上摔了下來聲音在寂靜的教室裏回響。老師問:妳是誰呀?李誌華沒有回答,只是低著頭,她無法解釋自己的身份,更害怕話壹出口便失去了這最後壹扇可以學習知識的小窗,她該怎麽,淚在眼眶中打轉,她緊閉牙關,唯壹的信念就是不能說,什麽也不能說。老師將她帶進教室,對同學們說:“這個同學挺可憐的,能不能把她秘密地放在咱教室裏。”聽到這裏,李誌華的眼淚終於忍不住奪眶而出,她張了張嘴,卻什麽話也說不出來……就這樣李誌華由教室外轉移到了教室內,由站著改為坐著。即便是坐在教室的地上聽課,即使是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天用發抖的腳執筆寫字,她也甘之如飴,“我比較幸運,我很感謝陶老師。我可以和其學生壹起聽課,壹起交作業給老師判,真的很知足。”翻開李誌華小學時期的作業本,文字工整有序,幹凈利落,很難想象是出自壹個憑借雙腳寫字的人。在她考入鄉裏的伊和中學時並獲得全旗第壹名的作文中有這樣壹段話:“我最幸福。我有最疼愛我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爸爸是我心目中的太陽,媽媽雖然有病,但媽媽的愛就像雨露,雖然間斷,但依然是我最依賴的,哥哥姐姐陪我壹起玩,從不欺負我。我有壹雙手,壹雙與別人不壹樣的手,我可以做同學們能做的壹切,可以幫媽媽幹活,幫爸爸做飯,可以跳皮筋,踢沙包,我的‘手’能做這麽多事,我覺得我最幸福。”從那時起,李誌華就明白,自己失去了雙手,壹樣可以獲得幸福。初中學會了自立在自立上,中國的孩子是普遍缺“鈣”的。壹方面是父母包攬得太多,使孩子缺乏了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壹方面,大多數孩子也沒有自立意識,長期養成壹種依賴父母的慣性及惰性。而失去雙手的李誌華卻與之相反。能上初中取決於她哥哥的放棄,面對這份來之不易的饋贈,她格外珍惜“初中生活給我最大的受益就是學會了自立。”這是李誌華的切身體驗。李誌華所在的中學離家很遠,在校住宿便是必然之事,身體殘疾所帶來的困擾在此時便暴露出來,尤其是上廁所。“因為同學們都是來自各個不同的村,互不認識,所以讓別人幫忙很不方便,後來就自己學會了上廁所。那是我初中生活時的最大難題。”李誌華在校期間面臨的另壹件尷尬之事即是疊被。“以前在家都是媽媽,每天叫我起床,害怕我的衣褲涼,就用火烤好後給我穿,也從沒有讓我疊過被子。”李誌華還清楚記得在校第壹次疊被子的情景。那天淩晨5點多她就不時地在床的四個角努力,但事與願違,折騰了3個多小時,腿酸腳麻卻依然沒有疊好被子。對於壹個失去雙手的孩子來說,會不會疊被真的那麽重要嗎?她難道沒有想過,因為自己沒有雙手,有些事這壹生做不了也是情有可原的?“我長大了,應該學會自立。我沒有手不是壹個優勢,而是壹種劣勢,所以我只有克服這方面的缺點才能與大家站在壹個起跑線上。我覺得人在壹種環境下,很多事妳不試永遠不知道自己行不行。我試過,我行,我成功了。”在李誌華的努力下,她終於能夠疊好被子,而且還是軍隊裏的豆腐塊被子。當攝制組帶她到軍隊裏表演時,軍隊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壹位軍領導還向攝制組索要錄像帶,當教材訓練新兵呢。“初中三年生活,雖不及小學帶給我的快樂,但卻是我成長中所必須經歷的壹個環節,給了我獨立生存的能力。”這是李誌華對自己初中時光的壹個總結。幸福應懂得珍惜任何人都應該擁有壹顆能懂得幸福的心,懂得去珍惜身邊和已經擁有過的,那就是最大的幸福。當李誌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時,她已經失去了母親。那是1998年,李誌華初中畢業,由於身體狀況,她所在的學校沒有同意她參加升學考試,從此她便失學在家。也就在這壹年秋天,她的母親再壹次離家出走,當人們在壹個上凍的河裏發現了她的母親時,她的母親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那壹年讓李誌華今生難忘。“本來失學在家的我可以照顧媽媽,卻失去了媽媽。姐姐上高中不在家,我有責任照顧好媽媽,卻沒盡到這個責任……”在多數人眼中,由於李誌華母親的原故而使李誌華失去雙手,或多或少會在李誌華心中對母親報有壹些怨恨。但她的回答在意料之中卻又出乎意料,“自從我開始知道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就沒有過這個想法,我覺得如果說我們中間有壹個人欠壹個人的,那就是我,我欠媽媽的。