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大縱湖原為壹座繁華這壹段叫晉城,因突然地陷而被水淹沒。東晉城古時比較繁華。在這個城市裏,有壹個年輕的小夥,叫宗保子。因家裏比較貧困,還有壹個70多歲的老母親,生活的擔子全落在他身上。宗保子靠做豆腐度日,每天上街賣豆腐,回家時都要經過壹座祠堂做書房的門前,在這個門兩邊有壹對石獅子,石獅子旁邊有壹個燒餅攤子,他總要買幾只燒餅和油條帶給母親,自己壹個也舍有得吃。這種孝順母親的精神感動了天上的壹位神仙,這個神仙下凡了,就在石獅子跟前等宗保子經過。
這天,宗保子走到石獅子旁邊又買燒餅油條了。那仙家將他叫住,將他的豆腐全買下來,隨即說:“宗保子,妳是很孝順的人,這裏要發洪水了,要每天都到這個石獅子面前看看,看看石獅子的眼睛紅不紅,如果紅的話,洪水將要來了,妳就趕快馱妳媽媽去逃命,這相城要被水淹掉的,”那仙家說完說不見了。這事宗保子雖感到奇怪,但他認為那老人家是仙家,說話不會錯的。於是,他每天挑著豆腐擔子到石獅子跟前,都要看看石獅子的眼睛紅不紅。
這事情被來讀書的學生看見了,問宗保子為為什麽在石獅子面前看得發呆,宗保子就老老實實地說了這件事。學生們聽後就哈哈大笑起來。“石獅子的眼睛會紅嗎?”“妳是不是瘋了?”宗保子聽到學生在嘲笑他,就挑著擔子回家了。
第二天,有個頑皮的學生偷出先生的朱砂筆,走到石獅子跟前,將石獅子的眼睛塗紅,看看宗保子看見了會怎麽辦。宗保子同往常壹樣,走到石獅子面前,看壹看石獅子的眼睛,這壹看,他大吃壹驚,石獅子的眼睛約了,便放下擔子,飛跑到家,背起母親就跑,果然,天地壹聲巨響,刮風下雨,打雷閃電,只聽得後面的嘩嘩哄水洶湧而來,宗保子背著母親跑呀跑呀,風狂雨大,只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媽媽叫他放下來歇歇,宗保子只得將媽媽放下來,想息口氣再跑,說也奇怪,宗保子把媽剛壹放下,風停雨止。此時,壹條大鯉魚從他母子倆頭上跳過,再壹看,東晉城不見了,只見他母子腳下留有壹個大泥墩子,這個墩子前面也變成了湖。看著前後白茫茫的湖水、滿湖的魚蝦跳躍,母子就落腳在這個土墩子上,靠捕魚捉蝦生活。從此,東晉城就變成了大縱湖,而宗保子落腳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宗保莊(湖東南方向隱約可見的村莊便是宗保莊,即為興化市中堡鎮)。這裏還流傳著壹首民謠:“有女不嫁宗保莊,後頭有湖前有蕩,沈不沈、‘乓’不‘乓’,大浪掀上後檐墻,出門無船難動步,隔湖望娘難見娘”。
鎮湖塔的傳說
傳說在古時候,這個大湖很不安寧。幹旱水災連年發生,弄得百姓日不潦生,不知何年,壹場地震,房屋倒塌無數,偶有壹白發長須老者路經此處,見其淒涼景象,便指點說:這個大湖下有條大蟒蛇,盤在湖的四周,想修成正果,去東海成龍。可它很不安份,常常吸壹口能將涓水吸幹,吐壹下,使湖水漫天,搖身壹動便地震水嘯,妳們想安寧,必須在湖東南蛇頭七寸處砌壹座五層寶塔。當地老百姓認為這是神仙點化,便找來能工巧匠,日夜建塔。正好建塔的工匠又姓鄭,人們就把這座截取名為鎮湖塔。後來這條大蟒經不住神仙的折磨,便強行向東遊去,半路上大蟒的肚皮被壹條鱖花魚脊背上的劍刺刺破,大蟒未遊到東海,鮮血流盡死去。蟒蛇遊過的地方,便成了壹條大河,這條河就是莽蛇河,至今民間還留有蟒蛇河的傳說。
龍興寺的傳說
龍興寺的前身叫龍興庵,座落在北宋莊(今大縱湖鎮政府所在地)東南,朝陽河上“東閘橋”畔。相傳大明天啟四年(1625年)初秋,山西五臺山壹個雲遊和尚身背壹尊蹺腿長須、壹手拿板的文殊菩薩,壹路化緣到南海修煉。壹天,途經大縱湖北濱的北宋莊歇腳,入夜,忽見莊東南藕池塘盛開的荷花上端坐著壹尊彌陀大佛。壹覺醒來,已是清晨,和尚來到莊東南,見有壹片四、五畝大的荷塘,周邊有五條小溝向不同方向延伸。和尚看罷心想,這地方真是寶地,若將荷塘填平建廟,豈不成為五龍戲珠?!妙哉!妙哉!夜裏所夢,莫非神靈點化於我,隨即打聽到荷塘主人乃北宋莊宋氏十三世祖大富戶宋復隆。便向宋說明心意:“我不再往東海化緣修煉,願在荷塘上建壹座廟宇供世人修行,普渡眾生,今日與妳結個緣,望妳讓出荷塘。”主人答應施舍荷田數畝建廟,從此,和尚挑土填塘。日復壹日,肩頭磨起了“肉瘡”,仍堅持不懈。廟墩挑好後,和尚便以化來的錢財購買木料,模仿南海廟形,以木樁打基礎,建起了“龍興禪院” 。據北宋莊梅賦堂《宋氏宗譜》記載:逸史射陵諱曹公(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宋曹)為之序並手書:“因除之曰龍興禪院,其義蓋取諸騰飛焉”。後又改名為“龍興庵”。 龍興庵計有樓房瓦屋35間,主體是前後兩大殿,後有藏經樓。前殿即韋陀殿、後殿即大雄寶殿,東西兩側為東鎖馬居和西鎖馬居。東西鎖馬居樓上立有紅、黑木馬各壹匹。據說夜間常出來偷吃莊稼,後被人用鐵釘將四腳釘住得以安寧。大廟兩側建有廂房,除供佛徒食宿外,分別設有兩個“理堂”,壹日叫“同善堂”,壹日叫“益興堂”。佛徒叫“在理”。凡參加佛教的人都必須在此兩堂戒煙酒、戒性欲,學坐禪,練修身養性之功。大廟東廂房東側為壹巷道,巷道東另有兩幢樓房,前為文昌閣,後為魁星樓。前後殿天井間有壹座小花園,遍植梧桐、銀杏、綠竹、曲徑通幽,清靜幽美,天井中間立有丈余鐵鼎香爐壹座,旁邊不遠處放有石頭壹塊,此石放到水裏不沈,人卻搬不動,出家人都把它當著壹塊仙石,坐此石上削發燙戒疤。後來,人們便把這塊石頭叫“求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