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繼續加強皇權。明帝繼承光武抑制外戚、大臣權勢的政策,對其中依仗權勢、作威作福者嚴加懲處。護羌校尉竇林系大司空竇融親屬,既是功臣子弟又是外戚之家,永平二年以欺君罔上、貪贓枉法罪下獄論死。明帝以竇融管教子弟不嚴,數下詔切責融,融惶恐乞骸骨,詔令就第養屙,亦被罷官。此後,明帝弟楚王劉英、廣陵王劉荊、司徒虞延、司徒邢穆等都以有罪自殺;河東尹薛昭、司隸校尉王康、駙馬都尉韓光等也都先後坐事論死。可見明帝對外戚、大臣以至宗室諸王控禦極嚴,壹旦犯法即從嚴治罪,決不因其官職高、地位親近而加以寬貸。其次,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明帝統治時代,多次下詔減免賦稅徭役,減輕刑罰。明帝還大力興修農田水利,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治理黃河。西漢末年以來,黃河年久失修,為患益甚,兗、豫百姓怨嘆。明帝乃令著名水利專家王景和王吳率兵卒數十萬人治水,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余裏,十裏立壹水門,令更桐洄註,無復潰漏之患,從而保障了黃河中下遊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黃河兩岸被淹數十縣的土地又成了良田。因有以上各項政治經濟措施,東漢政局更加穩定,社會經濟文化也得以發展,故史稱永平之世。
明帝在文化上繼續崇尚儒術、讖緯神學。明帝少習儒業,從名儒桓榮習經學,十歲通春秋,治尚書,備師法,兼通九經,略舉大義,博觀群書,以助求學,無所不照。即位後仍好學不倦,極力推崇儒術,提倡尊孔讀經,曾多次召集太子、諸王、文武大臣及知名儒生***同討論儒家經義,有時還親臨參加,親自在辟雍主講。對讖緯神學他尤為重視,親自主持讖書緯書編寫工作,以讖緯解釋經義。明帝繼承了漢武以來外儒內法的傳統,在政治上註意吏治,執法嚴明,循名責實,信賞必罰,故史稱帝尤任文法,又稱其追蹤宣帝,善刑理,法令分明。他還篤信佛學,曾遣使往天竺求佛經像,立白馬寺於洛陽城郊。
永平十八年8月,明帝病逝於洛陽東宮前殿,在位18年,終年48歲。明帝第五子劉_繼承皇位,是為漢章帝,全名是肅宗孝章皇帝,永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時年僅4歲,19歲即位,第二年建年號為建初,後來又改元元和、章和,在位13年。期間勵精圖治,繼續奉行光武帝、明帝之世所推行的發展社會生產、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以執政仁厚寬容著稱。章帝還是位書法家,草書非常有名,被稱為章草。
其壹,重視農業生產,提出王者八政,以食為本,並親耕農田以示鼓勵。獎勵墾荒,以公田賜與或賦與貧苦農民,並減輕田租徭役,貸與或給與糧種、田器,或為雇人耕種。多次下詔免除百姓田租。建初元年詔以上林池_賦與貧人;元和元年令郡國募人無田欲徙它界就肥饒者,恣聽之。到在所賜給公田,為雇耕,賃種餉,貰與田器,勿收租五歲,除算三年;元和三年詔今肥田尚多,未有墾辟,其悉以賦與貧民,給與糧種,務盡地力,勿令遊手,所過縣邑聽半入今年田租,以勸農夫之勞。
其二,平徭薄賦,減輕刑罰,招撫流民。史稱章帝即位後,平徭簡賦,多次下令減免田租徭役。登基之初即下詔勿收兗、豫、徐三州田租芻稿,以其見谷賑給貧人;元和二年下詔人有產子者復,勿算三歲。令諸懷孕者,賜胎養谷人三斛,復其夫勿算壹歲,著以為令;建初八年下詔減徭費以利饑民。同時還下詔減輕刑罰:決獄斷刑,多依矜恕,條諸重文可以從輕者四十壹。
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息事寧人,間敕二千石各尚寬明。
除去以往壹人犯謀逆等大罪則親屬皆受牽連的禁令;命罪人減刑遷到邊境地區;禁用酷刑,以尚書陳寵議,除刑罰殘酷條文50余條。此外,又下詔招撫流民歸還本鄉從事生產。建初元年正月,詔三州郡國:方春東作,人方受稟,往來煩劇,或妨耕農,其各實核,尤貧者計所貸並與之。流人欲歸本者,郡縣其實稟令足還到,過止官亭,無雇舍宿,長吏親躬,無使貧弱遺脫,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詔書既下,勿得稽留。
其三,註意整頓吏治,飭令地方官吏勉勸農桑。章帝繼續奉行前朝註意整頓吏治的政策,詔令有司慎選舉,進柔良,退貪冒,獎勵廉吏,嚴懲貪官;並飭令地方二千石勉勸農桑,弘致勞來,順時令,理冤獄。並明確指出谷食連少,良由吏教未至,以勉勸農桑、增加農業生產作為地方官吏的首要任務。