由於我當時太小,如果當時我再大壹點,如果當時我有能力,媽媽的病壹定能夠治好,她也不會永遠離開我們……”在李誌華的記憶中,那年秋天的情景歷歷在目:父親與哥哥每日都在地裏幹活,失去雙手的她既要做飯又要做家務,常常忙的焦頭爛額。而此時,母親的病狀也有些怪異,以往每年犯病時既不打人也不罵人,但這壹年卻經常無緣無故的生氣。就在她母親離家出走的前幾日,因李誌華做了壹頓飯而挨了她壹巴掌。這對從未挨過母親打的她來說著實是不小的震驚。但今日李誌華再回憶起那壹巴掌時,心中卻充滿了內疚與苦澀,“我覺得如果沒有那壹巴掌,我就更對不起媽媽,那壹巴掌對我來說不是痛是愛。”李誌華壹直很內疚,在她看來,母親的離世是她所造成的,“我當時為什麽要做飯,壹頓飯,爸爸與哥哥不吃也能幹活,壹頓飯,爸爸與哥哥回來後再做也不遲。為什麽不能跟著媽媽,為什麽沒有照顧好媽媽……從我懂事起,媽媽每次犯病就是走,我覺得媽媽每天都在走,所以我真的大意了,沒有想到後果,如果我想到了,我就不會失去疼我的媽媽……我覺得,人不論生活在什麽環境下,重要的不是幸福,是懂得幸福,懂得珍惜,如果不懂得珍惜或許就再也沒有幸福了。”殘並拼搏著失去母親的李誌華再壹次承受了生理與心理的極大考驗,夜晚獨自壹人在家的恐懼與對親人的愧疚緊緊包圍著她。就在母親去世那年秋天,父親與哥哥到地裏幹活,將她壹人留在家照看著倉房裏的糧食。夜深人靜之後,因害怕與孤寂而不敢入睡的她壹個人蹲在角落裏,有時將電視音量調到最大,絲毫沒有聽到屋外倉房的動靜。第二天壹早,當她到倉房拿糧食餵豬的時候,才發現倉房已空。這可是晴天霹靂,爸爸與哥哥壹年的辛苦就這樣….這對於連買壹盒火柴都買不起的李誌華家,無疑又是雪上加霜。“我覺得我真是挺沒用的,如果我再不能做壹些家務,就根本挺不過那段時間。我不停地幹活,讓爸爸、哥哥吃上熱騰騰的飯,把家裏的雞鴨都照顧好,那是我唯壹能做的。”在輟學的那兩年,為了彌補心中的愧疚,也考慮到家裏的經濟狀況,李誌華將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家務上,尤其是在秋收季節,她更忙了。每日淩晨壹點多,她都會努力與睡魔對抗,揉著惺忪的眼睛,跟父親、哥哥到地裏幹農活,而她的任務就是開拖拉機,壹開就是五、六個小時,這對於年少卻有殘疾的她來說,實乃壹項新的考驗。沒有雙手,她只能用胳膊夾住方向盤,腳踩離合器或油門,辛苦地駕禦這壹龐大的機器。回到家後,她又開始了壹天的家務勞動。即使這樣,李誌華卻依舊沒有放棄讀書,放棄學習,在她看來,雖說自己的生活被繁重的家務壓的喘不過氣來,但自己的精神卻十分空虛,母親的辭世與自己的失職所給家中帶來的損失,就像壹張巨網,緊緊裹住了她,也只有知識能讓這張精神之網開辟壹條小小的縫隙,讓陽光照亮她那內疚不堪的心。她每日在做完家務之後,利用剩余的點滴時間自學,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高中課程悉數進入了她的腦海。或許是李誌華的精神感動了上天。天道酬勤,經過她自己的努力以及他人的幫助,2000年的9月,李誌華終於被她姐姐所在的包頭輕工業學校免試錄取。2003年她又參加了高考,考上了西安歐亞職業學院的藝術設計專業,圓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學夢。“在我心中曾經有壹個夢,要用歌聲讓妳忘了所有的痛……”當誌華唱起這首歌時,我情不自禁流淚了。看著她用腳趾夾著沈重的菜刀切出薄薄的土豆絲時,我不敢細數她腳上留有多少道傷疤;盯著她用腳將線從針孔中穿出時,我不敢問她曾經被針紮過幾次;聽著她說第壹次做飯把炒韭菜變成煮韭菜時,我不敢想象她被燙傷時的情景;望著她揮筆寫下“我最幸福”四個大字時,我終於明白,那是壹種精神的力量。消極的人,壹直埋怨風向,積極的人,壹直期待風向,調整風帆。“我因無鞋而哭泣,直到我看到那個沒有腳的人。”想想看,大部分的我們其實是十分幸運的,身體各方面都健健康康,正正常常的,但是我們還不能真正明白什麽是幸福。壹個孩子,壹個缺失雙手的殘疾孩子尚能如此,尚懂得珍惜幸福,身殘而誌不殘,那些成年的、健全的卻依舊不會“自己走路”的人難道就沒有壹絲汗顏與無地自容嗎?珍惜幸福,多麽淺顯卻又復雜的四個字,回頭看看我們,我們又忽略了多少身邊不易察覺的幸福。錯過壹時,會失去壹世,不要再失去現在的擁有,不要讓後悔積聚心頭。幸福需要感悟,更需要珍惜。可以自己摘取整理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