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歷史回顧

臺灣電影金馬獎的歷史回顧

電影江湖五十載,金馬浮沈浪淘沙(1)

瓊瑤、胡金銓、歸亞蕾、徐楓

張艾嘉、柯俊雄曾合作的《我的爺爺》。

金馬獎過去半個世紀,從局限於臺灣地區的獎項擴散至整個華語地區,已成為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壹,也是華人電影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和大陸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不同,金馬獎更具開放性。40屆之前,參賽影片只要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的影片”即可(這之後刪去“主要”兩字,只要片中有華語都可參加),且沒規定是否曾公映。這種開放性,讓大陸、臺灣、香港甚至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出產華語片、電影人都有機會獲得肯定。

上世紀90年代,金馬獎變成完全由民間舉辦後,包容性和前瞻性也更具顯露出來。大制作、大明星可以捧杯,小成本文藝片、不知名演員也能獲獎。很多如今知名的電影人第壹個獎項肯定就來自金馬。

翻看過去50年的金馬獎,就像是閱讀壹本濃縮的華語電影史。我們既能看到時代精神和評獎標準的變遷,更能領略到每個時代電影人的卓越風采。 取自金門馬祖

1962年臺灣官方為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在金馬獎的前二十年,由於評獎為官方主辦,獲獎人和電影多集中在臺灣電影和香港國語電影。“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地名的字首,剛好也符合全球主要電影節名稱以“金”字為頭的潮流。前十屆,由於官方色彩濃厚,獲獎影片多由中央電影公司、臺灣省電影制片廠等出產。不少影片也頗具意識形態色彩,也經常有官員參與頒獎。

電懋VS邵氏

上世紀60年代,剛好是邵氏兄弟和電影懋業(簡稱電懋)在香港乃至東南亞展開激烈競爭的年代。第壹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星星太陽月亮》就來自於電懋,當時電懋的實力可以說略勝於邵氏,舉例說,1964年金馬獎曾停辦壹年,壹方面因是與第11屆亞洲電影節(今亞太電影節)撞車,更重要的原因是當年電懋公司總裁陸運濤壹行三十余人在臺中飛機失事罹難,當時這個事件震動華語電影圈。

1963年第二屆金馬獎,由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拿到6項大獎,是前十年囊括獎項最多的影片之壹。可以說,在陸運濤罹難後,邵氏影業才開始了在華語影壇長達三十多年的統治地位。

李翰祥

作為華語影史的傳奇人物,李翰祥壹生拍片無數,類型橫跨歷史、戲曲、奇情、風月、歌唱、恐怖等類型。第二屆金馬獎便憑《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拿到最佳導演在內6項獎,第四屆《西施》再包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第九屆憑《緹縈》獲最佳編劇。李翰祥雖不是金馬獎獲獎最多的電影人,但其作品的票房紀錄、引發的爭議、對兩岸三地電影工業的影響則無可置疑。

李行

從第三屆開始,李行導演***有《養鴨人家》(上圖)《啞女情深》《婉君表妹》《還我河山》4部影片獲得金馬獎,其中《養鴨人家》獲1965年第三屆金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開啟臺灣電影健康寫實主義風潮。從此李行成為臺灣導演扛鼎人物,晚年更是為兩岸電影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他是金馬50年歷史上獲最佳導演獎最多的電影人(和杜琪峰並列為三次),而他導演的7部影片曾獲最佳影片,更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嶄露頭角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有多部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獲金馬獎,除《啞女情深》《婉君表妹》外,還有《煙雨蒙蒙》《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等多部影片獲得表演獎項。進入70年代後更多瓊瑤小說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成就華語影視圈長達近五十年的瓊瑤傳奇。

與張徹壹起開創華語新派武俠片的胡金銓,也在這個階段嶄露頭角,從演員起步的他憑借自編自導的《大地兒女》《龍門客棧》分獲第四屆、第六屆金馬獎最佳編劇。而更大的肯定在之後,1979年憑《山中傳奇》獲16屆金馬獎最佳導演。

直到今天歸亞蕾還活躍在華語電視屏幕。年近七十的她出道甚早, 1965年22歲的她主演首部電影《煙雨濛濛》,1966年獲第四屆金馬獎影後。後主演過多部電影、電視劇。1970年的《家在臺北》,於第八屆金馬獎再獲影後。 二秦二林

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以瓊瑤小說為代表的愛情文藝片成為主流,這些電影裏的俊男美女迅速成為超級紅星,曾出現過壹道人稱“二秦二林時代”的亮麗風景:秦漢、秦祥林、林鳳嬌、林青霞,這四位俊男靚女在銀幕上演繹出壹樁樁動人的愛情故事;銀幕外也有精彩的感情戲。

