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名的貴價,往往是奢華酒店的符號之壹。比如上海思南公館酒店,價格逾3萬元,置身頤和園中的北京頤和安縵酒店也是數萬元壹晚。除去這壹類主題鮮明、定位奢華的精品酒店被列入了“酒店中的奢侈品”行列,壹些位於旅遊旺地的高星級酒店也不乏數萬元房價的例子。在此次評出的中國最貴度假酒店名單中,三亞、麗江等旅遊旺地的部分酒店就榜上有名,它們多是國際品牌連鎖酒店,但價格卻比同類品牌在其他城市的酒店價格貴得多。
是不是價格越貴,就服務越好、質量越精?這顯然不能壹概而論。筆者認為,酒店的質量和服務水平究竟能達到什麽水平,最終還得看消費者的素質和對酒店的鑒賞能力,而不應盲從“最貴的即最好的”的消費觀。
富人們的消費能力似乎早已名聲在外,當國外的奢侈品牌店出現越來越多中國遊客的面孔時,當國外的奢侈品牌店中出現中國指示牌和中文翻譯時,國人在外“金主”的形象越發鮮明。奢侈品似乎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對於不少富人來說,擁有這些頗富盛名的奢侈品,似乎就意味著生活品位的提升,乃至地位的提升。
除了奢華物件,追求奢華享受也成為了富人們的另壹種生活方式,於是住貴價酒店也逐漸成為富人們的另壹種玩法,這不壹定意味著人們能從中體驗到精益求精的服務和奢華無比的體驗,入住天價酒店,像似更多的成為了炫耀財富和生活品位的資本,住得越貴,貌似就越有品位。
然而事實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在旅遊旺地,也可能服務態度惡劣,出品不盡如人意的酒店,但價格依然居高不下;在壹晚要價十萬元的酒店內,並未感受到客房體驗與其他普通五星級酒店的明顯差別。不誇張的說,即便對方提供的是鍍金器皿供客人使用,仍然不能提升國民對於酒店所謂奢華服務和品質的鑒賞力和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