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都是孔子說的話,有很多人望文生義,認為這兩個表述是不是有點矛盾呢?其實不然,有教無類說的是教育的態度,“類”是指類別,不論貧窮富裕,不管身份地位,不管是賢是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材施教說的是教育的方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差別化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得到最好的發展。
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孔子的學生中,有貴族,也有平民,如魯國的大夫孟懿子和南宮適都是孔子的學生,當然,孔子的學生中,平民還是大多數,比如,子貢就是衛國的商人,顏涿聚曾經當過強盜,子張曾經是個賣馬的經紀人。
子路生性粗鄙,好勇鬥狠,還侮辱過孔子,但是孔子設禮樂,慢慢引導,子路最後也成為孔子弟子中的大賢。假如孔子因為子路曾經侮辱過自己就不對他進行教育,那麽社會上就會多壹個粗魯的人,而少了壹個賢人。
正是因為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才使得這樣的壹些平民,商人,甚至強盜受到教育,成為社會上賢達人士。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產生良好的社火效果,給我們國家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弟子三千,賢者七二”的美談。
因材施教講究的是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教育。比如子路和冉有像孔子請教同壹個問題:聽到壹個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孔子給他們倆的答案確實不壹樣的,孔子對子路說:家裏的父兄在,應該向他們請教之後再說,怎麽可以馬上就去做呢?而對冉有的回答則是:應該馬上去做。
為何同樣的問題,孔子對兩個弟子的回答卻不壹樣呢?因為子路遇事輕率,要加以抑制,而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進行教育,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比西方早了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