秦祥林最早走紅,主演了《壹簾幽夢》《我是壹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1975年他在第十二屆金馬憑《長情萬縷》獲得影帝,1977年第十四屆金馬憑《人在天涯》再獲影帝。不過與秦祥林相比,秦漢的金馬履歷就沒那麽輝煌了,秦漢唯壹壹次拿金馬獎卻不是瓊瑤電影,而是1978年李行導演的《汪洋中的壹條船》,飾演殘障人士鄭豐喜。不過與這些演藝生涯比起來,觀眾似乎更熱衷當年兩人“爭奪”林青霞的八卦,而相較於林青霞,林鳳嬌在最走紅的年代(1982年)嫁給了成龍大哥,從此相夫教子。

徐楓

從壹代俠女到國際知名制片人,徐楓在華語電影史上算是不多見的傳奇女子。17歲出演胡金銓的《龍門客棧》成名,1976年憑借在《刺客》中的出色表現,獲得第十三屆金馬獎影後,1980年在第十七屆金馬獎上憑《源》再獲影後。嫁給香港富商湯君年後,徐楓轉而成為制片人,成就更大。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滾滾紅塵》,唯壹在戛納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獎的華語片《霸王別姬》。

柯俊雄

柯俊雄是臺灣電影界“勞模”,出演200多部電影,類型橫跨愛情、動作、歷史等。1979年柯俊雄憑《黃埔軍魂》獲第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99年自導自演《壹代梟雄:曹操》在三十六屆金馬獎再獲影帝。闖蕩香港影壇期間,他參演的《江湖最後壹個大佬》等在很多錄像廳青年心目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不過坊間更愛聊他的“江湖”傳聞,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欲女舒淇出道”和“鬥毆古龍之死”。

張艾嘉

作為華語電影圈不可多得的全能女性電影人,張艾嘉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從影,入圍過導演、女主角、女配角、原著劇本、改編劇本等多種獎項,甚至還擔任過金馬獎主持人,七次入圍最佳女主角也抱回兩座金馬影後。1981年第十八屆金馬獎憑《我的爺爺》獲金馬影後,1986年第二十三屆因《最愛》再獲影後。

-嶄露頭角

徐克金馬獎從來是不拘壹格降人才,其前瞻性屢屢被時間證明。1981年剛滿30歲的徐克在第十八屆金馬獎憑《鬼馬智多星》獲最佳導演,至今他仍是金馬獎史上最年輕的導演獎獲得者。這之前他的《諜變》《地獄無門》《第壹類型危險》開創了香港新浪潮,但始終未獲獎項肯定。金馬的鼓勵讓徐克更加銳意創新。 新浪潮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金馬獎的開放性也為這時期香港電影給足肯定,包括周潤發、梅艷芳、周星馳、張曼玉、成龍、王家衛等明星、名導不斷湧現。與此同時,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興起,侯孝賢、楊德昌、李安等導演脫穎而出。尤其在1989年的第二十六屆金馬獎上,最具標誌性的便是侯孝賢和他的《悲情城市》,影片在獲得最佳導演獎等多項大獎的同時,獲得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也開啟了華語導演的歐洲電影節拿獎的風潮。《悲情城市》題材上直面臺灣敏感的“二二八”事件,間接推動了臺灣電檢制度的松動。該片不但奠定了侯孝賢個人風格,也開啟了臺灣新電影輝煌之路。

楊德昌

1986年第二十三屆金馬獎上,戰勝吳宇森導演的《英雄本色》獲得最佳影片的是壹部叫《恐怖分子》的電影。該片由楊德昌執導,時年39歲的他才執導過三部電影。《恐怖分子》是他第壹部多主人公電影,他用現代變革的眼光來看待臺灣都市的文化變遷與人情世故,偏重理性剖析,極具批判意識。1991年,楊德昌帶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圖)更成為他職業生涯代表作,當年在第二十八屆金馬獎再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這部長達4個小時的史詩作品,也讓楊德昌為西方評論家所知。可惜的是,他於2000年憑借《壹壹》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迎來事業高峰卻罹患直腸癌,藝術生命戛然而止,2007年離世。

侯孝賢

如果要評選近三十年最能代表臺灣本土導演,侯孝賢排第二,沒人敢說排第壹。李安更多的作品在美國創作,楊德昌則以拍片慢著稱。侯孝賢1973年以場記身份踏入電影圈,1989年《悲情城市》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1995年第三十二屆《好男好女》再獲最佳導演肯定。金馬獎肯定的只是侯孝賢作品的壹部分。

無論是《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還是自傳性的電影《童年往事》《戀戀風塵》都引領過風潮。而臺灣三部曲(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確立了他的大師地位。如今的侯孝賢已成為臺灣電影領導者,擔任金馬執委會主席幾年來,已將該獎項做成華語電影界影響力最大的盛會。