其他措施還有:禁鹽鐵私煮私鑄;註重選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為政治清明的保證;打擊豪強地主兼並土地,采取優惠政策募民墾荒,鼓勵人口增殖;改革歷法,始用李梵等所作四分歷。
經過上述各項具體措施,東漢社會生產不斷上升。正如後漢書所說:自中興以後,逮於永元,雖頗有弛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辟土世廣。
由此政局也持續出現良好局面,大漢朝廷穩定,國家興盛,社會安寧,達到頂峰階段。章帝又兩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之重新稱藩於漢。在歷史上,章帝時代與明帝時代***稱明章盛世。
在文化上,章帝遵循光武、明帝時代崇尚儒術的政策。史稱章帝少寬容,好儒術,即位以後,重用儒臣,提倡儒術。
為使儒學與讖緯進壹步結合起來,章帝建初四年召集諸儒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異同,建初八年選高才生受學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對不同意見,章帝親自裁決。這樣的考詳同異,連月始罷。最後由班固總結,寫成白虎通議壹書。該書是經學與讖緯學的混合物,中心內容是宣揚三綱六紀,成為今文經學派主要典籍。董仲舒早已提出三綱六紀的倫理觀念,白虎通議則將其進壹步理論化,當作永恒不變的道德規範和最高的政治準則。它明確提出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它以唯心的天命論為理論基礎,並用某些自然現象與封建社會秩序比附,說明三綱六紀的合理。它神化皇帝,說皇帝享有天下,是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天命所定,神聖不可侵犯。又說皇帝和臣民的關系就像太陽和月亮,臣民要對君主竭盡忠誠,這是天意,進壹步從理論上把以皇帝為總頭目的封建政權神聖化。白虎觀會議肯定了三綱六紀,並將君為臣綱列為三綱之首,使封建綱常倫理系統化、絕對化,同時還把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與儒家經典糅合為壹,使儒家思想進壹步神學化,對後世歷代王朝的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意識、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於章帝過分擡高儒教,致使壹些官員求虛丟實,開始腐敗。且章帝晚年過於放縱外戚、寵幸宦官,壹改光武和明帝嚴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參預朝政的政策,寵愛皇後竇氏,重用竇後之兄竇憲;又優待宦官,使這兩股腐朽勢力從此登上東漢王朝的政治舞臺,引起宮廷內部鬥爭,導致和帝時期外戚專權、宦官擅權,開明政治從此結束,由光明走向黑暗,由盛世走向衰退,直接性導致東漢的最終覆亡。
漢和帝劉肇,章帝次子,公元89公元105年在位,執政17年,享年27歲。和帝在位時期,科技、文化有很大發展,蔡倫發明造紙術,班固、班昭寫成漢書。和帝還罷鹽鐵之禁,煉銅和銅器制作、絲織業等都有了發展。另外,和帝初年竇憲滅亡匈奴,擴張疆土數千余裏,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壹件大事。和帝還曾遣甘英使大秦。明帝、章帝、和帝三代合稱明和之治。從東漢前期到中期,物質富足,商業發達,首都洛陽是全國物流和商業中心,甚至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壹;南方揚州、荊州、益州的手工業和商業也都很興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和帝即位時只有10歲,由母後竇太後執政,從此漢朝由穩轉亂,進入外戚、宦官相繼掌權時期。竇太後排斥異己,讓弟弟竇憲掌權,竇家人壹犯法,竇太後就再三庇護。竇氏的專橫跋扈引起和帝不滿。永元四年,和帝聯合宦官鄭眾將竇氏壹網打盡,但又由此進入宦官專權時期。顧此失彼,難以兩全。元興元年,和帝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