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網遊競技 - 2013通州摸底歷史

2013通州摸底歷史

壹、有關於北京通州的歷史

通州 概述通州,地名,在中國有兩處大地點被命名為通州,壹是北京市通州區,二是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

1997年4月2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區人民 *** 駐通州鎮。

通州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境域內就有人類活動。西漢初始建路縣,後先後改稱通路亭、潞縣、通州、通縣。

1948年12月通縣解放,分置通縣、通州市。1958年3月縣市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後,合並為北京市通州區。

1960年復稱通縣。通州歷為京東交通要道,漕運、倉儲重地。

萬國朝拜,四方貢獻,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促進了通州經濟的繁榮和興旺。享有"壹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

京杭大運河(運河文化廣場、萬畝濱河森林公園) 京杭大運河全長2000多公裏,為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運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標誌和象征。它的社會功能比萬裏長城大,千百年來,為中華民族進步與發展,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通州作為大運河的北起點,曾是歷史上盛極壹時的皇家碼頭,京杭大運河在通州境內流域長達42公裏,運河兩岸分布有燃燈佛舍利塔、大光樓、漕運碼頭、皇木廠等壹批文物古跡。每年有上萬艘船只在運河碼頭裝卸,形成了通州八景之壹的“萬舟駢集”景觀。

過去,通州還有個特別的節日——開漕節。每年當第壹批漕糧抵達的日子,就是個盛大的節日,官吏客商、船工百姓***同參與慶祝活動,熱鬧非凡。

元代詩人貢奎有《二月二達通州》詩作:“河冰初解水如天,萬裏南來第壹船。徹夜好風吹曉霽,舉頭紅日五雲邊。”

如今通州碼頭當年的盛景雖然已不在,但是 *** 在這裏修建了運河文化廣場,推出了“漕運碼頭”影視基地、運河水上餐飲娛樂、運河文化體驗中心等項目供市民休閑、娛樂。總建設面積約10700畝濱河森林公園也在建設中,建成後,這裏將成為北京的壹所天然氧吧,遠觀整體,氣勢宏大,體現運河平闊如鏡,平林層層如浪,綠楊花樹如畫,皇木沈船如煙的特色,展現現代與樸野並存的風格。

成為可觀、可遊、可賞、可用的運河新景,為人們提供濱水休閑、戶外野營、文化娛樂等場所,同時也為通州增添了壹大生態景觀。 近年來,弘揚大運河文化日益升溫,沿河各省市正在緊鑼密鼓地制訂疏通整治規劃,準備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復了京杭大運河旅遊線路總體規劃方案,力求將大運河打造成我國第三條世界級旅遊線路,成為吸引世界遊客的壹張“大名片”。 三教廟 在通州舊城北部區域大成街北側(原為花絲鑲嵌廠址,位於通州大成街1號),儒教的文廟(亦稱學宮)與佛教的佑勝教寺(亦俗稱塔庵)、道教的紫清宮(亦俗稱紅孩兒廟)這三座獨立存在的廟宇,近距離成“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圍墻之側,在佑勝教寺西側,聳立著燃燈佛舍利塔,因而形成了“三廟壹塔”的古建築群,座落在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同成為北京人文奧運六大景區之壹——通州運河文化景區,今人概括簡稱之為“三教廟”。

八裏橋 八裏橋 八裏橋又名永通橋,明正統十壹年(1446)建造,為三券石拱橋。南北向,長50米,寬16米,兩側石欄,望柱頭圓雕雄獅,各具情態,欄端戧以蹲坐麒麟,昂首挺胸,栩栩如生。

中孔高闊,舟行不必免帆,側券矮小,洪水可以暢泄。向日憑欄東望,可見巍巍古城,夜晚挾欄鳥瞰,能賞漿碎玉盤。

"虹腰八裏臥晴川,畫舫搖從月窟穿"、"入夜霜清壹輪墮,淩寒征鋒去蕭蕭",清代詩句即當年美景寫照。 明清之際,橋上車轆轆,馬蕭蕭,運河碼頭百貨運往京城;橋下船軋軋,人喧喧,皇都運米駁船駛向通州。

其繁鬧景象當推北京之首,乃京通間咽喉要塞,是拱衛京師四大橋之壹,因東距通州州治八裏,故俗稱八裏橋。 1860年8月21日,英法聯軍近2萬人自天津入犯北京,遭到中國國民節節抗擊。

