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生活習性
2.形態特征
3.分布範圍
4.養殖技術
5.營養價值
生活習性
喜棲息於水溫較高的地區,低於7℃即開始死亡。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島、臺灣、閩江、瀾滄江和元江。
由於鯪魚有飼料來源廣、適應較肥水體環境、抗病力較強、群體產量高等優點,因而成為南方池塘養魚的必養品種。鯪魚能吃掉水底的著生藻類和有機碎屑,故又稱為池塘的清道夫,肥水塘更是非養鯪魚不可。
鯪魚是雜食性,魚苗孵出4天後開始攝食浮遊動物,如輪蟲、橈足類和小型枝角類。孵出後10天,體長1.4厘米以上,除了吃浮遊動物外,開始攝食浮遊植物。以後,吃浮遊植物越來越多,直到孵出後40天左右,體長4厘米以上時,便以吃浮遊植物為主。同時,鯪魚喜歡舔刮水底泥土表面或巖石表面生長的藻類。此外,還吞食少量浮遊動物和有機碎屑。
鯪魚是暖水性魚類,在水溫15℃至30℃時,食欲旺盛。當水溫高於31℃時,食欲減退。而水溫低於14℃時,就聚集在深水區不大活動。水溫低於13℃時,停止攝食。低於7℃時,則不能生存。由於鯪魚的抗寒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風向陽的深水池,有時還需要增加防寒措施。
形態特征
壹般體長15~25厘米。體長兩側扁,背部在背鰭前方稍隆起,腹部圓而稍平直。頭短小,吻圓鈍。口小,下位,上唇邊緣具裂紋,下唇邊緣布滿乳突。上下頜具角質銳緣,與唇。分離。須2對,吻須較粗壯,頜須較短小或退化僅留痕跡。鱗中」等大,圓形。側線平直,側線鱗38~42枚。背鰭無硬刺,胸鰭尖短,尾鰭寬,深叉形。體青白色,有銀白色光澤。胸鰭上方、側線上下有8~12個鱗片的基部有黑斑,堆聚成菱形斑塊。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島、臺灣、閩江、瀾滄江和元江。
養殖技術
壹、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5-8畝為宜,水深1.2-1.5米,池塘淤泥的20厘米大右,水質清新,無汙染,註排水方便。
二、清塘消毒
魚苗放養前3天需做好幹塘、曬池,然後用漂白粉2.5公斤/畝清塘消毒。
三、水質管理
魚苗下塘後5-7天以清水為主,不能用肥水,水位控制的0.6-0.8米,5-7天後可適當施肥,壹般雞糞顆粒5-7.5公斤、畝,全池均勻投放,池水透明度控制的30厘米左右,正常塘在7-10天內加水壹次,水位控制的1.2-1.5米。
四、夏花分塘
鯪魚苗首先是采用夏花發塘,時間為6月上旬到7月下旬,規格0.3厘米,畝放量為30-60萬尾,需經過15-20天培育分塘出池,2至3厘米,成活率為60-65%。然後根據養殖條件和鱖魚吃食量有計劃分養。
五、魚苗分塘放養
養殖時間為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可分為三段。按我市養殖生產主要進行第壹段6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發塘生產(壹般按本市市場供需以第壹次繁殖為主),放養規格為每公斤5000-7000尾,鯪魚苗4-5萬尾/畝,出塘規格每公斤120-150尾,畝產300-320公斤。第二段8朋上旬至9朋上旬,放養規格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放養規格每公斤為1000-1200尾,鯪魚苗1萬尾/畝,出塘規格50-60尾,畝產160-180公斤。合理安排好每期茬口搭配,畝產可達500-600公斤。
六、投飼管理
魚苗下塘後發塘階段,以豆漿為主,菜餅為輔,潑漿時分兩次投餵,魚苗培育壹周後,待魚苗上灘,在池灘腳上種漿,飼料要投足,使魚苗健康生長,壹般每培育1萬苗需0.5黃豆。分塘後魚苗根據底質肥瘦用有機肥,壹般每畝100~150公斤培育紅蟲作為開口料,後投餵菜餅。壹般生產1公斤鯪魚需1.5公斤菜餅。
七、病害防治
魚苗下池壹個星期左右,主要預防氣泡病的發生,為此,要清水下塘並定期加註清水,養殖期間主要防治車輪蟲、斜管蟲,1畝1米水深用0.5pmm百蟲凈全池潑灑,隔日再用0.2公斤魚蛙爛皮止血靈全池潑灑,使鯪魚健康生長。
營養價值
性味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無毒。"②《本草求原》:"甘,平,無毒。"
功用主治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滑利肌肉,通小便。治膀胱結熱,黃疸,水鼓。"
②《綱目拾遺》:"健筋骨,活血行氣,逐水利濕。"
④《本草求原》:"補中開胃,益氣血,功近鯽魚。"
宜忌《本草求原》:"陰虛喘嗽忌之。"
歸經歸胃、膀胱經。
功效益氣血,健筋骨,通小便。
宜: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營養不良者宜食;膀胱熱結,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水腫者宜食。
忌:鯪魚性平,諸無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