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個段子:
非典時期人們認為敵人派來的是陸軍——果子貍;
年初襲擊武漢,敵人派來的是空軍——蝙蝠;
仗都快打完了才知道,敵人原來還有海軍,而且是深海三文魚!
最近這段時間,三文魚“很忙”,估計它們自己也不知道怎麽就卷進了這場“戰爭”。
三文魚與新冠的關聯估計不大,但三文魚早已證實的3個風險,更加可怕。怎樣吃三文魚才更安全呢?
三文魚作為深海魚,營養價值不低,越來越被城裏人和寶媽們追捧。
它的肉質富有彈性,味道鮮美。作為深海魚的代表,自然是含有豐富的EPA和DHA,Ω-3系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典型代表,有助於降低血脂,同時EPA和DHA還對兒童腦神經細胞發育和視覺發育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很多嬰幼兒奶粉和米糊中,都添加了這兩種脂肪酸。
常吃適量的三文魚,對中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兒童智力及視力的發育都大有裨益。
三文魚屬於青皮紅肉魚。
它們本身並無毒,但這些魚裏組氨酸含量較高,當魚不新鮮、變質時,細菌會使組氨酸轉變成組胺,大量的組胺堆積會使人產生過敏性中毒。
中毒潛伏期壹般為0.5-1小時,最短可為5分鐘,最長達4小時。中毒特點是發病快、癥狀輕、恢復迅速,發病率可達50%左右,偶有死亡病例。
中毒表現主要有臉紅、頭暈、頭痛、心慌、胸悶、呼吸急促等,部分人會出現眼結膜充血、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臉發脹、唇水腫、口和舌及四肢發麻、惡心、嘔吐、腹痛、蕁麻疹、全身潮紅、血壓下降等。
夏天食物非常容易變質,購買和烹飪前都要註意,檢查魚肉是否新鮮。如果發現魚眼變紅、色澤不新鮮、魚體無彈力時,說明魚肉已經變質,不應再食用。過敏體質的人,最好也不要吃這類魚。
副溶血弧菌是壹種嗜鹽性細菌。存在於近岸海水、海底沈積物和魚、貝類等海產品中。
副溶血弧菌在淡水中生存不超過2天,海水中能生存47天以上。
帶有少量細菌的食品,在30-37度時,經過3-4小時,細菌可急劇增加,並可引起食物中毒,發生腸胃炎。
中毒潛伏期壹般在6-10小時,最短1小時,最長可達24-48小時。主要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發熱、頭痛、多汗、口渴等。大部分病人可在2-3天恢復正常;少數嚴重病人可因嘔吐、腹瀉嚴重,失水過多而引起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夏天高溫,又是海產品大量上市的時節,除了三文魚外的其它海魚,也是副溶血弧菌青睞的對象,每年6月-9月,是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
水生生物基本上都有寄生蟲,即使是深海魚的三文魚也不例外。
三文魚身上的寄生蟲主要是異尖線蟲 ,很多海魚、海洋貝類都有這種寄生蟲。日本人喜歡吃生魚片,所以,日本報道的寄生蟲感染病例是世界上相對較多的國家。
現在市面上的大多數三文魚都是人工養殖的,在養殖過程中,水體得到控制,並會施加藥物抑制寄生蟲的生長,所以,人工養殖的三文魚,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很低,但也不是絕對安全。日本生吃的三文魚,也大多數來自於挪威,人工養殖的,但日本已報道人體感染異尖線蟲的病例有1.4萬多例,是世界之最。
深冷可以殺蟲, 按美國FDA規定,三文魚肉必須在-35℃冷凍15小時,或在-20℃冷凍7天後才能生吃,而歐盟的要求是-20℃冷凍超過1天。中國的標準跟歐盟相似。 所以,正規渠道按要求處理的三文魚,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性較小。
但是,國內有不少三文魚是用虹鱒魚冒充的,虹鱒魚屬於淡水魚,淡水魚的寄生蟲感染遠遠比海魚嚴重,而且淡水魚與人類的生存環境更接近,感染的寄生蟲對人的危害也更嚴重,所以淡水魚很少有生吃的。 如果把虹鱒魚當成三文魚生吃,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任何食物都有食用風險,或高或低而已,而且處理方式也很重要。
