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錦江區提督街的“三義廟”,可能許多老成都人都知道,這座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為祭祀三國時期劉、關、張三人結義而修建的“三義廟”最初叫“三義祠”。乾隆年間,民間鞋業行商會進入“三義祠”做“神聖同瑧”匾題於三義祠,應其永享後人祭奠。後來,三義祠又稱之三義廟了。
那三義廟和成都鞋業有何關系呢?據老人講:有家做鞋的匠人,姓劉,自稱是劉備之後人,因鞋靴做得很有特色,便稱之為“劉靴”。而在街東頭的另壹家張姓鞋商,也因其鞋做得好,買的人很多,他自稱是張飛的後人,稱鞋為“張鞋”。不巧不成書,河南有個關姓買襪商,在提督街賣鞋襪子,因質量好,穿著舒適大方,引來不少買主光顧,不久關姓襪商名揚錦城。從此,在提督街壹帶形成“關襪、張鞋、劉靴”的品牌鞋商。這三家的姓,恰巧與三國時期的劉、關、張三姓同字,清道光年間三姓便出資修葺“三義祠”,改祠為廟,懸“神聖同瑧”於正殿,其它殿堂為行業同鄉會之活動場所。由於行業進入,三義廟人氣大增,五殿、六房,修得金壁輝煌。在道光年間,其規模已很宏大了。
而離此不遠,還有壹座專門祭祀關羽的廟宇,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這就是位於華興街的“古關帝廟”。筆者在20世紀80年代聽壹位悅來茶社的藝人講:這華興街上還有壹座“古關帝廟”,過去比“三義廟”還熱鬧呢。筆者歷來對名勝古跡十分感興趣(特別是不知名的古跡),便在華興街上造訪壹些老成都人,終於在華興上街59號打聽到了這座被人們遺忘了的“古關帝廟”。在壹排排琳瑯滿目的商業店鋪中間,壹條窄窄的巷子盡頭,我找到了這座小廟,廟的拱形門上方刻有“古關帝廟”四個大字,由於年代太久,風化嚴重,上面的“關”已很難辨別了。據住在這裏的張大爺回憶,這匾額下方原有壹個繡球狀的圓球,兩邊各有壹只石獅,可惜在20世紀60年代被人毀掉了。我去的時候那小院裏住著三戶人家,壹個姓曾的婆婆對我說廟是民國初年修的,為什麽要在此地修此廟,曾婆婆也說不出原因,她說過去有個打更的老頭知道壹些,可惜已去逝了。我去圖書館、資料室查閱“成都通覽”,記有華興街的“開元宮”和“老郎廟”兩處,至於“古關帝廟”,沒有記載,而上述的兩座寺廟,在華興街已沒有蹤跡了,那麽“關帝廟”是否在“廟”的原睦修建的呢。老藝人說:有可能,因建“關帝廟”時原有壹廟宮,住有道士幾位,後道士走了,留下宅基,修這關帝廟時,也說是姓關的後人為供奉祖先而建的。是否跟提督街的“關”姓襪商有關聯?據筆者了解:那“古關帝廟”的原址的確住著壹家姓關的鞋匠,因他做的鞋好,自稱“關靴”。由於“關”與“官”同聲,人們又稱之“官靴”。因“關靴”質量好,方便結實,買的人很多,想發富,想做“官”的人就沖這個“吉利”來買。關於關姓鞋的品牌,在和成都老人擺談中談及,也許就是因為居於鬧市的“古關帝廟”而來的吧。但這僅是壹家之傳說。
不過這古關帝廟和三義廟有無關系,已無從考證。長期已來人們對關羽的為人,忠、信、義、勇集壹身的“武聖”壹直是敬仰的偶像,在市區有壹座這樣的小廟香火壹時很旺也就不奇怪了。但能保存到今天,卻是不容易的事,隨著舊城改造的推進,“古關帝廟”也將成為歷史。但當人們在參觀因舊城拆遷搬遷到武侯祠的“三義廟”時,是否會知道:在成都的鬧市區,曾還有壹座“古關帝廟”呢。也許他對我們研究成都的“三國文化”或多或少還有點淡淡的民俗“三國之情”。
(下篇:《百年郵政暑襪街》)
?