李安

1991年第二十八屆金馬獎,是電影導演人才輩出的壹年。當時和王家衛、楊德昌同時提名最佳導演的還有李安和關錦鵬。1991年李安是以處女作《推手》(上圖)參賽,該片讓郎雄獲得金馬影帝,王萊獲得最佳女配角的肯定。躲在背後的李安似乎被人忽視,但就是這部片開啟了李安的電影夢。1993年第三十屆金馬獎上,他以《喜宴》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2000年《臥虎藏龍》獲得最佳影片肯定、2007年《色,戒》再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成名於金馬的李安,如今享譽全球影壇,擅長於中西文化融合的他,兩度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的肯定,也是唯壹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人。金馬50周年之際,這位臺灣電影影壇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導演擔任評審團主席,金馬獎重新向更開闊的視野出發的意味異常濃烈。

-港星“翻身”

周潤發

1985年二十二屆周潤發憑借《等待黎明》首次拿到金馬影帝,這是他結束和電視臺的合約,專心電影領域後獲得的第壹個肯定。對於片中主演周潤發而言,《等待黎明》雖然不是他演藝生涯的分水嶺,但也重要。在這部寫盡悲情之能事的影片中,他的演技成功突破了以往的瓶頸。自此,星路逐漸走出低谷步入高峰。1987年二十四屆金馬獎上,周潤發憑《秋天的童話》再獲影帝肯定。

成龍

誰是金馬史上首個蟬聯影帝的人?梁朝偉、周潤發,不,是成龍。1992年作為臺灣女婿的他在第二十九屆金馬獎憑《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稱帝,第二年再憑《重案組》稱帝。盡管成龍當時紅遍亞洲,但動作片壹直是商業片的代表,經常和電影獎無緣,金馬將成龍納入視野,也是這個老牌電影獎從固守藝術和思想性,向擁有越來越多受眾的商業電影妥協的壹種轉變。

王家衛

1991年第二十八屆金馬獎上,贏了楊德昌獲得最佳導演獎的人叫王家衛,當時他的參賽作品叫《阿飛正傳》。許多年回頭來看,這樣的結果其實也是公平的。王家衛是現在香港乃至華語影壇最負國際盛名的導演,獨樹壹幟的敘事和影像美學,建立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影響到不少國外導演。王家衛曾五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雖只有《阿飛正傳》獲獎,但《重慶森林》《東邪西毒》《花樣年華》《春光乍泄》部部都能獲得國際影展的肯定。2013年第五十屆金馬,王家衛再攜《壹代宗師》而來,被譽為獲獎大熱門。

張曼玉

1989年,《三個女人的故事》戰勝《悲情城市》獲最佳影片,這部影片導演在之後也大放異彩,他的名字叫關錦鵬,但更重要的是25歲的張曼玉那年憑此片獲得金馬女主角,從此開啟了這位香港女星獲獎之路。在這之後,張曼玉分別在第二十八屆《阮玲玉》第三十四屆《甜蜜蜜》、第三十七屆《花樣年華》獲得女主角肯定,同時也在香港拿到金像獎女主桂冠。至今,張曼玉還是金馬歷史上唯壹四奪女主角的女演員,男主角都沒有出現四冠王。值得壹提的是,1990年,她還憑借《滾滾紅塵》獲第二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周星馳

1988年第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頒給了周星馳,這個香港電影圈的新人在參演這部影片之前,只是個多年跑龍套的電視劇臨時演員、兒童節目主持人,這個獎項似乎象征著“多年媳婦熬成婆”。從此他的電影片約開始變多,1990年的《賭聖》小兵立大功在港臺創下票房佳績,這之後三年他連演三十多部喜劇片,奠定了獨樹壹幟的“無厘頭”風格。在第壹次獲金馬17年後,2005年周星馳憑《功夫》在第四十二屆金馬拿下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本土低潮

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頻繁,這十年大陸電影開始進軍金馬獎,姜文、陳沖等導演揚威金馬獎,而劉燁、李小璐和秦海璐等演藝生涯的開端也來自於金馬獎的肯定。而這十年臺灣本土電影開始陷入低谷,除《美麗時光》《愛情萬歲》《臥虎藏龍》外,最佳影片都由香港和大陸電影獲得。這十年中,杜琪峰和梁朝偉後程發力,開始三奪最佳導演和最佳男演員的歷程。而《臥虎藏龍》更是在全球掀起華語武俠片風潮。 梁朝偉

1994年出道12年的梁朝偉,終於憑借《重慶森林》摘得金馬男主角,這是他第壹次獲得主角類的獎項。這個獎似乎打通了梁朝偉的任督二脈,他開始了香港電影金像獎五拿男主角、金馬獎三度奪魁的歷程,均創造兩個獎項的最高紀錄。而2000年憑《花樣年華》拿到戛納電影節男主角,更是讓他得到國際聲譽。金馬50他再度憑《壹代宗師》入圍男主角,對手是梁家輝、李康生和王羽等,這次他會將金馬紀錄再度提高嗎?