如果不想承擔任何壹點三文魚帶來的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吃。
在美味與食品安全之間抉擇,是我們無時無刻都需要做的事情,如果,想要壹種絕對安全的食物,恐怕得餓死。
通過正規渠道、按要求處理的三文魚,所含的寄生蟲和細菌都很少,但是,在運輸、儲存、加工等過程中,還有汙染的可能。
如這次新冠疫情“背鍋”的三文魚,在進入汙染場所之前的三文魚,並沒有檢測出新冠病毒。
三文魚從養殖場到餐桌上,要經歷很多關卡,任何壹個中間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三文魚被寄生蟲或細菌汙染,所以,生吃三文魚的風險還是挺大的。
如果確實特別喜歡三文魚生吃的口感,偶爾吃幾次,並且盡量選擇可靠的商家,降低風險。吃的次數越多,風險肯定越大。“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呢。
很多喜歡生吃三文魚的人,認為三文魚煮熟後就沒有那種口感了。在追求美味與食品安全之間,有時是要做出平衡的。
日本人以前是很少生吃三文魚的,壹般都是鹽漬後再炙烤來吃。這種吃法,想壹想,應該味道也不錯的吧。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煮熟再吃是壹種比較好的選擇,高溫對寄生蟲和細菌都非常有“殺傷力”。
比如副溶血弧菌不耐熱,75度加熱5分鐘,或90度加熱1分鐘即可殺滅。
壹般加熱到70度,4-5分鐘就能殺死異尖線蟲。
尤其是給寶寶吃三文魚,更要徹底煮熟,畢竟,孩子的抗風險能力比大人要低。
通常,吃生魚片時,我們會蘸上芥末、醋、姜汁、蒜泥等,這些調料是否能消滅寄生蟲和細菌呢?
事實可能有點殘酷。
根據2001年延邊大學醫學院發表的《簡單異尖線蟲幼蟲對調味品、抗蠕蟲藥和中藥的耐受試驗》論文來看,異尖線蟲可以在食醋中存活105小時;在生姜汁中存活10小時;在蒜泥中存活7小時;在高度白酒中存活24分鐘。
2006年,寧波市疾控中心發布的《東海魚類異尖線蟲感染調查及其幼蟲對青芥辣的耐受研究》中顯示,在芥末液中浸泡55分鐘才能殺死異尖線蟲。
而我們平時吃生魚片時,只不過是在蘸料上“走個過場”,如蜻蜓點水般,殺滅寄生蟲的作用微乎其微。
副溶血弧菌對酸敏感,在稀釋壹倍的食醋中1分鐘即可死亡。
但海鮮中並不只會感染副溶血弧菌,還可能會感染其它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奇異變形桿菌等。
通過實驗,各種調料的抑菌效果如下:
高度白酒滅菌率約88%,醋滅菌率約66%,芥末滅菌率約59%,蒜泥滅菌率約50%,而生姜的滅菌效果很微弱。
實際上,吃生魚片時,在調料中只是蘸壹下就吃了,接觸時間非常短暫,靠這些調料來滅菌,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但吃生魚片時,仍然建議要蘸這些調料吃。
從中醫上分析,生魚片以及日本料理中的其它刺身,性質基本上都是寒涼的,生吃更是寒上加寒。而生姜、蒜、芥末、高度白酒、醋都是溫性的,而且都有散寒的作用,可以中和刺身的寒性,減少傷害。
寒涼會使脾胃功能下降、身體免疫力下降,生魚片中的細菌、寄生蟲更容易引起疾病。如果脾胃功能好、身體免疫力強,對細菌、病毒、寄生蟲的抵抗力也會更強,同樣情況下,生病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所以,傳統的日本料理,都會配有這些調料,並不只是點綴或調味,而是對中醫的理解和傳承。
此外, 日本料理中還常常會配有壹種特殊的葉子——紫蘇葉,它可以解魚蟹之毒,其實就是中和魚蟹的寒性,減少對脾胃的傷害,避免腸胃炎的癥狀。
關於紫蘇,有這樣壹個傳說。
傳說未必都是真的,但中醫對中藥的認識,大多都是通過生活中的觀察和實踐得來的。在吃螃蟹、貝類等寒涼的海鮮時,搭配壹些紫蘇葉,可以盡量避免腸胃的問題。這個方法,在很多沿海城市裏也有流傳,看似約定成俗的飲食習慣,其實都蘊含了中醫的道理在裏面。
除了人類的乳汁,沒有任何壹種食物是根據人體的需要來生長的,所以,任何食物對人來說,都具有壹定的風險,也都不完美。
我們要正確看待各種食物的缺點,如果要找到完美無缺、絕對安全的食物,那恐怕要餓死;同時,也要客觀對待每種食物的優點,如果對某種食物過度依賴,也會物極必反。
了解各種食物的特性,合理的利用和搭配,揚長避短,才能讓食物發揮 健康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