在八裏橋頭,清軍以大刀長矛和血肉之軀英勇阻擊洋兵,被洋槍大炮擊倒壹批,再上壹批,固守長橋,血染通惠河水,譜寫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之愛國主義篇章,使此橋更加壯美,愈顯輝煌!如今,在洋炮劫余之漢白玉護欄上,尚留有帝國主義彈痕,乃是鮮明罪證,時刻警示中國人民隨時準備保衛中華。 燃燈塔 燃燈塔位於通州北城,大運河北端西畔。

據縣誌載, 此塔始建於北周,唐、元、明諸代曾予以維修。 燃燈塔 燃燈塔為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13層,略有收分。

原高48米,圍44米,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磚雕,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此塔距潞河數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詩句。

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傾圮,發現壹顆佛牙與數百粒舍利;1900年,八國聯軍占據通州,對塔進行破壞;1976年唐山地震受損。1985年9月重修,塔剎增高5米,添相輪二、圓光壹、仰月壹、寶珠四,添設避雷針,重修塔頂蓮花座及各層塔檐,補鑄銅鈴,按原色油飾。

西海子公園 西海子公園位於通州區北城,東鄰電影院,西毗遊泳館,南臨通州賓館,北靠通惠河。公園建成於1936年,現已成為既有園林景色,又有文物古跡,還有現代化娛樂設施。

二、通州有幾年歷史了

通州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境域內就有人類活動。西漢初始建路縣,後先後改稱通路亭、潞縣、通州、通縣。1948年12月通縣解放,分置通縣、通州市。1958年3月縣市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後,合並為北京市通州區。1960年復稱通縣。1997年4月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通州歷為京東交通要道,漕運、倉儲重地。萬國朝拜,四方貢獻,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促進了通州經濟的繁榮和興旺。享有"壹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

通州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古老的文化淵源,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經濟環境,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地理位置

通州區位於北京市東南部,京杭大運河北端。區域地理坐標北緯39°36′—40°02′,東經116°32′—116°56′,東西寬36.5公裏,南北長48公裏,面積907平方公裏。

西臨朝陽區、大興縣,北與順義區接壤,東隔潮白河與河北省三河市、大廠 *** 自治縣、香河縣相連,南和天津市武清縣、河北省廊坊市交界。緊鄰北京中央商務區(CBD),西距國貿中心13公裏,北距首都機場16公裏,東距塘沽港100公裏,素有“壹京二衛三通州”之稱。

2.地形地貌:

通州區地處永定河、潮白河沖積洪積平原,地勢平坦,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最高點27.6米,最低點僅8.2米。其土質多為潮黃土、兩合土、沙壤土,土壤肥沃,質地適中。境內大小河流13條,運河蜿蜒,勢若遊龍;潮白河碧波千頃,漁歌唱晚。三河三路兩側百米綠色通道頗為壯觀,形成天然生態屏障。

3.氣候特征:

通州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冬、夏季風影響,形成春季幹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幹燥的氣候特征。年平均溫度11.3℃,降水620毫米左右。

4.民風民俗

通州素為京東重要郊域,民風民俗深受京城影響。全區人口由21個民族構成,主要少數民族為 *** 、滿族, *** 主要聚居在通州鎮南街、張家灣鎮和馬駒橋鎮。

區內市民居住環境以樓房為主,周圍鄉鎮多以正房為主形成院落。

鄉間時令節日依舊,春節、上元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尚有遺俗,其他各節日都搞紀念慶祝活動。

區內飲食習俗無明顯變化,農村飲食習俗與城鎮無異,小樓的燒鮎魚、大順齋的糖火燒和中華老字號通州腐乳世稱“通州三寶”,現今仍存在。

長城指北齊長城遺址,位於通州舊城南門外迤東窯廠村址處。西北--東南走向,長約150米,殘高近5米,頂建民房,坡被荊棘,飽經滄桑,古意盎然,人文風采顯赫,可謂鳳毛麟角。

東魏齊王高洋代魏稱帝建立北齊王朝,設都幹鄴(近河南省安陽市北),南與蕭梁對峙,西同西魏抗衡,東有渤海屏障,北懼柔然侵犯,故於天保八年(557)自昌平長城向東南修築壹條土長城,中徑狐奴(今順義),潞縣(今通州)、雍奴(今武清),直至海河。此重城與他處長城借山巒之險不同,而是傍河而行,先駢溫榆河至通,再順潞河(笥溝,今港溝河)至天津,河為第壹道防線,城為第二道防線,河、城相濟,水陸相依,防範功能備致,才智更勝壹籌。