蔡明亮

1994年似乎是蔡明亮年,那壹年他的第二部電影作品《愛情萬歲》連拿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第31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蔡明亮是繼侯孝賢、楊德昌和李安之後,又壹位在歐洲電影節享有盛譽的臺灣導演。他之後的作品《河流》《不散》《妳那邊幾點》《天邊壹朵雲》等都有不錯的聲譽,但因對評委會看法有異議,曾攜《洞》和《黑眼圈》兩度退出金馬獎評選。2013年他的威尼斯參賽作品《郊遊》再度參與金馬,不知結果如何。

杜琪峰

2000年杜琪峰《槍火》首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對手有《臥虎藏龍》的李安、《花樣年華》的王家衛,最終他突圍而出,此時他已出道二十年。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頹勢盡顯,但杜琪峰卻越拍越順手,2004年憑借《大事件》、2012年憑借《奪命金》又兩次獲得最佳導演,和李行導演並列金馬獎最佳導演紀錄保持人。更重要的是,通過杜琪峰的電影,劉德華、劉青雲也是在事業奮鬥多年後終於獲得金馬男主角的肯定。

桂綸鎂

在第49屆金馬獎中,以《女朋友。男朋友》獲最佳女主角,也是繼舒淇得獎7年後,該獎項再次回到臺灣演員手中。

戴立忍

2009年第46屆金馬獎上,由演員轉導演的戴立忍憑借《不能沒有妳》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著劇本。影片涉及臺灣最底層貧民生活,對社會關懷的態度得到評委會肯定。而業界也認識到了戴立忍身上具備表演、編劇、導演多重才華。

鈕承澤

和魏德聖壹樣,鈕承澤也是臺灣導演“觸底反彈”的代表人物,2010年他導演的《艋舺》讓臺灣本土片重新進入春節檔,並取得票房佳績。他本人雖未獲金馬獎肯定,但卻推出阮經天、趙又廷等新壹代臺灣男演員。與大陸合拍的《愛》也在兩岸都贏得市場認可。 觸底反彈

進入2004年之後,華語電影圈生態再次發生較大的改變。由於大陸電影市場的興起和香港電影市場的衰落,內地、香港合拍片數量增多,也讓這些影片慢慢占據金馬獎舞臺,兩岸三地電影人的融合呈現前所未有的高潮。從2008年開始,臺灣本土電影以《海角七號》《艋舺》為代表的影片開啟“觸底反彈”的態勢。

阮經天

在第47屆金馬獎中,以《艋舺》獲最佳男主角,也是繼柯俊雄得獎11年後,該獎項再次回到臺灣演員手中。

陳可辛

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產量下降比較快,陳可辛是少量能保證出品數量和質量的導演。1996年的《甜蜜蜜》讓他在香港金像獎拿到最佳導演肯定,但金馬獎的肯定則要遲到10年。2006年43屆金馬獎上,憑《如果·愛》獲得最佳導演認可。頒獎當晚當時他正在北京籌備《投名狀》,劇本剛被投資方否定,正處於極度絕望中的他接到頒獎人吳君如打來的電話,可謂“雪中送炭”。巧合的是,兩年後的45屆金馬獎上,《投名狀》為陳可辛贏得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郭富城

如今總結娛樂圈“鹹魚翻身”的例子時,郭富城總是會第壹個入選。2005年他在《三岔口》中的頹廢演出,為其贏得第42屆金馬獎影帝,讓他迎來演藝生涯第二個春天。從那之後,郭富城在表演方面似乎開竅,連續出演多部頗有挑戰性的角色,更於2006年借《父子》蟬聯金馬影帝,成為成龍之後第二人。

鐘孟宏

臺灣新生代導演中,鐘孟宏是最受歐洲電影節肯定的。49歲的他只有三部作品,《停車》獲2008年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第四張畫》獲2010年最佳導演獎、《失魂》入圍金馬50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並代表臺灣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爭。鐘孟宏的作品比較擅長對準城市人的黑暗面,和鈕承澤、魏德聖主攻類型片不同,鐘孟宏似乎更像是楊德昌、蔡明亮這類的導演。

劉德華

被譽為華語電影圈勞模的劉德華,2004年在第41屆金馬獎終於獲得最佳男主角,這是他2000年《暗戰》和2004年《大只佬》兩獲香港金像獎男主角後,演技得到兩岸三地電影人的全面肯定。2004年的金馬男主角對劉德華意義很特殊,因為前壹年他和梁朝偉因《無間道》同時入圍,不僅輸給後者而且還被主持人蔡康永調侃;2012年劉德華因《桃姐》再獲得影帝時,已學會自我調侃:“我就自己付錢拿影帝。”(《桃姐》有劉德華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