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之壹,也是對西方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道德聖賢。蘇格拉底出身於雅典,父親是壹個雕刻匠,母親是壹個助產婆,他早年曾隨其父學手藝,據說在雅典衛城的神像中還有他的作品。伯羅奔尼撤戰爭爆發後,他曾三次從軍出征,因表現勇敢而立過戰功;他也曾壹度從政,公元前406年還被選入五百人會議,但是他最熱愛的事情還是進行哲學思考。蘇格拉底身材矮小,頭顱碩大,面目醜陋,性格怪異,平時不修邊幅,壹年四季光著腳、披著壹件破舊的大氅在廣場上與人討論各種問題,或者仰面朝天進行哲學沈思,有時甚至通宵達旦。他雖然喜愛與人辯論,卻對智者派的詭辯頗為反感,尤其厭惡智者們用知識來賺錢的做法,認為這樣玷汙了智慧的清譽。為了與“智者”劃清界限,他自稱“愛智者”(即“哲學家”),並把追求智慧當作人生鵠的。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體判處死刑,罪狀有兩條:壹是蘇格拉底敗壞青年,煽動他們反對父母;二是不敬國家所崇奉的神靈,宣傳新神。在法庭上,蘇格拉底表現出壹種對死亡的超然態度,他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畢生都聽到壹個“靈異”的聲音的感召,正是這個聲音引導他孜孜不倦地探尋智慧,以至於死而無悔。在監獄中,蘇格拉底仍然平靜地與他的朋友和弟子們討論哲學問題,闡發他對生命和死亡意義的獨特理解,並且拒絕了朋友們幫助他逃跑的建議和機會,從容赴死,成為西方歷史上為理想而殉道的典範。
蘇格拉底壹生述而不作,後人關於他的思想言行,主要是通過他的兩個學生——克塞諾芬尼(勿與愛利亞學派的克塞諾芬尼相混淆)和柏拉圖的記載而得知的。前者側重於記錄蘇格拉底的生平事跡,後者則更多地轉述了蘇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圖的三十多篇對話體作品中,多以蘇格拉底為對話的主角。學術界壹般認為,柏拉圖早期的壹些對話作品,如《申辯篇》《克力同篇》《斐多篇》《普羅泰戈拉篇》等較為真實地反映了蘇格拉底的思想,而晚期的著作則更多的是借蘇格拉底之口來表述自己的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