隋文帝楊堅統壹中國後,此條內長城失去存在意義,便開始平除之。明初,通州城區擴大,居民驟增,又遷民屯田,人丁漸旺,需建民房甚多,遂在關廂與鄉間建窯燒磚,以供需求。建在通州南關廂之窯廠,取用土長城熟土燒磚;堅固耐用。窯工在城頂建房以避水患,漸成村落而以窯地各為窯廠,由此,方才保存下村址處壹段北齊長城遺址,別處盡蕩然不見。迢迢數百裏北齊長城僅余此處遺址,大放光彩。

三、通州的歷史淵源

東和帝永元八年(96年),析渠縣置宣漢縣。劉宋永初年間(420~422),升宣漢縣為巴渠郡,轄宣漢,始興,巴渠,東關,新安,下蒲,晉興七縣。梁大同二年(536),廢巴渠郡置萬州,轄開巴郡,新安郡,萬榮郡等七郡。西魏廢帝二年(553)改萬州為通州。隋大業三年(607)通州改為通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復名通州。

武德三年,於通川縣城置通川總管府,轄通,萬等八州。[1]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貞觀五年(631),廢都督府。天寶元年(712)。改通州為通川郡。乾元元年(758)復名通州。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達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為縣。正德九年(1514)復升為府級州,轄東鄉,太平二縣。清嘉慶七年(1802),改達州為綏定府。

四、北京古代通州的變遷;近代通州人民的鬥爭;通州的人文習俗

通州歷史悠久,自西漢初建置以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生產、生活;西漢高祖12年(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在此建縣,始稱路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改稱潞縣;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取京杭大運河“漕運通濟”之意在此設州,稱通州。

1948年12月通縣解放,分置通縣、通州市。1958年3月縣市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後,合並為北京市通州區。1960年復稱通縣。1997年4月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通州歷為京東交通要道,漕運、倉儲重地。萬國朝拜,四方貢獻,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促進了通州經濟的繁榮和興旺。享有“壹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

五、漷縣(北京市通州)的歷史名人

現代 古代 近代 現代

1958年3月縣市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後,合並為北京市通州區。1960年復稱通縣。1997年4月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通州歷為京東交通要道,漕運、倉儲重地。萬國朝拜,四方貢獻,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此地,促進了通州經濟的繁榮和興旺。享有"壹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之稱。

1997年4月2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通縣,設立通州區。區人民 *** 駐通州鎮。

2000年,通州區總人口673952人,各鄉鎮(街道)人口: 中倉街道 39444 新華街道 19904 北苑街道 43972 玉橋街道 32832 永順鎮 74148 梨園鎮 46336 徐辛莊鎮 26972 宋莊鎮 35864 張家灣鎮 35438 郭縣鎮 34890 牛堡屯鎮 27328 次渠鎮 26039 馬駒橋鎮 26678 西集鎮 24070 胡各莊鎮 22993 甘棠鎮 17386 郎府鎮 18365 臺湖鎮 17671 大杜社鎮 17104 覓子店鎮 22836 永樂店鎮 26713 柴廠屯鎮 13726 於家務 *** 鄉 23243 (單位:人)

2001年,通州區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撤銷徐辛莊鎮,其行政區域並入宋莊鎮;撤銷次渠鎮,其行政區域並入臺湖鎮;撤銷牛堡屯鎮,其行政區域並入張家灣鎮;撤銷郎府鎮,其行政區域並入西集鎮;撤銷大杜社鎮,其行政區域並入馬駒橋鎮;撤銷覓子店鎮,其行政區域並入漷縣鎮;撤銷柴廠屯鎮,其行政區域並入永樂店鎮;撤銷甘棠鎮和胡各莊,合並成立潞城鎮。2001年底,通州區轄4個街道、10個鎮、1個鄉:中倉街道、新華街道、北苑街道、玉橋街道、永順鎮、梨園鎮、宋莊鎮、張家灣鎮、潞城鎮、西集鎮、臺湖鎮、馬駒橋鎮、漷縣鎮、永樂店鎮、於家務鄉。

2002年,通州區轄4個街道、2個地區、8個鎮、1個鄉:中倉街道、新華街道、北苑街道、玉橋街道;永順地區、梨園地區;宋莊鎮、張家灣鎮、漷縣鎮、馬駒橋鎮、西集鎮、臺湖鎮、永樂店鎮、潞城鎮;於家務 *** 鄉。

2005年,通州區轄4個街道(北苑街道、中倉街道、新華街道、玉橋街道)、2個地區(永順地區、梨園地區)、10個鎮(永順鎮、宋莊鎮、潞城鎮、梨園鎮、張家灣鎮、臺湖鎮、馬駒橋鎮、西集鎮、漷縣鎮、永樂店鎮)、1個民族鄉(於家務 *** 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